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语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也是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
朗读课教学训练技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语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也是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语文是有生命的,体现在课堂上时,它不仅仅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也有学生的用心体会与品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地朗读指导?朗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朗读指导应从“一引领两训练”着手。
一、引领——是有感情朗读的起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恵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阅读能力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平时朗读训练中,正所谓“文章是读懂的,而不是教懂的。”因此,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朗读的欲望和兴趣,是教师在语文朗读课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永远都不要低估教师的示范作用。朗读也一样,要想让学生喜欢朗读,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喜欢朗读善于朗读的人。课前要做好示范朗读的准备,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孩子们做好朗读的引领,如果此时教师不能率先范读引领,不能调动学生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对以后的阅读能力,语感的获得都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由于每一篇课文都是新接触的,学生有探究的好奇心,加上老师范读前对学生听读的明确要求,如要听准每个字的字音,长句的停顿,不同句子的语气语调,使学生听老师范读时心中有数,这样范读起到了以听助读的作用,他们知道了不认识字的正确读音,一些句子在輕重缓急、抑扬等语气语调上的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初步获得了朗读的技巧。
二、基础训练——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1.训练读音要正确、清楚
(1)发音正确。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能把字音读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比如:“曲折”中的“曲”读“qu”第一声,不能读第三声。对不认识的字,不能瞎蒙,对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2)读音清楚。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不清楚,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另外,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不能加字,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2.训练的规范语音
朗读中除了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求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在语言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来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每个汉字的不同意义,从不同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一个音节使用场合“宽”,一个音节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即可。
(3)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
三、技巧训练——是有感情朗读的翅膀
1.轻重停顿要适中
(1)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重音的变化时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在朗读教学中,重音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的规律,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钢笔”重音在“笔”上,“石头”重音侧重在“石”上。意群重音一般都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比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赞美“小蜜蜂”,对“小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是整个句子。比如:“家乡啊你变了,彻底的变了,曾留有我童年足迹的羊肠小道没有了,展现在眼前的市宽敞的公路,社员新屋,小水库里碧波荡漾,映着蓝天……”
在这段句子里,有很多是重音。
(2)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
2.语速要恰当
朗读的速度是指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朗读中的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形式形成的不同声调。在朗读中,要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清凉等内容用低调等。教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强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朗读要流利
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这种流利、生动表现在朗读的自然、得体,即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给人没有做作之感。
参考文献:
[1]牛运清.朗读诗与诗朗诵.
[2]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
朗读课教学训练技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语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也是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语文是有生命的,体现在课堂上时,它不仅仅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也有学生的用心体会与品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地朗读指导?朗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朗读指导应从“一引领两训练”着手。
一、引领——是有感情朗读的起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恵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阅读能力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平时朗读训练中,正所谓“文章是读懂的,而不是教懂的。”因此,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朗读的欲望和兴趣,是教师在语文朗读课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永远都不要低估教师的示范作用。朗读也一样,要想让学生喜欢朗读,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喜欢朗读善于朗读的人。课前要做好示范朗读的准备,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孩子们做好朗读的引领,如果此时教师不能率先范读引领,不能调动学生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对以后的阅读能力,语感的获得都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由于每一篇课文都是新接触的,学生有探究的好奇心,加上老师范读前对学生听读的明确要求,如要听准每个字的字音,长句的停顿,不同句子的语气语调,使学生听老师范读时心中有数,这样范读起到了以听助读的作用,他们知道了不认识字的正确读音,一些句子在輕重缓急、抑扬等语气语调上的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初步获得了朗读的技巧。
二、基础训练——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1.训练读音要正确、清楚
(1)发音正确。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能把字音读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比如:“曲折”中的“曲”读“qu”第一声,不能读第三声。对不认识的字,不能瞎蒙,对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2)读音清楚。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不清楚,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另外,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不能加字,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2.训练的规范语音
朗读中除了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求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在语言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来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每个汉字的不同意义,从不同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一个音节使用场合“宽”,一个音节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即可。
(3)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
三、技巧训练——是有感情朗读的翅膀
1.轻重停顿要适中
(1)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重音的变化时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在朗读教学中,重音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的规律,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钢笔”重音在“笔”上,“石头”重音侧重在“石”上。意群重音一般都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比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赞美“小蜜蜂”,对“小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是整个句子。比如:“家乡啊你变了,彻底的变了,曾留有我童年足迹的羊肠小道没有了,展现在眼前的市宽敞的公路,社员新屋,小水库里碧波荡漾,映着蓝天……”
在这段句子里,有很多是重音。
(2)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
2.语速要恰当
朗读的速度是指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朗读中的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形式形成的不同声调。在朗读中,要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清凉等内容用低调等。教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强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朗读要流利
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这种流利、生动表现在朗读的自然、得体,即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给人没有做作之感。
参考文献:
[1]牛运清.朗读诗与诗朗诵.
[2]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