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活在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道没落。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作为东晋时代的知识分子,陶渊明有胸怀天下、扶危救世的理想。但是在当时,东晋小朝廷偏安东南,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不息,自曹魏以来,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使士族阶层势力迅速膨胀,士族大户为了自身的利益,争权夺利,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普通官员因罪被流放甚至被杀的比比皆是。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保全自己,纷纷移情山水,或者是研究玄学,以此避祸。陶渊明本非士族,加之家道中落,很难进入朝廷的核心机关,只能做一些不入流的小官,也就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陶渊明只好归隐田园。
归隐之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劳动,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有力的证明。田野躬耕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进了他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但因为他好饮酒、不善耕作等原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土地荒芜,收入微薄,所以生活经常陷入贫苦境地。虽说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作者的精神世界却很充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精神世界满足,身体上劳累一些,诗人也是很开心的。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陶渊明一生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迫于现实的无奈,只好到乡村去寻找内心的精神家园。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首先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纷争的太平社会,桃花源里的人几百年不知战乱。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截然相反,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整个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先后出现十几个割据政权,各个割据势力、政治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抢夺地盘,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义的战争频频发生,到处尸横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哪有一块和平的净土。所以作者只能去精神世界寻找一块和平安宁的净土。其次是处处有酒,这倒很符合陶渊明嗜酒的性格,渔人来到桃花源之后,村人都是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陶渊明好饮酒的品性。再次就是老百姓生活安静富足,老百姓见到渔人之后都能热情欢迎,并拿出酒食招待,他们生活不好,还招待渔人。陶渊明作为士大夫生活都很拮据,更不要说那些普通的老百姓,要受到各个阶层的压榨,生活困苦可想而知。最后桃花源中人美景美,寻找自然界中的美景是每个文人最乐意做的事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欣赏美景是每个文人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在陶渊明的心中,他希望桃花源是人间的仙境,使人在其中有美的享受。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相差如此之大,只能说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失望透顶,只好去理想境界去寻求安慰。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作为东晋时代的知识分子,陶渊明有胸怀天下、扶危救世的理想。但是在当时,东晋小朝廷偏安东南,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不息,自曹魏以来,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使士族阶层势力迅速膨胀,士族大户为了自身的利益,争权夺利,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普通官员因罪被流放甚至被杀的比比皆是。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保全自己,纷纷移情山水,或者是研究玄学,以此避祸。陶渊明本非士族,加之家道中落,很难进入朝廷的核心机关,只能做一些不入流的小官,也就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陶渊明只好归隐田园。
归隐之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劳动,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有力的证明。田野躬耕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进了他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但因为他好饮酒、不善耕作等原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土地荒芜,收入微薄,所以生活经常陷入贫苦境地。虽说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作者的精神世界却很充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精神世界满足,身体上劳累一些,诗人也是很开心的。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陶渊明一生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迫于现实的无奈,只好到乡村去寻找内心的精神家园。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首先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纷争的太平社会,桃花源里的人几百年不知战乱。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截然相反,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整个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先后出现十几个割据政权,各个割据势力、政治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抢夺地盘,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义的战争频频发生,到处尸横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哪有一块和平的净土。所以作者只能去精神世界寻找一块和平安宁的净土。其次是处处有酒,这倒很符合陶渊明嗜酒的性格,渔人来到桃花源之后,村人都是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陶渊明好饮酒的品性。再次就是老百姓生活安静富足,老百姓见到渔人之后都能热情欢迎,并拿出酒食招待,他们生活不好,还招待渔人。陶渊明作为士大夫生活都很拮据,更不要说那些普通的老百姓,要受到各个阶层的压榨,生活困苦可想而知。最后桃花源中人美景美,寻找自然界中的美景是每个文人最乐意做的事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欣赏美景是每个文人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在陶渊明的心中,他希望桃花源是人间的仙境,使人在其中有美的享受。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相差如此之大,只能说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失望透顶,只好去理想境界去寻求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