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本文从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操作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一、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 更低控制度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研究主题;凭自己的见解提出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自己制订学习进度;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共同商定评价指标。这里,学生的“学”是外显的、自主的,教师的“教”是隐性的、辅助的。也就是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是“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是为了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低控制度,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中放飞思绪。
2. 更具参与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本身的生活经验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应试教育把教师的躯体禁锢在教室内,把教师的思想束缚在课本中,“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失去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教师便会“江郎才尽”,语文也就越教越死。教师只有深入生活,开拓视野,才能在学习指导中内引外联,挥洒自如。正是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教师“下水”,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过程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就不再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局外人”,这是教师的“学习者”角色获得认同的基本前提。
3. 更重个别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面对高自由度、多样化的学习个体,面对不同类型的选题,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充当“万能的上帝”,作面面俱到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统一的“灌输”“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唯一焦点,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机智和艺术地帮助学生跨过学习道路上的一道道“坎”。这种观察、判断与应对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相关理解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性”的相关理解
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同时语文学习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这就要求我们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的。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更加凸现了,由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决定活动方式,语文与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三、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首先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教师们一个惊喜。
其次,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也需要教师提供咨询和导向,以确保学生学习优势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自始至终贯穿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引导中更加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再次,综合性学习的创造性特点要求教师在备课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模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另一方面,教师的指导也应更上一个台阶,对超出备课范围的突发情况,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活动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需要创设理想活动情境,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着眼长远的课题。所以笔者对它的研究虽有良好的动机和信心,也有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研究,却只是认识与实践的初步尝试,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高峡.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
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4]杨再隋.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通渭县马营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操作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一、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 更低控制度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研究主题;凭自己的见解提出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自己制订学习进度;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共同商定评价指标。这里,学生的“学”是外显的、自主的,教师的“教”是隐性的、辅助的。也就是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是“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是为了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低控制度,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中放飞思绪。
2. 更具参与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本身的生活经验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应试教育把教师的躯体禁锢在教室内,把教师的思想束缚在课本中,“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失去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教师便会“江郎才尽”,语文也就越教越死。教师只有深入生活,开拓视野,才能在学习指导中内引外联,挥洒自如。正是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教师“下水”,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过程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就不再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局外人”,这是教师的“学习者”角色获得认同的基本前提。
3. 更重个别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面对高自由度、多样化的学习个体,面对不同类型的选题,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充当“万能的上帝”,作面面俱到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统一的“灌输”“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唯一焦点,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机智和艺术地帮助学生跨过学习道路上的一道道“坎”。这种观察、判断与应对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相关理解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性”的相关理解
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同时语文学习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这就要求我们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的。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更加凸现了,由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决定活动方式,语文与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三、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首先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教师们一个惊喜。
其次,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也需要教师提供咨询和导向,以确保学生学习优势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自始至终贯穿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引导中更加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再次,综合性学习的创造性特点要求教师在备课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模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另一方面,教师的指导也应更上一个台阶,对超出备课范围的突发情况,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活动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需要创设理想活动情境,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着眼长远的课题。所以笔者对它的研究虽有良好的动机和信心,也有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研究,却只是认识与实践的初步尝试,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高峡.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
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4]杨再隋.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通渭县马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