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梁时,兰陵萧氏人才济济。比之仁慈得近乎虚伪的梁武帝和完美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太子兄长,萧纲似乎更易让人亲近。
萧纲是天才,五岁就能写诗作赋,华美的文字让父亲梁武帝大大惊讶了一把。梁武帝难以置信地将他叫到跟前,亲自考问。萧纲不假思索,援笔立成。梁武帝开怀而笑,朗声道:“此吾家东阿。”东阿王曹植有八斗之才,冠绝天下。
萧纲的确很像曹植,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潇洒自信。从十岁开始,他就离京至各地任职,十几年间,遍走名川,吟诗作赋,挥毫拔墨,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尽管他得到的光环和赞誉远远不如他的太子兄长,但他身为皇子,却能追寻自己内心所想,整日与诗为伴,也算逍遥自在。可惜这样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南梁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其太子兄长被人诬陷谋反,在无法自辩中抑郁而亡。接下来,命运将28岁的萧纲推到了权力的前台,却没有问他愿不愿意。
那日清晨,当侍女将铜镜拿到萧纲面前时,他惊诧了:原来这一身太子服穿在自己身上竟是这般好看。
侍女向他恭敬地拜道:“太子殿下觉得合身吗?”他摆了摆手,正色道:“还未行过册封大礼,你们怎能胡乱改了称呼?”侍女本是带着讨好的语气,此刻笑颜却僵在脸上。可是,几个时辰后,当萧纲在太庙的萧氏祖先和朝臣宗亲的共同见证下,屈膝接过金册和金印时,他便再也没理由阻止旁人喊他“太子殿下”了。
彼时的南梁朝廷表面上波澜不惊,背地里却暗潮汹涌。他虽然成了万人瞩目的太子,心中却凄惶不已,觉得这份“幸运”对自己来说未必是件好事:他以庶子身份即储君位,本就令朝野不安;更何况,和沉稳端庄的太子兄长相比,他的举止到底有些轻浮——在那样一个用武器和权势说话的年代,他却对诗赋情有独钟。
珠玉在前,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是错。
这一点,萧纲一开始就明白。可明白了,心里更难受。他明知自己正在走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路,却无力改变。
萧纲入住东宫数月后,也曾试着告别过去,学着太子兄长那样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权力的缝隙中谨慎做人。可他知道兄长活得并不快乐,要不然,兄长也不会在那么长一段时间里以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为名躲进山间。萧纲不愿意像兄长那样压抑地活着。他开始重新按着自己的性子活。他不再过多地插手政事,反正他的父亲有着老当益壮的身体和对权力孜孜不倦的欲望。他情愿和志同道合的闲散文士一起评诗作文。
他们在一起时从不谈经史子集,只谈情。是的,萧纲从不忌讳言情,他的很多诗描述的都是旖旎轻柔的男女恋情。当时的人们称这种诗为“宫体诗”。只有治世才容得下这样的风情,也只有内心温和之人才写得出这样的诗。
可是,萧纲不只是文人,还是储君,储君的气质不该如此阴柔,储君笔下更不该有这般凄哀艳丽的句子。
其实萧纲并不是只会谈情说爱。当年在雍州,他也曾身披戎装,上阵杀敌,扩地千余里,打得北魏军队落荒而逃。
那是他的荣耀,可如今,他却要竭力忘却这份荣耀。因为这会使他想起,他已不再是那只振翅翱翔的自由鸟了。他宁愿寄情于浪漫的情爱诗文。至少,那是纯粹的。
在东宫十几年间,萧纲从不与人争执,尽管他的兄弟侄儿对他的误解、怨怼令他心寒,尽管他对某些权臣的霸道行径不满已久,他也并未做出太大改变。
直到有一天,东魏将军侯景忽然归降,萧纲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因为他从这个人眼里读到了一丝绝不甘为人臣的勃勃野心。身为皇储,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第一次,他强硬地据理力争。他提醒父皇,说大梁不该留用一个叛将,侯景的存在会令天下倾覆,江山离崩。可梁武帝那时一心想一统南北,有人主动归降,那是再好不过的,因此拒绝了他的谏言。
萧纲也就不再坚持。或许,他已习惯了。当戴了面具的人想要回归本来面目时,却无奈地发现,原来面具内外的人竟是同一个自己。
不幸的是,萧纲一语成谶。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乱,都城建康被攻破,百姓流离失所。当心中的恐惧成了真,那便是比恐惧更无奈的绝望。可是,绝望过后,萧纲果断穿上昔时的戎装,要求全权指挥军队。梁武帝自是满口答应,有萧纲替他承担用人之误,甚至亡国之辱,他何乐而不为?
如果不是那群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的兄弟们迟迟不肯派兵援救,这场仗原本是可以打赢的。因为他真的拼上全力,甚至忍受着丧妻之痛——他的妻子正是在这场战役中被流矢所伤,不治而亡。
得知消息时,萧纲凄然一笑,皇城既破,自己已非自由身,这天下,大约很快也会易主吧。
侯景是个聪明人,虽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龙袍,可他还需要时间和人心。于是,梁武帝病逝后,侯景拥立萧纲即位,即梁简文帝。
萧纲在这段艰难岁月中依旧没有间断过读书写文。就算已经做了侯景的俘虏,他也还是君王。尽管,他曾排斥权位,可若权位能让那个叛臣贼子还对自己心存一丝敬畏的话,他便要这个权位。
一开始,侯景对萧纲存着畏惧,那是因为萧纲从不在他面前低头。哪怕当时兵围皇城,刀锋已逼近萧纲胸口,他都不曾有半分退却。这份气势竞令侯景语塞,侯景最后不得不让部将替他回了话。那是萧纲作为皇族的气势。
然而,等到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得势后,便废了萧纲的帝位,又派手下以祝寿探视为名,缢杀了萧纲。一代文人皇帝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49岁的一生。
他的人生曾像彩云般绚烂,他无忧无虑地畅游在文字世界中,然而一朝成太子,却变得“意志忽恍,虽开口而笑,不得真乐,不复饮酒垂二十旬”。这一时的幸运也很快被暴风吹散,最后只剩孤寂的乌云,洒落点点秋雨,像是上苍之泪。
编辑/夏涵
萧纲是天才,五岁就能写诗作赋,华美的文字让父亲梁武帝大大惊讶了一把。梁武帝难以置信地将他叫到跟前,亲自考问。萧纲不假思索,援笔立成。梁武帝开怀而笑,朗声道:“此吾家东阿。”东阿王曹植有八斗之才,冠绝天下。
萧纲的确很像曹植,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潇洒自信。从十岁开始,他就离京至各地任职,十几年间,遍走名川,吟诗作赋,挥毫拔墨,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尽管他得到的光环和赞誉远远不如他的太子兄长,但他身为皇子,却能追寻自己内心所想,整日与诗为伴,也算逍遥自在。可惜这样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南梁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其太子兄长被人诬陷谋反,在无法自辩中抑郁而亡。接下来,命运将28岁的萧纲推到了权力的前台,却没有问他愿不愿意。
那日清晨,当侍女将铜镜拿到萧纲面前时,他惊诧了:原来这一身太子服穿在自己身上竟是这般好看。
侍女向他恭敬地拜道:“太子殿下觉得合身吗?”他摆了摆手,正色道:“还未行过册封大礼,你们怎能胡乱改了称呼?”侍女本是带着讨好的语气,此刻笑颜却僵在脸上。可是,几个时辰后,当萧纲在太庙的萧氏祖先和朝臣宗亲的共同见证下,屈膝接过金册和金印时,他便再也没理由阻止旁人喊他“太子殿下”了。
彼时的南梁朝廷表面上波澜不惊,背地里却暗潮汹涌。他虽然成了万人瞩目的太子,心中却凄惶不已,觉得这份“幸运”对自己来说未必是件好事:他以庶子身份即储君位,本就令朝野不安;更何况,和沉稳端庄的太子兄长相比,他的举止到底有些轻浮——在那样一个用武器和权势说话的年代,他却对诗赋情有独钟。
珠玉在前,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是错。
这一点,萧纲一开始就明白。可明白了,心里更难受。他明知自己正在走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路,却无力改变。
萧纲入住东宫数月后,也曾试着告别过去,学着太子兄长那样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权力的缝隙中谨慎做人。可他知道兄长活得并不快乐,要不然,兄长也不会在那么长一段时间里以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为名躲进山间。萧纲不愿意像兄长那样压抑地活着。他开始重新按着自己的性子活。他不再过多地插手政事,反正他的父亲有着老当益壮的身体和对权力孜孜不倦的欲望。他情愿和志同道合的闲散文士一起评诗作文。
他们在一起时从不谈经史子集,只谈情。是的,萧纲从不忌讳言情,他的很多诗描述的都是旖旎轻柔的男女恋情。当时的人们称这种诗为“宫体诗”。只有治世才容得下这样的风情,也只有内心温和之人才写得出这样的诗。
可是,萧纲不只是文人,还是储君,储君的气质不该如此阴柔,储君笔下更不该有这般凄哀艳丽的句子。
其实萧纲并不是只会谈情说爱。当年在雍州,他也曾身披戎装,上阵杀敌,扩地千余里,打得北魏军队落荒而逃。
那是他的荣耀,可如今,他却要竭力忘却这份荣耀。因为这会使他想起,他已不再是那只振翅翱翔的自由鸟了。他宁愿寄情于浪漫的情爱诗文。至少,那是纯粹的。
在东宫十几年间,萧纲从不与人争执,尽管他的兄弟侄儿对他的误解、怨怼令他心寒,尽管他对某些权臣的霸道行径不满已久,他也并未做出太大改变。
直到有一天,东魏将军侯景忽然归降,萧纲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因为他从这个人眼里读到了一丝绝不甘为人臣的勃勃野心。身为皇储,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第一次,他强硬地据理力争。他提醒父皇,说大梁不该留用一个叛将,侯景的存在会令天下倾覆,江山离崩。可梁武帝那时一心想一统南北,有人主动归降,那是再好不过的,因此拒绝了他的谏言。
萧纲也就不再坚持。或许,他已习惯了。当戴了面具的人想要回归本来面目时,却无奈地发现,原来面具内外的人竟是同一个自己。
不幸的是,萧纲一语成谶。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乱,都城建康被攻破,百姓流离失所。当心中的恐惧成了真,那便是比恐惧更无奈的绝望。可是,绝望过后,萧纲果断穿上昔时的戎装,要求全权指挥军队。梁武帝自是满口答应,有萧纲替他承担用人之误,甚至亡国之辱,他何乐而不为?
如果不是那群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的兄弟们迟迟不肯派兵援救,这场仗原本是可以打赢的。因为他真的拼上全力,甚至忍受着丧妻之痛——他的妻子正是在这场战役中被流矢所伤,不治而亡。
得知消息时,萧纲凄然一笑,皇城既破,自己已非自由身,这天下,大约很快也会易主吧。
侯景是个聪明人,虽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龙袍,可他还需要时间和人心。于是,梁武帝病逝后,侯景拥立萧纲即位,即梁简文帝。
萧纲在这段艰难岁月中依旧没有间断过读书写文。就算已经做了侯景的俘虏,他也还是君王。尽管,他曾排斥权位,可若权位能让那个叛臣贼子还对自己心存一丝敬畏的话,他便要这个权位。
一开始,侯景对萧纲存着畏惧,那是因为萧纲从不在他面前低头。哪怕当时兵围皇城,刀锋已逼近萧纲胸口,他都不曾有半分退却。这份气势竞令侯景语塞,侯景最后不得不让部将替他回了话。那是萧纲作为皇族的气势。
然而,等到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得势后,便废了萧纲的帝位,又派手下以祝寿探视为名,缢杀了萧纲。一代文人皇帝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49岁的一生。
他的人生曾像彩云般绚烂,他无忧无虑地畅游在文字世界中,然而一朝成太子,却变得“意志忽恍,虽开口而笑,不得真乐,不复饮酒垂二十旬”。这一时的幸运也很快被暴风吹散,最后只剩孤寂的乌云,洒落点点秋雨,像是上苍之泪。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