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简文帝:文人称帝,幸也不幸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梁时,兰陵萧氏人才济济。比之仁慈得近乎虚伪的梁武帝和完美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太子兄长,萧纲似乎更易让人亲近。
  萧纲是天才,五岁就能写诗作赋,华美的文字让父亲梁武帝大大惊讶了一把。梁武帝难以置信地将他叫到跟前,亲自考问。萧纲不假思索,援笔立成。梁武帝开怀而笑,朗声道:“此吾家东阿。”东阿王曹植有八斗之才,冠绝天下。
  萧纲的确很像曹植,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潇洒自信。从十岁开始,他就离京至各地任职,十几年间,遍走名川,吟诗作赋,挥毫拔墨,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尽管他得到的光环和赞誉远远不如他的太子兄长,但他身为皇子,却能追寻自己内心所想,整日与诗为伴,也算逍遥自在。可惜这样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南梁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其太子兄长被人诬陷谋反,在无法自辩中抑郁而亡。接下来,命运将28岁的萧纲推到了权力的前台,却没有问他愿不愿意。
  那日清晨,当侍女将铜镜拿到萧纲面前时,他惊诧了:原来这一身太子服穿在自己身上竟是这般好看。
  侍女向他恭敬地拜道:“太子殿下觉得合身吗?”他摆了摆手,正色道:“还未行过册封大礼,你们怎能胡乱改了称呼?”侍女本是带着讨好的语气,此刻笑颜却僵在脸上。可是,几个时辰后,当萧纲在太庙的萧氏祖先和朝臣宗亲的共同见证下,屈膝接过金册和金印时,他便再也没理由阻止旁人喊他“太子殿下”了。
  彼时的南梁朝廷表面上波澜不惊,背地里却暗潮汹涌。他虽然成了万人瞩目的太子,心中却凄惶不已,觉得这份“幸运”对自己来说未必是件好事:他以庶子身份即储君位,本就令朝野不安;更何况,和沉稳端庄的太子兄长相比,他的举止到底有些轻浮——在那样一个用武器和权势说话的年代,他却对诗赋情有独钟。
  珠玉在前,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是错。
  这一点,萧纲一开始就明白。可明白了,心里更难受。他明知自己正在走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路,却无力改变。
  萧纲入住东宫数月后,也曾试着告别过去,学着太子兄长那样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权力的缝隙中谨慎做人。可他知道兄长活得并不快乐,要不然,兄长也不会在那么长一段时间里以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为名躲进山间。萧纲不愿意像兄长那样压抑地活着。他开始重新按着自己的性子活。他不再过多地插手政事,反正他的父亲有着老当益壮的身体和对权力孜孜不倦的欲望。他情愿和志同道合的闲散文士一起评诗作文。
  他们在一起时从不谈经史子集,只谈情。是的,萧纲从不忌讳言情,他的很多诗描述的都是旖旎轻柔的男女恋情。当时的人们称这种诗为“宫体诗”。只有治世才容得下这样的风情,也只有内心温和之人才写得出这样的诗。
  可是,萧纲不只是文人,还是储君,储君的气质不该如此阴柔,储君笔下更不该有这般凄哀艳丽的句子。
  其实萧纲并不是只会谈情说爱。当年在雍州,他也曾身披戎装,上阵杀敌,扩地千余里,打得北魏军队落荒而逃。
  那是他的荣耀,可如今,他却要竭力忘却这份荣耀。因为这会使他想起,他已不再是那只振翅翱翔的自由鸟了。他宁愿寄情于浪漫的情爱诗文。至少,那是纯粹的。
  在东宫十几年间,萧纲从不与人争执,尽管他的兄弟侄儿对他的误解、怨怼令他心寒,尽管他对某些权臣的霸道行径不满已久,他也并未做出太大改变。
  直到有一天,东魏将军侯景忽然归降,萧纲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因为他从这个人眼里读到了一丝绝不甘为人臣的勃勃野心。身为皇储,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第一次,他强硬地据理力争。他提醒父皇,说大梁不该留用一个叛将,侯景的存在会令天下倾覆,江山离崩。可梁武帝那时一心想一统南北,有人主动归降,那是再好不过的,因此拒绝了他的谏言。
  萧纲也就不再坚持。或许,他已习惯了。当戴了面具的人想要回归本来面目时,却无奈地发现,原来面具内外的人竟是同一个自己。
  不幸的是,萧纲一语成谶。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乱,都城建康被攻破,百姓流离失所。当心中的恐惧成了真,那便是比恐惧更无奈的绝望。可是,绝望过后,萧纲果断穿上昔时的戎装,要求全权指挥军队。梁武帝自是满口答应,有萧纲替他承担用人之误,甚至亡国之辱,他何乐而不为?
  如果不是那群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的兄弟们迟迟不肯派兵援救,这场仗原本是可以打赢的。因为他真的拼上全力,甚至忍受着丧妻之痛——他的妻子正是在这场战役中被流矢所伤,不治而亡。
  得知消息时,萧纲凄然一笑,皇城既破,自己已非自由身,这天下,大约很快也会易主吧。
  侯景是个聪明人,虽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龙袍,可他还需要时间和人心。于是,梁武帝病逝后,侯景拥立萧纲即位,即梁简文帝。
  萧纲在这段艰难岁月中依旧没有间断过读书写文。就算已经做了侯景的俘虏,他也还是君王。尽管,他曾排斥权位,可若权位能让那个叛臣贼子还对自己心存一丝敬畏的话,他便要这个权位。
  一开始,侯景对萧纲存着畏惧,那是因为萧纲从不在他面前低头。哪怕当时兵围皇城,刀锋已逼近萧纲胸口,他都不曾有半分退却。这份气势竞令侯景语塞,侯景最后不得不让部将替他回了话。那是萧纲作为皇族的气势。
  然而,等到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得势后,便废了萧纲的帝位,又派手下以祝寿探视为名,缢杀了萧纲。一代文人皇帝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49岁的一生。
  他的人生曾像彩云般绚烂,他无忧无虑地畅游在文字世界中,然而一朝成太子,却变得“意志忽恍,虽开口而笑,不得真乐,不复饮酒垂二十旬”。这一时的幸运也很快被暴风吹散,最后只剩孤寂的乌云,洒落点点秋雨,像是上苍之泪。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个好战分子,他在位72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发动开疆辟土的战争,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全靠其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其中一位技术型人才更是凭着全新的军事工程理念,给路易十四成就霸业打下了基础,被誉为“近代工程兵之父”。他就是法国元帅塞巴斯蒂安·沃邦。  沃邦出生在法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对工程建筑学很感兴趣,并与18岁那年参军服役。后来,他进入王宫,做了一名负责宫殿维护工
公元572年的一天,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风尘仆仆赶到北周都城洛阳的皇宫前,恳请门卫通报,他想请求皇上亲自对他进行面试。门卫飞报皇上,北周武帝大惊,决定破例召见这个狂妄的青年。青年自我介绍叫柳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是一名普通公务员。他听说皇上即位后励精图治,日理万机,所以自己也想挑起更重的担子,为皇上排忧解难。北周武帝很欣赏柳彧的胆识和才华,面试后直接提拔他为县处级干部,担任郑县(今河南郑州)县长
晒娃可谓时下家长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其实,古代诗人也写晒娃诗,且有各种各样的晒法。只不过他们的攀比似乎要务虚一些,无非是天资高低、学识长短。陶渊明就是其中比较老实、没有虚荣心的一个。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陶渊明在四十多岁时写的这首诗,自称两鬓都白了,皮肤也松弛了。虽然古人寿命短,普遍早衰,但陶渊明显然也是营养不够,才四十多岁头发就白成这样
何洁仙本来不叫何洁仙,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只因骨骼清丽,又爱穿白色衣服,能把一件普通的白色布衣穿出飘然若仙之感,如云影月华,所以她那懂得欣赏的小姐就给她取了这个引人入胜的名字。  何洁仙随小姐嫁到一个叫王占元的军老爷家。因为是陪嫁丫鬟,所以她在王家的地位并不低,只需要照顾小姐每日坐卧,一应杂事不用沾手。养尊处优的生活,让她从一块原石一点点出落成了羊脂玉,虽然弱柳扶风,娇花照水,但那苍白的脸上有了
1908年,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率先实行了合理、高效的流水线作业,优化了工作流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使员工收入得到提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员工出现了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  福特决定在公司增设一个特殊部门一社会学部。对于这个部门,人事部部长提出质疑: “你大力推行流水線作业,目的就是减少一切不必要人员。社会学部的设立岂不是人、财、物等的浪费?”福特解释道:“一点儿都不浪费。福特员工收入大幅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干男女犯人被送到了淳安县,已被判凌迟罪的女人当堂哭诉喊冤。淳安县知县海瑞,仔细观察起堂下所跪众人:女人身穿一身青色布衣、布衫,头发凌乱,面容憔悴;身旁的一个男人身材高大,面露堂堂之气;男人身边跪着一名小僮,像是男人的仆从;而另一个男人为女人的哥哥,面露愧色,眼中似有泪光。  海瑞翻看卷宗,明白了大致案情:身材高大的男人叫苏如冰,仆从名叫苏福,主仆二人到杭州办事,路过留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自知时日不多。在人生最后关头,他郑重地请来一位挚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既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够委以重任。这位被孙中山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在那个
1902年,军统特务王蒲臣出生于浙江江山县一个行医家庭。1912年,王蒲臣进入江山县县立文溪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结识了一位比他大五岁的高年级同学戴春风。作为新生,王蒲臣经常被老生欺负,戴春风知道后,出面怒斥老生,为其主持公道。同学们都以为王蒲臣和戴春风是亲戚,以后便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戴春风后来改名为戴笠。  1935年,王蒲臣被昔日学长戴笠好说歹说,辞去江苏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的职务,进入军统局前身
好多历史人物都曾被怀疑是穿越者,因为他们的眼光、业绩非常超前,深深震撼了后人。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文臣邱濬(jùn,“浚”的异体字)。以梁启超的保守估计,这位弘治年间内阁大学士的水平领先欧洲200年,钱穆更尊他为“中国第一流人物”,就连在俄国一直忙于革命的列宁也忙里偷闲,给他打了个五星好评:  “中国15世纪杰出经济思想家”。  为什么众多牛人对邱濬的评价如此之高?因為邱濬的人生贡献看似低调却令人震撼
在1147年,大理国国君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天龙八部》里大理世子段誉的原型)退位前后,大理国渐渐出现末世气象:宫廷中,诸子争位,无日无之;外面,鼙鼓声声,出现叛乱。  段正严无法,只有禅位,出家当和尚:大理国是佛国,国君退位当和尚的很多,算是个传统。段正严之子段正兴便满面春风地登上宝座,幕后掌权者则是他的女婿高量成。  让段正严深感棘手的这次叛乱来自滇东三十七部。原来,三十七部当年跟着大理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