跨过朗读误区,健康阅读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和分析朗读教学误区,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跨过误区,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本文通过一些实例,研究科学的朗读教学模式,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误区 阅读教学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越来越热衷。这相比以前多注重内容分析来说,是教学实践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研究不够,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种常见的朗读教学误区:一是对学生的唱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二是只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而不注重朗读的质量;三是不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不引导和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上述朗读教学误区的存在,使得朗读教学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劳而无功。虽然教师很了解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很重视朗读教学,但没有效果的教学无论如何不能称其为成功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分析朗读教学的误区,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跨过误区,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使阅读教学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跨过朗读教学误区,实现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呢?
  一、提倡学生自主朗读,减少学生齐声朗读
  朗读是个人的一种自主活动行为,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获取其中传递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可以自主控制朗读的速度,一读就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快些;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地方可以读慢些;长句子可以分层次读;含义深长的句子可以反复读……这样朗读的效果会很显著,因此我们提倡学生自主朗读。
  齐声朗读是学生的集体行为,在朗读时学生会受到诸多约束,如当遇到自己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时,迫于其他同学朗读速度的压力,而不得不迅速跳过,导致对课文理解出现问题。又如因过于注意朗读时与其他同学保持协同一致,而忽视了朗读内容本身,使得体会语言文字魅力、读出思想感情成了空谈。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自主朗读,减少学生齐声朗读。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用标准的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地正确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学生自主朗读不是教师不加干涉、不加引导地放手让学生读,而对学生读的质量和效果不做严格要求。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在全班面前朗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指导。如对于学生出现的多读,少读,错读,倒读,或者读得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者读得没有情感,死水一潭等问题,教师要悉心指导,并热情鼓励学生多读、熟读、精读,读得准确、流利,读得有味道、有感情。
  二、多给学生示范朗读,少给学生进行讲解
  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把给学生进行的讲解减少,多给学生进行充满激情的示范朗读。教师饱满的情感对于激发学生的感情,感染学生的情绪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寻找自己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距,并逐渐领悟出偏颇与正确,从而悟出良好的语感。这比单纯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更具有指导作用,效果好很多。
  例如:在进行《两只鸟蛋》一课的朗读教学时,其中一句话是这样的: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学生朗读的语气平平淡淡,表达不出妈妈着急的情感。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无论怎么指导,学生都掌握不好应有的情绪。笔者亲自示范朗读,学生纷纷表示读得太好了。笔者问他们为什么觉得好,有的学生说笔者读妈妈话的时候眉头紧皱,语速很快,显然是着急了;有的学生说,笔者把“一定”“焦急不安”等重读,分明感受到了妈妈的急切。听学生们说完,笔者再请他们朗读,学生不论是神态还是语气,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多对朗读进行评议,少对朗读进行重复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对于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习惯让学生重复读,或者是请其他学生读,反反复复,直到学生“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为止。为什么不错、好在哪里,教师不说,学生只能自己揣摩,根据理解迎合教师。这样的朗读不仅无效,而且消磨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朗读中变得“千人一面”。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让学生重复阅读,多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好在哪里、什么地方还有欠缺、怎样处理效果更好,等等,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例如,在对《四季》一课进行朗读教学时,某学生掷地有声地把课文读完后,笔者马上请其他学生点评。有的学生认为他没有读出雪人的顽皮;有的学生说他读的时候表情不生动,没有肢体表示;有的学生指出了他读音的错误,等等。他们点评得很好,笔者在表扬他们的同时,鼓励他们尝试阅读,效果非常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提高,笔者感到无比欣慰。
  四、多进行品味朗读,少进行放任朗读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的必要条件,也是最高要求。要想达到朗读的最高水平,教师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在品味中朗读。
  例如,在对《阳光》一课进行朗读教学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没有直观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毫无生气。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充满阳光的美丽画面,使学生感受到了形象的情境。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品味,感受阳光对禾苗、小树等的爱抚,想象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茁长成才。学生们感受着、想象着,不知不觉生发出了饱满的情感,再朗读课文已是感情丰满、充沛。
  总之,朗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陷入不特定的误区,但只要教师善于观察、研究,就会探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为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J].语文学刊,2006(01).
  [2]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4).
  [3]崔秀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1(05).
  [4]陈钰年.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海峡科学,2009(04).
  [5]郁虹.探索有效朗读提升语文素养.现代中小学教学,20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语文对于高中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及今后的语文知识习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在这个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支撑他们的成绩。除此之外,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需要语文做铺垫,良好的语文水平能够提高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因此,学好高中语文不仅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而且是为今后的路程打下基础。但传统的死板的教育方法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教学目标,因此,就需要依赖先进的教学技术辅助,在巧妙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事物,在各行各业中,出现了诸多“互联网 ”,在教育行业中,也有人提出使用“互联网 ”,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早在多年以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想恰当地用好多媒体,真正发挥多媒体的
教了这么多年书,一直认为诵读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读,课堂45分钟老师能多讲就尽量多讲。然而最近教《诗词五首》使我改变了想法,我发现原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事情是这样的:这学期以来我发现学生背诵的速度很慢,一篇课文教了许久,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按时完成背诵任务。那天我教《诗词五首》时就想着放慢速度在诵读方面指导学生,从而让他们尽量在课堂上把这几首诗背诵出来。没想到我随意的一个决定却收
摘 要: 课堂导入不但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艺术导入法 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若能掌握好这门艺术,则可以使整个课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我结合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种。  一、故事导入法  课堂导入太过死板,很难吸
摘 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喜欢阅读,却不一定喜欢阅读教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是从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着手的,分析得详细繁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阅读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可
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先生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得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我国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
摘 要: 文章在前期词汇偏误现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中学聋生词汇偏误的成因,并探讨增加聋生词汇量,消减词汇偏误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聋生 词汇偏误 成因 消减策略  一、研究背景  书面语言是聋生与外界交流的基本工具,但是聋生学习语言存在非常多的困难①,使用书面语能力普遍较低。笔者发现中学阶段的聋生,在运用汉语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是词汇量少,词汇偏误普遍。  笔者曾收集中学聋生考场作
摘 要: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它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 教学评价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
摘 要: 问题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收与从属地位,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了探究主体、知识的构建者,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是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某些教师在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问题教学法的功效。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等方面论述如何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有效问题 提问时
学生参与,不仅指学生参加学习,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我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关注五个问题。  一、情趣激发问题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分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志向,二是学习的兴趣。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