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向以桐油作为经济支柱,民国时期更是出口大宗,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油桐的种植。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湘西的油桐发展迅速,从而促进了湘西经济发展。本文从这一视角切入,结合大量的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政府如何影响油桐的种植,意图发掘民国时期政府力量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及效果。
关键词 油桐种植 政府力量 民国时期
作者简介:张园园,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13-02
一、油桐发展空间
保靖县位于酉水流域,是湘西油桐种植的重点地区之一。保靖县地处武陵山区,交通甚是不便,据载“本县(保靖)山路崎岖难行车辆,仅有背篓和挑担可作运输工具”。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其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宜桐树之生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极力扩军备战,对桐油的需求量急切的增加,1933年美国桐油之工业消费量九千二百万磅,1934年为一亿零六百万磅,1937年增加至一亿两千万磅。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桐油需求呈现出依赖状态,如下:
依上所示,美国桐油消耗量与输入量呈现出继续增长之势,而在美国的桐油输入量中我国的输入量占70%以上,美国的桐油产量及其他途径的桐油量所占甚少。由此可见,中国的桐油产量对美国的工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力。20世纪的桐油国际市场需求量是相当可观的,中国作为桐油输出的主要国家,种植油桐的效益可想而知。
桐油的亩产量以及单价都远远的高于其他农作物与经济作物,且油桐的种植不论时间还是地点均非常有利。从时间上来说,植桐大多始于3月份,正是农闲季节。从地点来看,“中国向认为桐油生产属于林业范围,故多利用不能生产之地为植桐之用……油桐皆分布于山岭地带,倾斜甚大,不适于中耕之土地。”保靖县山地、荒地面积甚大,据《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载:“……(湘西)油桐普遍,凡悬崖陡岭之处,盛植油桐……”由此可见,油桐大多植于不能耕作粮食作物之地,并不占据其他作物的生长空间。植桐还可以改良土壤,新开垦的荒地、山地,土质不佳,不宜种植其他作物,但却适合种植桐树,因桐树不需要太多肥料就可长成,此外,桐叶落后又可变为肥料,可使贫瘠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
另据《保靖县志》记载:“1932年桐油每担价13.3元,白布每米价0.186元,1936年桐油价涨到每担39.57元,白布每米价涨到0.4元。”当时,迁陵镇每桶桐油(大约每桶120—140斤)可换食盐325斤,换火柴2.73件,换白布29.2丈,换大米658斤。由此可见,发展桐油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油桐亦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措施
国民时期,意识到了桐油的巨大价值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油桐种植区采取了系列的措施确保桐油产量,湖南湘西地区作为桐油的主产区之一,亦受到了政府的重视,采取了鼓励垦荒种植、保护油桐发展的种种举措。
(一)国民政府的举措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承认了之前的债务之外,签订了新的借款条约,其中就包括了1939年2月和美国签订的《中美桐油借款合同》,规定中国向美国出售桐油22万吨,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为了偿还抵押借款,国民政府疏导桐油的输出,增加外汇,对桐油业加强管理,成立了农业改良所,专门研究农业的发展,改良品种,推动增长,油桐品种的改良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民国三十年(1942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拟定外销物资增产五年计划,并成立外销物资增产推销委员会主持其事,对于桐油、生丝、羊毛之增产工作均有具体计划。对于桐油一事从品种改良以及桐油试验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增产计划,且组织桐农成立合作社,金融机构给桐农办理放款,奖励新植桐林或整理旧有桐林。
(二)湖南省政府的举措
湖南省政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桐油市场的需求,特地制定了详细的油桐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改良油桐品种和扩大桐林面积。(湖南省)政府提高植桐始于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本省农改所分别与贸易委员会等机构,协商本省增产计划,自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起,分四期实施,至三十年(1941年)三月止。增产实施计划,系以推广、實验、调查三部分构成,原预定:(1)推广民间新植桐株二十万亩;(2)督电乡保植桐三万六千亩;(3)指导农民整理原有桐株十万亩;(4)栽植实验桐株二千亩,结果均超过原定计划。湖南省政府为了提高桐油产量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增产计划,还规定各基层政府严格实施,这便为桐油的增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至1948年颁发《省植桐须知及保护桐茶》中提出三条方法:(1)由县政府通令限定若干地两年内若不再开垦者,得由贫民恳植,五年内免纳地租。(2)由县府通令家有一丁者,限令种桐茶一百株若未遵上者,予以处分。(3)由县府通令并布告严禁砍伐,如经违返者欲予拘留或科罚,并奖励人民检举。条这个条令相对于1939年及1941年颁布的条令则更为具体,提出各家各户明确的植桐数量,并对不执行者处以重型,反映了省政府提高桐油产量的决心。
(三)保靖县政府的举措
民国政府以及湖南省政府的推动下,作为湖南桐油主产区的湘西地区,在继续保持油桐种植的规模之上,更进一步的颁布法令条例奖励和保护油桐。
1929年11月保靖县政府颁布《省县植树造林禁砍桐茶》“呈为呈请指令颁发严禁盗贼,保护农林,事窃桐、茶,保邑大宗。当此农工告竣,五谷熟黄,乡间有游痞流氓往往偷窃为业,破坏农林或偷砍山中木料或故伐桐茶做薪,盗窃山粮田谷园场菜蔬,一经拿获,女则:诬奸,男则:诬盗……”在条例里面,明确规定了要保护桐茶,严禁偷砍,可见作为政府收入大宗的桐油从根本上受到了保护。
1929年保靖县长公署办法造林布告一份曰:照得湘西县属,举目皆尽是山岭。即未培植森林,又鲜民众开垦。坐令土地荒芜,吾民何以为生。责成各乡保甲,督促垦荒造林。这份条例相对于1928年的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保护发展到鼓励民众垦荒发展,扩大油桐的种植面积。 1931年颁布《保护森林和油桐》,1934年颁布《县造林与广植桐和森林调查及禁止砍伐桐茶》,1934年湖南省政府印发《植桐新法》小册一本,宣传新的种植方法,提高桐油的产量。1936年制定《禁止早摘桐茶果暂行办法》,防止村民为了追逐利益忽视了桐油的质量。1946年制定《保靖县奖励植桐及保护桐林暂行办法》12条,奖励种植油桐树。
三、效果
以保靖县为例从民国23年(1934年)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例可知增长之快,统计如下:
在政府的推动下,民国时期的湘西油桐种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桐油产量、油桐种植面积,还是油桐种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实际上促进了湘西经济发展。
(一)种植面积的扩大
民国时期,在政府力量的影响下,保靖县的油桐种植面积扩大,植桐方法发生了改变,桐油产量与质量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由表可知,保靖县1934年至1941年,七年间,油桐的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二)桐油产量提高
据可查考的数字,全省桐油产量一般年产约60万担,1929年为66万担,1936年为60.13万担,1946年为35万担。与产量高相适应,湖南桐油历年出口数量,在全国桐油出口总额中,亦常居数一数二的重要地位。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保靖、永顺、古丈、龙山等地的桐油最多,松杉次之。在这个时期内,湘西的桐油产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产值几乎与粮食相等。1932年,以现在自治州管辖范围统计,桐油产量达3500万斤。1934年至1937年桐油产量分别为240、260、300、280万斤。1937年以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桐油的国际市场受到了阻隔,桐油运不出去,湘西的桐油生产受到了打击,但湘西向有植桐习俗,且政府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使得湘西桐油的产量受到的冲击不是很大。1945年—1946年全国576个县年产桐油约300万担,川东、湘西、鄂西南产量即占全国产量的一半,而当时全國产量200万担以上的县有28个,湘西就占5个。
(三)种植方式的改变
湘西的油桐种植历来随意性比较大,没有整体的规划,更谈不上规模经营,“多在农家屋畔溪路之边或乡间辟野之处”。民国时期,湘西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之下,成立了桐油产销合作社,从事推广植桐事业,油桐的种植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进了原来的播种方法,注重把种植技术贯穿于油桐生产的整个环节。
概言之,民国时期政府主导下的油桐种植在湘西产生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如何解决湘西武陵山区的贫困问题是现今湘西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做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家政府面对的难题,从这一个视角出发,民国时期的些许发展政策对于今天发展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是很好的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保靖县档案馆:2号全宗,1号目录,410案卷,社会经济交通等调查表.
[2]周开发主编: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
[3]刘玄启:油桐种植中的政府力量探析——以民国时期的广西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
[4]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保靖县志》.
[6]李光沛.论我国桐油今后之生产政策与贸易政策.贸易月刊.1943年.
[7]保靖县档案馆,9号案卷,1号目录,民国36年(1948年)元月31日颁布,省植桐须知及保护桐茶.
[8]湖南省保靖县档案馆编:保靖档案史料,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9]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王承尧,秦加生.油桐生产在湘西少数民族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1).
[11]鲁勇伯.当前我国桐油改进问题.中农月刊.1948(5).
关键词 油桐种植 政府力量 民国时期
作者简介:张园园,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13-02
一、油桐发展空间
保靖县位于酉水流域,是湘西油桐种植的重点地区之一。保靖县地处武陵山区,交通甚是不便,据载“本县(保靖)山路崎岖难行车辆,仅有背篓和挑担可作运输工具”。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其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宜桐树之生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极力扩军备战,对桐油的需求量急切的增加,1933年美国桐油之工业消费量九千二百万磅,1934年为一亿零六百万磅,1937年增加至一亿两千万磅。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桐油需求呈现出依赖状态,如下:
依上所示,美国桐油消耗量与输入量呈现出继续增长之势,而在美国的桐油输入量中我国的输入量占70%以上,美国的桐油产量及其他途径的桐油量所占甚少。由此可见,中国的桐油产量对美国的工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力。20世纪的桐油国际市场需求量是相当可观的,中国作为桐油输出的主要国家,种植油桐的效益可想而知。
桐油的亩产量以及单价都远远的高于其他农作物与经济作物,且油桐的种植不论时间还是地点均非常有利。从时间上来说,植桐大多始于3月份,正是农闲季节。从地点来看,“中国向认为桐油生产属于林业范围,故多利用不能生产之地为植桐之用……油桐皆分布于山岭地带,倾斜甚大,不适于中耕之土地。”保靖县山地、荒地面积甚大,据《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载:“……(湘西)油桐普遍,凡悬崖陡岭之处,盛植油桐……”由此可见,油桐大多植于不能耕作粮食作物之地,并不占据其他作物的生长空间。植桐还可以改良土壤,新开垦的荒地、山地,土质不佳,不宜种植其他作物,但却适合种植桐树,因桐树不需要太多肥料就可长成,此外,桐叶落后又可变为肥料,可使贫瘠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
另据《保靖县志》记载:“1932年桐油每担价13.3元,白布每米价0.186元,1936年桐油价涨到每担39.57元,白布每米价涨到0.4元。”当时,迁陵镇每桶桐油(大约每桶120—140斤)可换食盐325斤,换火柴2.73件,换白布29.2丈,换大米658斤。由此可见,发展桐油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油桐亦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措施
国民时期,意识到了桐油的巨大价值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油桐种植区采取了系列的措施确保桐油产量,湖南湘西地区作为桐油的主产区之一,亦受到了政府的重视,采取了鼓励垦荒种植、保护油桐发展的种种举措。
(一)国民政府的举措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承认了之前的债务之外,签订了新的借款条约,其中就包括了1939年2月和美国签订的《中美桐油借款合同》,规定中国向美国出售桐油22万吨,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为了偿还抵押借款,国民政府疏导桐油的输出,增加外汇,对桐油业加强管理,成立了农业改良所,专门研究农业的发展,改良品种,推动增长,油桐品种的改良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民国三十年(1942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拟定外销物资增产五年计划,并成立外销物资增产推销委员会主持其事,对于桐油、生丝、羊毛之增产工作均有具体计划。对于桐油一事从品种改良以及桐油试验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增产计划,且组织桐农成立合作社,金融机构给桐农办理放款,奖励新植桐林或整理旧有桐林。
(二)湖南省政府的举措
湖南省政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桐油市场的需求,特地制定了详细的油桐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改良油桐品种和扩大桐林面积。(湖南省)政府提高植桐始于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本省农改所分别与贸易委员会等机构,协商本省增产计划,自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起,分四期实施,至三十年(1941年)三月止。增产实施计划,系以推广、實验、调查三部分构成,原预定:(1)推广民间新植桐株二十万亩;(2)督电乡保植桐三万六千亩;(3)指导农民整理原有桐株十万亩;(4)栽植实验桐株二千亩,结果均超过原定计划。湖南省政府为了提高桐油产量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增产计划,还规定各基层政府严格实施,这便为桐油的增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至1948年颁发《省植桐须知及保护桐茶》中提出三条方法:(1)由县政府通令限定若干地两年内若不再开垦者,得由贫民恳植,五年内免纳地租。(2)由县府通令家有一丁者,限令种桐茶一百株若未遵上者,予以处分。(3)由县府通令并布告严禁砍伐,如经违返者欲予拘留或科罚,并奖励人民检举。条这个条令相对于1939年及1941年颁布的条令则更为具体,提出各家各户明确的植桐数量,并对不执行者处以重型,反映了省政府提高桐油产量的决心。
(三)保靖县政府的举措
民国政府以及湖南省政府的推动下,作为湖南桐油主产区的湘西地区,在继续保持油桐种植的规模之上,更进一步的颁布法令条例奖励和保护油桐。
1929年11月保靖县政府颁布《省县植树造林禁砍桐茶》“呈为呈请指令颁发严禁盗贼,保护农林,事窃桐、茶,保邑大宗。当此农工告竣,五谷熟黄,乡间有游痞流氓往往偷窃为业,破坏农林或偷砍山中木料或故伐桐茶做薪,盗窃山粮田谷园场菜蔬,一经拿获,女则:诬奸,男则:诬盗……”在条例里面,明确规定了要保护桐茶,严禁偷砍,可见作为政府收入大宗的桐油从根本上受到了保护。
1929年保靖县长公署办法造林布告一份曰:照得湘西县属,举目皆尽是山岭。即未培植森林,又鲜民众开垦。坐令土地荒芜,吾民何以为生。责成各乡保甲,督促垦荒造林。这份条例相对于1928年的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保护发展到鼓励民众垦荒发展,扩大油桐的种植面积。 1931年颁布《保护森林和油桐》,1934年颁布《县造林与广植桐和森林调查及禁止砍伐桐茶》,1934年湖南省政府印发《植桐新法》小册一本,宣传新的种植方法,提高桐油的产量。1936年制定《禁止早摘桐茶果暂行办法》,防止村民为了追逐利益忽视了桐油的质量。1946年制定《保靖县奖励植桐及保护桐林暂行办法》12条,奖励种植油桐树。
三、效果
以保靖县为例从民国23年(1934年)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例可知增长之快,统计如下:
在政府的推动下,民国时期的湘西油桐种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桐油产量、油桐种植面积,还是油桐种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实际上促进了湘西经济发展。
(一)种植面积的扩大
民国时期,在政府力量的影响下,保靖县的油桐种植面积扩大,植桐方法发生了改变,桐油产量与质量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由表可知,保靖县1934年至1941年,七年间,油桐的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二)桐油产量提高
据可查考的数字,全省桐油产量一般年产约60万担,1929年为66万担,1936年为60.13万担,1946年为35万担。与产量高相适应,湖南桐油历年出口数量,在全国桐油出口总额中,亦常居数一数二的重要地位。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保靖、永顺、古丈、龙山等地的桐油最多,松杉次之。在这个时期内,湘西的桐油产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产值几乎与粮食相等。1932年,以现在自治州管辖范围统计,桐油产量达3500万斤。1934年至1937年桐油产量分别为240、260、300、280万斤。1937年以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桐油的国际市场受到了阻隔,桐油运不出去,湘西的桐油生产受到了打击,但湘西向有植桐习俗,且政府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使得湘西桐油的产量受到的冲击不是很大。1945年—1946年全国576个县年产桐油约300万担,川东、湘西、鄂西南产量即占全国产量的一半,而当时全國产量200万担以上的县有28个,湘西就占5个。
(三)种植方式的改变
湘西的油桐种植历来随意性比较大,没有整体的规划,更谈不上规模经营,“多在农家屋畔溪路之边或乡间辟野之处”。民国时期,湘西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之下,成立了桐油产销合作社,从事推广植桐事业,油桐的种植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进了原来的播种方法,注重把种植技术贯穿于油桐生产的整个环节。
概言之,民国时期政府主导下的油桐种植在湘西产生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如何解决湘西武陵山区的贫困问题是现今湘西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做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家政府面对的难题,从这一个视角出发,民国时期的些许发展政策对于今天发展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是很好的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保靖县档案馆:2号全宗,1号目录,410案卷,社会经济交通等调查表.
[2]周开发主编: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
[3]刘玄启:油桐种植中的政府力量探析——以民国时期的广西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
[4]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保靖县志》.
[6]李光沛.论我国桐油今后之生产政策与贸易政策.贸易月刊.1943年.
[7]保靖县档案馆,9号案卷,1号目录,民国36年(1948年)元月31日颁布,省植桐须知及保护桐茶.
[8]湖南省保靖县档案馆编:保靖档案史料,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9]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王承尧,秦加生.油桐生产在湘西少数民族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1).
[11]鲁勇伯.当前我国桐油改进问题.中农月刊.1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