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吐槽,不如会治天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多历史人物都曾被怀疑是穿越者,因为他们的眼光、业绩非常超前,深深震撼了后人。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文臣邱濬(jùn,“浚”的异体字)。以梁启超的保守估计,这位弘治年间内阁大学士的水平领先欧洲200年,钱穆更尊他为“中国第一流人物”,就连在俄国一直忙于革命的列宁也忙里偷闲,给他打了个五星好评:
  “中国15世纪杰出经济思想家”。
  为什么众多牛人对邱濬的评价如此之高?因為邱濬的人生贡献看似低调却令人震撼:他亲手开启了大明王朝从保守封闭向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华丽转身的大门。
  一
  明朝好多名臣都有个苦出身,但苦到邱濬这地步的不多见。永乐十九年(1421年),邱濬生于海南的一个村子。他家曾是当地望族,可到邱濬小时候已破落不堪。邱濬七岁时,父亲染病亡故,生前还惹出一场风波,以致家里的藏书都被人如狼似虎地抢光。邱濬与兄长全靠母亲李氏辛苦拉扯大,小小年纪就尽尝世态炎凉。
  上天是公平的,虽然给了邱濬贫穷苦难,但是也给了他别人梦寐以求的一样东西:天赋。
  明朝的神童不少,但神到邱濬这级别的也真不多见:两岁认字,六岁写诗,还在祖父的寿宴上当众作了首《五指山下》,华丽的文采顿时技惊四座,当场被赞为“国器”——明朝另一位得此荣誉称号的神童是万历年间的改革家张居正,而张神童那时已经12岁了。这客观的差距让素来心高气傲的张居正也相当不好意思,有一次,身边人拍他马屁,说他小时候是神童,立刻被他一顿骂:“我算什么神童?比邱濬当年差远了!”
  而比起张居正那位不省心的老爹,童年丧父的邱濬却有一位堪称伟大的母亲:李氏。
  李氏出身书香门第,对儿子的道德修养要求高,且自身意志坚韧。小邱濬害过一场重病,医生劝李氏放弃治疗,李氏却不依,足足照料了幼子八个月,终于把邱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后来,邱濬每逢遇到人生难过的坎,就以母亲的这种精神来自勉。
  另一位对邱濬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亲人是他的祖父。
  祖父是海南有名的医生,每逢有瘟疫时,也常义务施药诊治。他对邱濬这个聪明的孙儿更是极为疼爱,邱濬童年时还和兄长一起被祖父叫到身边训话。祖父先勉励邱濬的兄长继承家族医术、治病救人,然后郑重地对邱濬一字一句地说出了自己的盼望:
  “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可也。”
  “济天下”,这个祖父的殷切盼望从此成了邱濬奋斗终生的理想。为此,他读书读得如饥似渴。每拿到一本书,他都潜心研读,除了八股必考的教科书外,天文、地理、宗教、文化……他样样来者不拒,全都精心钻研。
  由于家里穷,为了读本好书,邱濬只能拉下脸出门去借,听说谁家有书,还曾翻山越岭去求,没少受人嘲讽、白眼。日久天长,邱濬对这类事情的处理方法也日益成熟:一是讲诚信,凡是向别人借的书,他都相当爱惜,不但按期归还,而且绝对和原貌一样;二是什么屈辱都能忍受,有一次,为了借一本好书,他跟那家主人软磨硬泡,居然足足求了五年,才得到两天阅览的机会。
  饶是有过不少类似的风波,但在邱濬童年时,乡亲们对他的帮助和接济还是极多的。后来,邱濬在宦海沉浮间也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是大明权力场上出名的重情重义之人。也正是在各种借书的遭遇中,邱濬察言观色的本事越发强大,还有了一个让后世人惊呆的能耐:只凭简短几句话就能准确把握住一个人的性格。他强大的官场权谋手段乃至对帝王心术的把握,都是这些年借书练出来的。
  不过,比起这超凡的能力,童年的遭遇还是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由于生活艰难,且受过不少白眼,邱濬养成了睚眦必报的敏感性格。正是这一个缺陷差点儿害他在晚年身败名裂。
  二
  自19岁起,少年天才邱濬就成了在南中国骤然升起的一颗新星:先中了秀才,23岁又中了举人,还是乡试解元.年少气盛的邱濬常常不拿圣贤当干粮,连明朝公认的元朝大儒许衡都不放过,大批许衡为元朝卖命简直是禽兽不如。
  中举之后,邱濬一面吐槽圣贤,一面漂在京城国子监读书。他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土木堡事变爆发,明英宗被抓、当了俘虏,邱濬除了写诗感叹,也常预言事情的走向,每步都预测得分毫不差,让同学们连连惊讶。
  他春风得意,唯一失意的是科考。从正统十二年(1447年)到景泰二年(1451年),他怎么考,怎么落榜。直到3l岁那年,举案齐眉的妻子金氏病故,痛苦不已的邱濬才猛然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一直以来,他都只求博名声,其实却虚度了光阴,没有把年少时立下的人生理想真正放在心上。痛定思痛的邱濬从此像变了个人,为人开始低调内敛,效果立竿见影:在景泰五年考取进士,还是二甲头名。据说他本来是一甲,只因长得丑,硬给拉低到二甲。
  那是大明政坛打得惨烈的几年,特别是两年后英宗复辟,更是对朝廷进行了大清洗,好多高官一夜之间被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邱濬却平平安安的,先参编《寰宇通志》,又在英宗复辟后参编《大明一统志》,这些都是记录明朝各地乃至周边国家风情的百科全书,学术价值极大。
  邱濬由此成名,一下升为翰林院编修,但附带的后果让他十分郁闷:英宗因此认定邱濬最会编书,所以派给他的全是类似的活……邱濬自然不甘心:我的梦想是“济天下”,哪能总干这个呢?
  而且,正是在编《寰宇通志》时,邱濬从各地资料中看到了大明隐藏的深重危机,越发心急。于是,低调的邱濬开始越来越多地建言国事,不论经济还是吏治,得空就插嘴说两句。令同僚惊奇的是,邱濬虽说爱得罪人,却常常说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吐槽高手.
  英宗过世后不久,邱濬就在一件事上把新皇帝宪宗好好震撼了一把:大藤峡(位于广西腹地,是广西最大、最长的峡谷)叛乱。
  大藤峡叛乱堪称整个明代最令历代帝王头疼的叛乱之一,而宪宗成化年间的这次叛乱规模尤其大.宪宗愁得唉声叹气,邱濬却信心满满地上了一道详细的奏折,给出了细致的作战方案。远在北京的他竟把前线战局甚至战场地理都拿捏到极度精确的地步,而后明军依葫芦画瓢地采纳他的建议,果然一举拿下。   可惜,这次成功的吐槽虽说得到了宪宗赏识,但往后多年,一切还是老样子,邱濬不是做国子监祭酒,就是做礼部侍郎,主管的全是文化教育工作。不甘心的邱濬吐槽也越来越多,连朝廷开发河套这样的军事大事都积极掺和,还曾用一句吐槽把兵部热情设计出的、却有严重缺陷的战车给吐槽废了。他不是眼高手低之人,吐槽完了,他还亲自上阵设计新战车,那就是北方明军一直用到明末的主战武器:独轮战车。
  对于本职的文化工作,虽然邱濬常吐槽没实际意义,他却做得不差.特别值得尊敬的一件事是,编修《英宗实录》时,他拒绝为讨好皇帝而給于谦加罪。正是这坚决的态度加速了于谦案的平反进程——邱濬骨子里的正直无私依然没有变。
  由于吐槽得很无私,所以他挨骂也多。可他的另一个能耐就是不好欺负。谁犯上邱濬就倒血霉,不但常被他回骂得狗血淋头,还总被罗织罪名、拼命报复。甚至有好事者把邱濬和当时权倾朝野的西厂提督、太监汪直并列,评为官场上不能惹的几类人物。
  乍一看来,这种生活十分风光得意,邱濬心头却是无奈。宪宗在位的23年是大明朝行政效率十分低下的时代,朝堂上号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基本就是都不干活,就剩邱濬常吐槽,以邱濬自己很多诗文的自嘲说,那都是深深的尴尬。
  于是,在大家眼中,邱濬的生活也和别人变得一样混:有事,骂人掐架;没事,混事胡闹。
  就是在这邱濬自己都自嘲是虚度光阴的二十多年里,他其实在默默地做另一件伟大的事:编书,编一部足以石破天惊、启迪后世的奇书。随着宪宗过世、孝宗登基,这件震动明朝历史的大事终于浮出水面。
  三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二月,正是大明朝新皇帝孝宗最烦的时候。
  当时的大明朝经过宪宗23年的极品怠工已经沦落成一个烂摊子,除了水旱灾害四起、边境冲突不断,最令人头大的就是缺钱,国库穷到连耗子都没几只,财政收入严重缩水……孝宗着急,命群臣想办法,结果送来的奏折不是乱骂,就是胡乱拍马屁,孝宗被气得抓狂。就在此时,邱濬送来了一件看似更让人抓狂的礼物:多达30万字、共分160卷的皇皇巨著《大学衍义补》。
  孝宗勉强翻开看了几眼,立刻就来了精神,着迷地看了进去,没几天就成了这书的狂热支持者,还火速下了道圣旨:赏邱濬20两白银,升礼部尚书;由福建书坊刊刻这部奇书,全国发行学习!因为孝宗明白,邱濬送来的是一部凝结了他毕生所学心血,甚至完全超越历史的神书。
  《大学衍义补》,以邱濬自己的话说,这部巨著的写作主题就是为一个现实问题:治天下。
  当然,就邱濬自己而言,写这部书也是为自己争一口气。他一直以来最自信的就是经济才能,做得最多的却是文化工作,因此埋下头来写这样一部书,就为证明自己。
  而这部书的价值,仅看其中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就可完美概括:“食货者,生民之根本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商品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根本。”
  在有重农抑商数千年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这句话的叛逆意义可想而知。而邱濬除了有惊天雷语,更有电闪雷鸣般的具体举措:全书12目,包括了大明从整顿腐败到发展国防军备,甚至振兴国民经济等各方面的构想。其中说得最多的自然是经济问题,他除了主张提升税收效率外,更提出了扶持商品经济的种种举措。后来梁启超赞叹,西方近代的“重商主义”思想,咱中国的这本书比他们早了几百年,甚至“重商主义”没有的思想,邱濬这里也照样有!
  书中对明朝直接影响最大的就是税收改革,邱濬提出的货币税收政策演变成了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另一个造册考核制度演变成了考成法。万历年间的两大改革最早都源自邱濬之手。
  对孝宗启发颇深的更有书中的赈灾思想,邱濬完整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思维:面对自然灾害,以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来取代赈济,以将灾民的叛乱危险降到最低。
  孝宗学习这个思想之后,很快就投入实际应用。弘治年间黄河发生大水灾,已是内阁大学士的邱濬亲自主持了大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以工代赈行动,首次尝试以完整的科学评估和公共组织,在短期内聚起了十万多人力,进行了明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河治理行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从河南到淮河的两次治理不但工程进度井然有序,而且在邱濬的预估下,前后的预算竟和最后的开支毫无出入。这场大规模整治确保了黄河半个多世纪无灾,比起元朝修黄河修到亡国的情景,更是高下立判。这种以工代赈的模式此后也沿用到明代16世纪后的多次救灾中,帮助大明朝挺过了数次难关。
  但更激动人心的是《大学衍义补》里一个被孝宗拒绝的主张:废除海禁,发展海外贸易,建立强大的海军,控制从朝鲜至南洋的航线。
  这个在当时被孝宗果断拒绝的建议直到嘉靖年间才真正引起重视。被东南倭寇闹得焦头烂额的嘉靖正是按照《大学衍义补》里的思路,重建了一支最终彻底平灭倭寇的强大海军。此后,从嘉靖至万历年间,每当遇到困难,赶紧翻看《大学衍义补》就成为大明君臣们的习惯性动作。
  在送上这部震撼孝宗的奇书后,邱濬再次扶摇直上,终于在71岁高龄的弘治四年(1491年)如愿以偿地官居内阁大学士。而后,在四年内阁大学士任期里,他政治生涯最灿烂的一抹晚霞终于华丽绽放。
  这四年里,他除了主持黄河水利工程,更操盘了盐政改革,允许私商参与竞争,这不但解决了北方边境的军费问题,更促成了晋商集团崛起,影响绵延至明清两代。
  此外,他又主持完成了《大明会典》的修撰。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法典剔除了朱元璋时代遗留的诸多酷刑,更以其“慎刑”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史上的里程碑。欧洲启蒙运动的伏尔泰等人都对其十分推崇。
  甚至在临终之前,邱濬还不忘为孝宗筹谋《佥民壮法》的条文——这部书后来促成了戚家军等铁血劲旅的军事制度改革。
  四
  然而,劳心卖力的邱濬万万没想到,他晚年的清誉竟会因为一场风波大打折扣:王恕案。
  内阁大学士邱濬与吏部尚书王恕本是一类人,都心怀社稷,且为官清廉。但王恕是个霸道脾气,外加资格老,在邱濬面前常摆架子。邱濬也不是吃亏的人,因此日久天长,二人的矛盾越发深了。后来,王恕大力反腐败,捎带也反掉了不少邱濬主持经济改革时极为倚重的官员,这下二人彻底撕破了脸。
  而向来被朝堂公认是惹不起的邱濬对付王恕这个老倔头的办法也十分老辣:他授意亲信告状,说王恕早年曾写文章诽谤宪宗。
  这一状告得真叫狠,孝宗虽说信任王恕,但最恨别人说他爹宪宗的不是,立刻龙颜大怒。最后虽说查无实据,可孝宗还是把王恕罢官回家。凭着对帝王心态的巧妙拿捏,邱濬漂亮地赢了这局。
  不过,王恕曾为很多获罪的言官平反,又大力反腐败,群众威望非常高.他的这次含冤离去引起了巨大民愤,惹出这事的邱濬也就成了靶子,被言官们轮番攻击,骂什么的都有。甚至到了邱濬积劳成疾,于弘治八年病入膏肓之时,相关的弹劾还是从来都不少,气得孝宗发了脾气,下诏书一顿斥责,才算压了下来。因为自己睚眦必报的性格,邱濬终于吃了次大亏。
  此后不久,75岁的邱濬与世长辞,孝宗甚为悲痛,以极其隆重的礼节来纪念这位奇才:他亲笔题写了“理学名臣”四字,并拨出专银,在邱濬的家乡专门修建了一座高6米、有16级台阶的陵墓。
  比起这宏伟的陵墓来,邱濬的思想对于明朝后150年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他在短短四年的大学士任上,几乎启动了后来大明朝所有颠覆性的改革。他生前念念不忘的诸多主张更有好些被后辈继承。毫不夸张地说,自16世纪起,大明王朝号称“资本主义萌芽”的活跃时代,各种新思想、新经济模式的雨后春笋情景,首先都来自邱濬沉默的搭台,他当年“济天下”的理想最终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编辑/安楠
其他文献
河南南阳内乡县衙是与故宫齐名的古代官衙建筑,其衙内贴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名联书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承载着内乡知县高以永的为官之道。  清初战乱导致农事荒废,百姓流离失所。高以永一上任便以赈济灾民为急务,力图让当地百姓不再逃难远去。他命府衙免费发放农作物种子,调剂各家耕牛数量,又亲
外公家的后屋有一棵粗壮的树,那是外公四十年前亲手种下的一棵苹婆树。从来没有给它施过肥,也没有浇过水。它默默无闻地立在后屋,在天地间生长,悄无声息地成为了外公家的一部分。  每年初夏时节,一串串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花拥簇在苹婆树枝繁叶茂的葱绿之中,像一个个含蓄羞涩的少女。一阵风吹来,小花徐徐而落,飘飘洒洒地落在地上,像降入凡尘的满天星,又像上下飞舞的小精灵,轻盈美丽。  花期一过,树上便堆满了月牙一般的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个好战分子,他在位72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发动开疆辟土的战争,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全靠其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其中一位技术型人才更是凭着全新的军事工程理念,给路易十四成就霸业打下了基础,被誉为“近代工程兵之父”。他就是法国元帅塞巴斯蒂安·沃邦。  沃邦出生在法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对工程建筑学很感兴趣,并与18岁那年参军服役。后来,他进入王宫,做了一名负责宫殿维护工
公元572年的一天,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风尘仆仆赶到北周都城洛阳的皇宫前,恳请门卫通报,他想请求皇上亲自对他进行面试。门卫飞报皇上,北周武帝大惊,决定破例召见这个狂妄的青年。青年自我介绍叫柳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是一名普通公务员。他听说皇上即位后励精图治,日理万机,所以自己也想挑起更重的担子,为皇上排忧解难。北周武帝很欣赏柳彧的胆识和才华,面试后直接提拔他为县处级干部,担任郑县(今河南郑州)县长
晒娃可谓时下家长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其实,古代诗人也写晒娃诗,且有各种各样的晒法。只不过他们的攀比似乎要务虚一些,无非是天资高低、学识长短。陶渊明就是其中比较老实、没有虚荣心的一个。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陶渊明在四十多岁时写的这首诗,自称两鬓都白了,皮肤也松弛了。虽然古人寿命短,普遍早衰,但陶渊明显然也是营养不够,才四十多岁头发就白成这样
何洁仙本来不叫何洁仙,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只因骨骼清丽,又爱穿白色衣服,能把一件普通的白色布衣穿出飘然若仙之感,如云影月华,所以她那懂得欣赏的小姐就给她取了这个引人入胜的名字。  何洁仙随小姐嫁到一个叫王占元的军老爷家。因为是陪嫁丫鬟,所以她在王家的地位并不低,只需要照顾小姐每日坐卧,一应杂事不用沾手。养尊处优的生活,让她从一块原石一点点出落成了羊脂玉,虽然弱柳扶风,娇花照水,但那苍白的脸上有了
1908年,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率先实行了合理、高效的流水线作业,优化了工作流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使员工收入得到提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员工出现了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  福特决定在公司增设一个特殊部门一社会学部。对于这个部门,人事部部长提出质疑: “你大力推行流水線作业,目的就是减少一切不必要人员。社会学部的设立岂不是人、财、物等的浪费?”福特解释道:“一点儿都不浪费。福特员工收入大幅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干男女犯人被送到了淳安县,已被判凌迟罪的女人当堂哭诉喊冤。淳安县知县海瑞,仔细观察起堂下所跪众人:女人身穿一身青色布衣、布衫,头发凌乱,面容憔悴;身旁的一个男人身材高大,面露堂堂之气;男人身边跪着一名小僮,像是男人的仆从;而另一个男人为女人的哥哥,面露愧色,眼中似有泪光。  海瑞翻看卷宗,明白了大致案情:身材高大的男人叫苏如冰,仆从名叫苏福,主仆二人到杭州办事,路过留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自知时日不多。在人生最后关头,他郑重地请来一位挚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既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够委以重任。这位被孙中山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在那个
1902年,军统特务王蒲臣出生于浙江江山县一个行医家庭。1912年,王蒲臣进入江山县县立文溪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结识了一位比他大五岁的高年级同学戴春风。作为新生,王蒲臣经常被老生欺负,戴春风知道后,出面怒斥老生,为其主持公道。同学们都以为王蒲臣和戴春风是亲戚,以后便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戴春风后来改名为戴笠。  1935年,王蒲臣被昔日学长戴笠好说歹说,辞去江苏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的职务,进入军统局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