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甜北咸,口味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南北差距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吃无锡菜都有一个突出感受:甜。无锡菜是八大菜系之一“苏菜”的组成部分。今日中国国宴依然以苏菜为主,可见其烹调原料、技艺、口味的独到之处。
  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里写过“宣统四年二月”的一份“早膳”菜单。宫廷的寻常早饭里就有好几道苏菜。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溥仪仓皇出逃,被苏联红军抓捕于奉天机场(位于沈阳),又通过专列送往伯力(今天的哈巴洛夫斯克)。溥仪在火车上忐忑不安,直到列车员给大家端上了大米粥和咸鸭蛋,他才略微吃得下饭,说这是“久别的家乡风味”。苏菜的甜,连溥仪这个天天吃宫廷菜的人,也未必吃得“甘之如饴”。北方人吃“咸口”,体现得尤为明显。

南甜北咸?


  苏锡菜代表了蘇菜里的苏南风味,除了流行于苏州、无锡,在常州、上海也非常主流。
  苏锡菜中甜味的比例极高:以糖调味,讲究咸中带甜,甜出头,咸收口,鲜到位。总而言之,以甜吊鲜。苏锡菜里的甜味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只要加酱油的,就会加糖。“浓油赤酱”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但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中国的口味分布“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和今日流行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完全不同。证明苏锡菜并不是“自古以来”就甜。

印度进口


  早期社会的人类,主要从蜂蜜中获取甜味物质。中国本土也有糖——用大麦或米熬成的糖稀,叫“饴”。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儿童的主要零食之一:“高粱饴”。饴的甜度远比蜂蜜低,顶多稍带点甜味。关键是耗费粮食,成本太高。
  相对于用粮食制造糖稀或采集蜂蜜,糖料作物的产糖效率高得多。一亩(0.0667hm2)土地种甘蔗可以产出4~5 t甘蔗,榨出500 kg左右的糖,成本远远低于一亩(0.0667hm2)地种米或麦制的糖。
  中国的蔗糖最初也要进口。甘蔗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在中国始现于汉朝。《唐书·西域传》中记载,唐太宗派人去摩揭陀(印度)学习熬糖法,古印度的蔗糖制糖术在唐代流入中国。
  宋元时期,糖还是需要从大食进口,而且价格不菲。宋代末年,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出现了,编著者王灼。中国那时已经有制糖产业。

口味掉转


  糖意味着阶层和地位。无论是获取蜂蜜,还是蔗糖,都需要雄厚的财力、额外的耕地支撑。所以,在宋代,只有富庶的首都开封才有居民留下了嗜甜的记载。
  两宋之交,中原沦陷。大批中原人南下,迁居到江南地区。这些中原人把习惯的“甜口”带到了江南,也令江南的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很快,江南人就跟北方移民一样吃起了甜食,其中,受北方移民影响最大的太湖平原,口味更是“厚腻”了起来——苏锡菜从此甜得一发不可收拾。
  北方经历了长期战乱,贫困、饥荒不断,人口增长的条件下,吃糖就变得很奢侈了。而食盐的生产不会占用耕地,菜里多加点盐也算一个不错的替代选项。当然,北方的大城市还是保留了一些吃甜的传统。比如元明清三代首都北京,一直都有甜食供应。像“稻香村”就是南味点心。
  总结南北方的甜咸转移过程,就是一句话——口味的偏好,实际上是消费能力的强弱。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吃甜就多。
  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估算,18世纪中期的中国,人均糖消费量在每年1.45~1.9 kg。糖的消费地区,集中在岭南、东南沿海、长江下游;而这三个地区的人均糖消费量为4.1 kg,是全国人均量的2倍。
  按照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层次,食物可以分出三个等级:第一级,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第二级,满足口味调剂需求的日常小吃;第三级,满足特定习俗和仪式需求的节庆事物。等级越高,人们越愿意花钱,或者投入奢侈性的原材料。
  像上面提到的北京“稻香村”,属于第二级。再有钱的北方大城市,也只是在零食层面上加点糖而已。而苏锡菜属于第一级,天天吃菜天天有糖。由此可见这两个地区的富庶程度的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糖已经变成了廉价的调味品。只不过,历史原因形成的口味,还在发挥它的惯性。
其他文献
主料:红椒、黄椒各1个。  配料:红鲷鱼肉100 g,米饭适量。  调料:胡椒粉、盐、红粉、薄荷、橄榄油各适量。  制作:1.红椒、黄椒洗净,从蒂部去盖,去除籽。  2.红鲷鱼肉切成小粒。  3.锅内注橄榄油烧热,放入薄荷、红鲷鱼炒香,放入米饭,加入胡椒粉、盐、红粉炒匀。  4.酿入红椒、黄椒内,装入烤盘,放入烤箱180℃烘烤7 min。  5.取出,盛盘装饰即可。  特色:彩椒经过烤箱烘烤后,会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史料浩如烟海,已经挖掘和整理的史料是极少的一部分。我国饮食文化涉及到十余个大学科,它们又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一门超级边缘交叉性学科和不被常人所关注的非热门亚冷性学科。人们在口头谈论饮食文化的时候,往往有常人认为饮食文化就是给菜肴牵强附会、添文绘彩的赋予一些故事,再寻找它的前世今生,生发出一些名人和历史典故来虚构菜肴的历史和文化,让它有神
洗刷须知  三字經  洗刷法 要注意 燕去毛 参去泥 翅去沙 筋去臊  肉筋瓣 剔之酥 鸭肾臊 削则净 鱼胆破 全盘苦  鳗涎存 满碗腥 韭删叶 留白茎 菜弃边 留菜心  鱼去乙 鳖去丑 俗谚云 要记牢 鱼好吃 要洗涤  白筋出 骨清晰 此道理 你懂的【原文】  洗刷之法,燕窝去毛,海参去泥,鱼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韭删叶
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在自身价值观的引导下,去选择自己的路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些人可以从小一路读书读上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也有人可以早早离开校园,进入商场厮杀,最后搏得风生水起。我坚持认为,这里面没有等级之分,只有方向之分。当读书人遭遇土豪饭局  2019年1月,我刚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回到中国。刚回来的时候还没想好今后要干什么,只是打算先到处观摩观摩,看看有什么可以施展自
对于我们上班族来说,每天早晨都睡到很晚,几乎是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而中午由于工作忙碌,午餐就凑凑合合的吃了,只有到了晚上才会吃一顿饱饱的晚餐。其实这种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健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晚上吃的过于丰盛不但会增加体内的脂肪,也会影响胃肠的健康。所以正常的养生之道是把这顿丰盛的大餐应该放到中午。白领一族午餐应常吃的食物  办公室一族习惯久坐于办公桌前,导致肠道蠕动不充分,很多办公室女性都有便秘的
巴陵美食文集《妈妈的味道》以白描手法,再现了最乡土、最传统、最地道、最母亲的美食滋味。可以说,“俗生活,雅文字”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呈现。  巴陵的舌尖在妈妈的饭香菜香里回味,他的笔尖在难以忘怀的记忆中行走,他的快乐在乡情亲情间释放。民俗风情、人文地理、人情世故、处世哲学……于妈妈的锅勺间若隐若现,那分明是最朴实最生动的饮食生活缩影,在俗世生活的氛围里浮泛着入口入心的美丽和清新。  每个人都有铭记
40岁后,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就变得令人担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和血压升高。但有些食物可以预防这些问题,40岁以上的人应该多吃。  燕麦 燕麦含有可溶性纤维β-葡聚糖,有助于降低不良胆固醇。燕麦所独有的抗氧化物燕麦蒽酰胺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燕麦要优于其他谷物。  如何食用:煮成燕麦粥或在原味酸奶中加一大勺。  樱桃 樱桃有助于防止中年人的一些普遍问题,包括痛风和关节炎,因
计算机、电磁炉、微波炉给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但因此而产生的辐射也让人们备受困扰。如何能远离辐射危害呢?台湾《康健》杂志近日结合各项研究报道发现,食物中就有些能抗击辐射的营养“尖兵”,帮助我们抵抗危害。  第一队:番茄、西瓜、红葡萄柚等红色水果。  抗辐射武器:番茄红素。很多红色水果中都有,以番茄中的含量最高。它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抗辐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还可
油墩子是江浙沪地区的街头小吃,又叫油端子或油墩儿。油墩子分为两种,素菜馅又称萝卜丝饼,甜味的用豆沙馅。荤菜馅是用肉馅。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白萝卜丝、鲜肉或豆沙做成的圆团,再覆以面糊入油锅炸。由于属油炸食品,外表呈黄褐色,吃起来香脆有味。  油墩子是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咸的萝卜丝,最后用箸挟上一条溪虾,再复以面糊入油锅炸,出锅的油墩子搁在油锅上端的铁丝
水煮肉片是家喻户晓的川菜传统名肴,笔者借鉴水煮肉片的烹饪技法,经过改良试制出新款水滑类技法烹制的系列菜肴。此类菜肴制作方法简单易学,便于操作推广及成菜速度快,且使用家禽家畜肉类及内脏、海鲜、河鲜、鲜蔬、豆制品均可烹制,凉、热均可食用。依照此技法,可以制作水滑虾片、水滑鱼肚、水滑鱼唇、水滑海参、水滑裙边、水滑鲜蛏、水滑扇贝、水滑鲜蚝、水滑鱿鱼花、水滑里脊、水滑嫩肚花、水滑羊肾花、水滑肥肠、水滑鸡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