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那么如果能让学生把日常的习作变成一种习惯的话,习作教与学就不会让教师和学生头疼了。习作训练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要求是,教会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针对学生的习作,我在不断地摸索中,初步总结出如何引导学生把“习作”变成“习惯”的方法。
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每册教材本身是非常好的语言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表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课文《猫》,文中老舍先生说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我就以“古怪在哪”为问题,让学生在读文中逐步找寻答案,从而让他们了解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回家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重点以“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而展开。因此,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写作时有感而发,文字中流露出真情感。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不仅要在学校中注意观察,而且要在家庭中注意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社会现象。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秀美山川、河流、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田野的瓜果蔬菜……只有学会留心身边的一切,才能写下真实的见闻、感受,作文时才有内容可写。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包括听、说、感。观察一个事物,首先要选准观察点。其次观察要有耐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在仔细观察后,才能获得对事物比较强烈和清晰的感性认识,才能在写作前拥有完整而有序的写作思路。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习作的根本途径是作文和生活结合,其次是作文和阅读结合。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为“无字书”和“有字书”。要使学生脑子里的作文材料充实,那就要:“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的广度、量度严重不足,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以弥补生活之不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多读好书,多汲取百家之长,才会让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泼,才思不绝。
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把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修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修改习作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领悟写作的窍门,收获颇丰。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习作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让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把讲评与修改结合起来,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同时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种讲评每次要有侧重,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样,学生从老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改文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了解修改习作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照,悟出我该怎样改的道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只有自己在平时多积累和掌握“推敲”的经验与方法,才能为学生修改习作铺好路,架好桥。
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教师的批改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多加鼓励,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旦放手让学生们的思绪去随风翱翔,学生习作的内容涵盖面将会无比宽广。
让学生的“习作”变成“习惯”, 只有让学生不怕写、爱写、会写、善写,才能写出有时代气息、有灵性的习作来,才能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写出他们独特的感受。
(责编夏天)
针对学生的习作,我在不断地摸索中,初步总结出如何引导学生把“习作”变成“习惯”的方法。
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每册教材本身是非常好的语言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表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课文《猫》,文中老舍先生说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我就以“古怪在哪”为问题,让学生在读文中逐步找寻答案,从而让他们了解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回家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重点以“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而展开。因此,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写作时有感而发,文字中流露出真情感。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不仅要在学校中注意观察,而且要在家庭中注意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社会现象。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秀美山川、河流、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田野的瓜果蔬菜……只有学会留心身边的一切,才能写下真实的见闻、感受,作文时才有内容可写。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包括听、说、感。观察一个事物,首先要选准观察点。其次观察要有耐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在仔细观察后,才能获得对事物比较强烈和清晰的感性认识,才能在写作前拥有完整而有序的写作思路。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习作的根本途径是作文和生活结合,其次是作文和阅读结合。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为“无字书”和“有字书”。要使学生脑子里的作文材料充实,那就要:“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的广度、量度严重不足,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以弥补生活之不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多读好书,多汲取百家之长,才会让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泼,才思不绝。
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把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修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修改习作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领悟写作的窍门,收获颇丰。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习作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让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把讲评与修改结合起来,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同时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种讲评每次要有侧重,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样,学生从老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改文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了解修改习作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照,悟出我该怎样改的道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只有自己在平时多积累和掌握“推敲”的经验与方法,才能为学生修改习作铺好路,架好桥。
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教师的批改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多加鼓励,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旦放手让学生们的思绪去随风翱翔,学生习作的内容涵盖面将会无比宽广。
让学生的“习作”变成“习惯”, 只有让学生不怕写、爱写、会写、善写,才能写出有时代气息、有灵性的习作来,才能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写出他们独特的感受。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