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趣乐学”是泉州市“十一五”(第二批)教育科研规划立项之一,也是目前泉港区教育的一个大课题。笔者针对泉港区目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从三个方法的运用阐述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快乐地学习:“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听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兴趣 互动 听唱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47-01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快乐地学习,不能快乐地学习,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不高,没有效率那我们的音乐课堂可以说是失败的,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追寻的一个问题。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我对音乐课堂的教学也有所感悟:研究我们的学生,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目前泉港区教育的一个大课题。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我就对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激趣乐学”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节日里的歌》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做法,利用元旦将至,引导学生用歌声来表达对同学与老师的祝福,也就是学生事先分组把准备好的歌曲以表演唱的形式进教室。另外,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心形”、“三角形”的座位形式。这种法不但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以普通身份加入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适当引导、启发,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培养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素质得到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音乐演唱会”、“节日歌单设计”、“音乐剧表演”等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我。如在教《民乐奇葩》这一单元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蒙古、新疆等民族的舞蹈。再如,在《流动的音符》这一单元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模仿创编,创造“流动的音符”,从模仿入手进行创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创造“流动的音符”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二、“听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听唱法”,就是先听后唱,让学生先通过听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视唱曲谱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听唱法”是一条适合中学生歌唱教学很实用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对音乐片段的听辨、记忆、复述,可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泉港区几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小学除中心校、实小外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由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老师兼职,中学音乐教师虽配备较齐全,但音乐教师间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现象可想而知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是不容乐观的。大多数学生对歌唱教学中大量的读谱练习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产生了害怕的心理,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听唱教学既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大多数音乐老师的教学要求,减轻了学生在识谱训练上产生的压力,增加了学生视唱曲谱的自信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运用听唱教学法教唱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节日里的歌》歌曲《祝愿歌》的一次实践。我首先在课前播放《祝愿歌》的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掌握音乐的大概轮廓,而后,在课堂上请学生完整的欣赏一遍歌曲,介绍了这首歌的主要特点——弱拍起唱的节奏、同头换尾的结构,然后将歌曲分为两个部分,让学生逐段边听边学,每段播放三遍,我也事先提出将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唱比赛,所以学生个个都听得特别仔细,播到第三遍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音乐一起唱了。等两段完全学习完毕,让学生再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音乐,并由老师作一些简单的讲解与错误纠正。三十分钟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伴奏下完整地演唱歌曲的旋律了。在学生能完整演唱歌曲之后,将歌曲的重难点旋律(如:弱拍起唱的旋律)抽出来作为视唱曲目当堂完成。学生在已有的听唱基础上,视唱旋律游刃有余,大大提高了视唱的质量,视唱质量的提高无疑又对学生的演唱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唱的旧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不仅课堂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幻灯片、投影仪、微型话筒等。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和欣赏水平的作品。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诸多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不同要求,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的作用。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我们知道,兴趣是人带有趋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其次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应以所教学科为兴趣出发点,并不断地去发现、研究、探索,从而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充沛的精神,活跃的思维,他们就能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音乐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兴趣 互动 听唱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47-01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快乐地学习,不能快乐地学习,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不高,没有效率那我们的音乐课堂可以说是失败的,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追寻的一个问题。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我对音乐课堂的教学也有所感悟:研究我们的学生,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目前泉港区教育的一个大课题。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我就对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激趣乐学”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节日里的歌》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做法,利用元旦将至,引导学生用歌声来表达对同学与老师的祝福,也就是学生事先分组把准备好的歌曲以表演唱的形式进教室。另外,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心形”、“三角形”的座位形式。这种法不但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以普通身份加入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适当引导、启发,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培养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素质得到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音乐演唱会”、“节日歌单设计”、“音乐剧表演”等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我。如在教《民乐奇葩》这一单元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蒙古、新疆等民族的舞蹈。再如,在《流动的音符》这一单元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模仿创编,创造“流动的音符”,从模仿入手进行创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创造“流动的音符”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二、“听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听唱法”,就是先听后唱,让学生先通过听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视唱曲谱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听唱法”是一条适合中学生歌唱教学很实用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对音乐片段的听辨、记忆、复述,可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泉港区几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小学除中心校、实小外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由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老师兼职,中学音乐教师虽配备较齐全,但音乐教师间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现象可想而知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是不容乐观的。大多数学生对歌唱教学中大量的读谱练习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产生了害怕的心理,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听唱教学既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大多数音乐老师的教学要求,减轻了学生在识谱训练上产生的压力,增加了学生视唱曲谱的自信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运用听唱教学法教唱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节日里的歌》歌曲《祝愿歌》的一次实践。我首先在课前播放《祝愿歌》的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掌握音乐的大概轮廓,而后,在课堂上请学生完整的欣赏一遍歌曲,介绍了这首歌的主要特点——弱拍起唱的节奏、同头换尾的结构,然后将歌曲分为两个部分,让学生逐段边听边学,每段播放三遍,我也事先提出将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唱比赛,所以学生个个都听得特别仔细,播到第三遍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音乐一起唱了。等两段完全学习完毕,让学生再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音乐,并由老师作一些简单的讲解与错误纠正。三十分钟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伴奏下完整地演唱歌曲的旋律了。在学生能完整演唱歌曲之后,将歌曲的重难点旋律(如:弱拍起唱的旋律)抽出来作为视唱曲目当堂完成。学生在已有的听唱基础上,视唱旋律游刃有余,大大提高了视唱的质量,视唱质量的提高无疑又对学生的演唱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唱的旧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不仅课堂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幻灯片、投影仪、微型话筒等。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和欣赏水平的作品。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诸多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不同要求,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的作用。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我们知道,兴趣是人带有趋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其次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应以所教学科为兴趣出发点,并不断地去发现、研究、探索,从而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充沛的精神,活跃的思维,他们就能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音乐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