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并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有日趋严重的趋势。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一度走入了污染→治理→污染的怪圈,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利益趋动,条件使然,但实质上是由于环保意识淡薄,人们意识不到环境保护得从己做起所致。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就是由于生产者及领导者没有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所致。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必须达到一定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提出要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这不仅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化学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在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怎样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度,潜移默化。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加强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就中学生化学教材而言,有许多的教学内容蕴涵着环保的素材。
就初中化学、化肥、农药、新材料的生产使用及其本身的性质方面,了解污染的产生、性质及其危害,学习预防和减少这些危害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如新材料的教学中,介绍新材料的优点、好处的同时讲解室内装潢材料,如涂料、绝缘材料、防火材料、大理石板材等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使人患败血病、皮肤病等;如何有效地对这些有害物质加以适当的防治和处理,减轻或避免其对人体的危害。
二、结合探究性的学习,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环保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政府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纪念日,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7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及“爱鸟月”等,通过这些活动日举行,向学生讲授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知识,讲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的息息相关。如森林资源,它的动能不仅在于木材,更重要的是成活的林木能防风固沙,截留粉尘,吸收有害气体,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作用。如古都西安古代这一地区周围到处是绿树成荫的沃土,由于古代帝王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乱砍乱伐林木,使森林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成了如今的沟壑,纵横的黄土坡。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废弃物及有害气体等污染物是学生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污染源。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感性素材,实验中如何防止污水乱流,废弃物乱抛,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应该在演示及学习实验中尽可能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可以通过创新,改进实验方案或条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加强环境教育。
1. 在实验中要做到力求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效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用言语无法表达清楚的实验现象,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物、废气等有害物质,如何处理好药品用量使产生的污染物最少,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行为教育。如制备有害气CO,NO2,SO2等,教师应先说明它们的危害性,然后在实验中尽可能少地产生这些有害气体,达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2. 正确处理实验中的有害废物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在进步,工农业生产在发展,“三废”的排放量也日趋增多,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尾气、废气物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CO还原CuO实验的尾气处理,可让学生讨论,找出解决方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用高锰酸钾制O2的残余固体,让学生讨论它的成分,各有什么作用,能否抛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环保知识,一举两得。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存在每一个基础学科教育之中,如物理学中的光污染、噪音污染,农产品加工学科的废弃污物污染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赣榆县实验中学)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就是由于生产者及领导者没有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所致。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必须达到一定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提出要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这不仅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化学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在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怎样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度,潜移默化。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加强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就中学生化学教材而言,有许多的教学内容蕴涵着环保的素材。
就初中化学、化肥、农药、新材料的生产使用及其本身的性质方面,了解污染的产生、性质及其危害,学习预防和减少这些危害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如新材料的教学中,介绍新材料的优点、好处的同时讲解室内装潢材料,如涂料、绝缘材料、防火材料、大理石板材等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使人患败血病、皮肤病等;如何有效地对这些有害物质加以适当的防治和处理,减轻或避免其对人体的危害。
二、结合探究性的学习,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环保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政府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纪念日,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7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及“爱鸟月”等,通过这些活动日举行,向学生讲授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知识,讲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的息息相关。如森林资源,它的动能不仅在于木材,更重要的是成活的林木能防风固沙,截留粉尘,吸收有害气体,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作用。如古都西安古代这一地区周围到处是绿树成荫的沃土,由于古代帝王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乱砍乱伐林木,使森林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成了如今的沟壑,纵横的黄土坡。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废弃物及有害气体等污染物是学生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污染源。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感性素材,实验中如何防止污水乱流,废弃物乱抛,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应该在演示及学习实验中尽可能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可以通过创新,改进实验方案或条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加强环境教育。
1. 在实验中要做到力求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效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用言语无法表达清楚的实验现象,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物、废气等有害物质,如何处理好药品用量使产生的污染物最少,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行为教育。如制备有害气CO,NO2,SO2等,教师应先说明它们的危害性,然后在实验中尽可能少地产生这些有害气体,达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2. 正确处理实验中的有害废物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在进步,工农业生产在发展,“三废”的排放量也日趋增多,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尾气、废气物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CO还原CuO实验的尾气处理,可让学生讨论,找出解决方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用高锰酸钾制O2的残余固体,让学生讨论它的成分,各有什么作用,能否抛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环保知识,一举两得。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存在每一个基础学科教育之中,如物理学中的光污染、噪音污染,农产品加工学科的废弃污物污染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赣榆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