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插图的应用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df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备了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且符合课文意境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将这些插图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先后多次运用了课文插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一户农家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喜爱和向往这种安宁平静的农村生活的感情。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在揭示新课,学生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后,我出示了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后答道:“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老夫妇的旁边,有一个青年人正坐在地上,专心地编织着笼子。年轻人的前面,有一个小孩,顽皮地趴在地上,手里拨弄着莲蓬,双脚自在地晃动着,非常开心的样子。小孩子的前面还有满池的荷花,都开放了,好像我们也闻到了荷花那扑鼻的清香。最远处,还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辛苦地干着农活……”通过细心地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优美意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学生在情景中描述形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语言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体会到这首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这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草屋,家的旁边有小溪流,溪流的旁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老夫妇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表达了作者欣赏并向往这种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的感情。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象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融洽气氛中,在小组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帮助中,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三、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充分领会了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看图,并且问道:“你认为书上的这幅插图画得怎么样?”有的小组学生答:“很好。”有的小组回答:“不好。”“怎么不好?你们能提出具体的改变建议吗?”课堂中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小组内开始议论纷纷。然后,讨论好的小组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有的小组说:“插图中的溪流再画得明显点更好。”有的小组说:“这幅图中,如果能把每个人物脸上愉悦的表情画出来就更好了。”还有的小组说:“既然是农家生活,加上几只家禽,就更温馨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能小组合作,把你们小组创新后的画详细地向全班同学描述一遍吗?”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每一个小组都不甘落后,甚至出现小组代表说着,小组成员又有新的创意,按捺不住噌地站起来,接着描述新的想法的场景。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吧。
  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让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更易于表现出来,对插图的再开发就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会发现课本的插图也有不足之处,这点很重要,要让学生敢于去怀疑和创新。同时,在展示自己小组得意之作的同时,小组内人人参与,互助互帮,既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又巩固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意境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去尝试,去运用,才会有更可喜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正阳小学)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说过: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最好的“炼炉”——你可以在众多“师傅”的搀扶下学会站立,在无数次的“打磨”中得到提升。现在的名师大多是从“磨课”开始成长的。  一、“磨”课堂生成,炼“活”性  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在学生和文本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互动的平台,让
凤冈二中位于遵义市东部100公里处的茶海之心——凤冈县,原名凤冈县龙潭中学,前身是成立于1916年的龙泉小学,1968年设立初中部,1978年开始试办高中,1980年正式与小学剥离成为完中,1981年挂牌成立凤冈县龙潭中学。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学校占地170余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硬件设施设备已经很齐全了。现有60个教学班,教职工230人,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花大力气清理规范各类评比、达标和表彰活动。经过整改,2013年的表彰奖励活动较之2012年减少了四成,评估考核验收活动减少了两成。  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对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以厅名义组织的评比、达标和表彰活动,按照严格控制总量,整合归并同类项目,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为主的原则,进行了两次清理,共减少表彰项目18项,减幅达40%。  湖南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估考核验收活动。明确了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路上的各种车子在增多,社会上的离婚率在加大,人们患重病的概率也在提升。也正是由于车祸、离婚、疾病等众多因素影响,对应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内向、孤单、偏激可能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的特点。而做好内向、孤单、偏激的特殊学生群体的工作,是每个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目前面临的头等大事。如果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监护人不能联手处理好这些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些学生步入社
[编者按]  随着国家与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学校配备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图书、仪器等资源。同时,学校自身也有很多的乡土资源。有的学校很多资源都被闲置,利用率很低,如何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让它发挥更好的效果呢?这一组文章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们在知识、教法、人文等方面必须取长补短。如何引导老师们拓展自己的进步空间?如何才能让大多数的老师将自己的教学、教研亮点充分展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需要主动地参加学校及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听课活动,虚心向别人学习,又要积极地投入听课之后的反思性研讨活动中,这样才会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只有认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坚定成才的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从今天走向未来!  是什么地方敢有这样的承诺?是什么地方竟有这样的自信?是什么地方真有如此的骄傲?  她,就是坐落于山东半岛威海小城的大光华国际学校。大光华学校始建于2003年8月,它以优质化的教育理念深化学校内涵,以国际化的办学措施丰富办学途径,以人文化的教育情怀关注生命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学生方面: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问题,随意性的成员组合会给课堂教学“添乱”,成员职责不明确也会影响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教师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预设的问题太深或太浅,不能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致使讨论内容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交流),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二、课堂实录剪影  针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课前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即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尝试探究。问题被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以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出或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探究活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主人,家长也是重要的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什么载体,让家长、学生能及时地把心中的“喜悦、烦恼”向学校、老师倾诉,而学校、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重要问题,又通过怎样的程序及时解决,帮助他们解除学习、心理、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小疙瘩,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与大家心连心,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来,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