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偶读特级教师虞大明的《学会等待》一文,很受启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真正的难点、重点,有的教师没等学生充分思考,就喜欢用诗意的、艺术的、无懈可击的语言,“教”给他们。对于学生那些“不入流”的回答,有些教师还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随意打断,或阻止,或移花接木取而代之。对于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做做练习,看看书,有些教师总是觉得太浪费时间。老师们,你可知道就是因为这样,学生失去了N次独立思考的机会,减少了智慧的火花绽放的几率。
一、等待是一种美德
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行人车辆都停下来等待;放学时,孩子们都排队等待回家;车站内,乘客们都排队等待上车……这些等待就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都在诠释着等待是一种美德。
而在学习上,任何人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时,都不可避免的经历感知、理解、应用等过程,对不同的人,这些环节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不相同。如果问题一提出来就让学生回答,就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没有得到思考的前提下,对新知就达不到基本的认识,更谈不上理解了,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很吃力。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
例如,课堂上,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思维灵活,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如果教师缺乏等待,那么这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就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教学当中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分信心,学生也许就能茅塞顿开,他们也将能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二、等待是一种策略
一堂语文课仅短短的40分钟,我们应该等待什么呢?
1.等待学生熟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而在初学新课时,得让学生把新课读懂读熟,对新课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读”这滴小小水珠,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海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来去匆匆,“雁过无痕”,这怎能顺利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怎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2.等待学生的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高潮。例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学生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当他们深入文本去阅读的时候,仿佛已置身其中,全身的血脉都在膨胀,内心的情感无形中已被激发。
3.等待学生的感悟
如《七颗钻石》的教学,我在引导学生研读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出示了这个句子后,我是这样问的:“孩子们,请你们自己反复地读读句子,你从这两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懂的?请你在句子中圈出有关的词语。”
起初,教室里是书声琅琅。渐渐的,读书声音小了,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许多学生都拿着笔在书上圈画着什么,聚精会神地思考着什么……
4.等待学生的表达
学生的表达方式一般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语文课本中,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都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好材料。那么此时我们就要把握最佳时机,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情到浓时练练笔。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那不曾有的社会生活,引起心灵上的触动,引发学生真实又深刻的内心感悟。当读到“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她的名字,小女孩没有答应”时,为什么她不敢答应,怕什么?我请学生写写妈妈是怎样呼唤的?小女孩是怎样想的?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思绪打开了,笔尖在纸间流动,抒写着母女之间的深情厚爱。此时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正在被洗礼,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5.等待学生的提问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思维比较灵活敏捷的学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大力倡导、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应带着春天般的温暖,以蜗牛爬行的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精心答疑,直至学生把问题彻底弄清楚搞明白,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及做人的道理双重快乐!
老师们,很多时候等待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冷场,不是失败,而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一份引领,一份享受,它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摈弃一切功利的想法和念头,做具有静心等待、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学会给学生留足创造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等待学生的创造,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触摸到学生情绪的温度,开启学生的智慧,让智慧的火花在这无声的等待中悄悄绽放。
(责编夏天)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真正的难点、重点,有的教师没等学生充分思考,就喜欢用诗意的、艺术的、无懈可击的语言,“教”给他们。对于学生那些“不入流”的回答,有些教师还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随意打断,或阻止,或移花接木取而代之。对于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做做练习,看看书,有些教师总是觉得太浪费时间。老师们,你可知道就是因为这样,学生失去了N次独立思考的机会,减少了智慧的火花绽放的几率。
一、等待是一种美德
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行人车辆都停下来等待;放学时,孩子们都排队等待回家;车站内,乘客们都排队等待上车……这些等待就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都在诠释着等待是一种美德。
而在学习上,任何人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时,都不可避免的经历感知、理解、应用等过程,对不同的人,这些环节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不相同。如果问题一提出来就让学生回答,就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没有得到思考的前提下,对新知就达不到基本的认识,更谈不上理解了,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很吃力。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
例如,课堂上,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思维灵活,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如果教师缺乏等待,那么这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就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教学当中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分信心,学生也许就能茅塞顿开,他们也将能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二、等待是一种策略
一堂语文课仅短短的40分钟,我们应该等待什么呢?
1.等待学生熟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而在初学新课时,得让学生把新课读懂读熟,对新课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读”这滴小小水珠,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海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来去匆匆,“雁过无痕”,这怎能顺利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怎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2.等待学生的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高潮。例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学生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当他们深入文本去阅读的时候,仿佛已置身其中,全身的血脉都在膨胀,内心的情感无形中已被激发。
3.等待学生的感悟
如《七颗钻石》的教学,我在引导学生研读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出示了这个句子后,我是这样问的:“孩子们,请你们自己反复地读读句子,你从这两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懂的?请你在句子中圈出有关的词语。”
起初,教室里是书声琅琅。渐渐的,读书声音小了,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许多学生都拿着笔在书上圈画着什么,聚精会神地思考着什么……
4.等待学生的表达
学生的表达方式一般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语文课本中,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都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好材料。那么此时我们就要把握最佳时机,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情到浓时练练笔。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那不曾有的社会生活,引起心灵上的触动,引发学生真实又深刻的内心感悟。当读到“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她的名字,小女孩没有答应”时,为什么她不敢答应,怕什么?我请学生写写妈妈是怎样呼唤的?小女孩是怎样想的?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思绪打开了,笔尖在纸间流动,抒写着母女之间的深情厚爱。此时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正在被洗礼,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5.等待学生的提问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思维比较灵活敏捷的学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大力倡导、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应带着春天般的温暖,以蜗牛爬行的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精心答疑,直至学生把问题彻底弄清楚搞明白,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及做人的道理双重快乐!
老师们,很多时候等待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冷场,不是失败,而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一份引领,一份享受,它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摈弃一切功利的想法和念头,做具有静心等待、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学会给学生留足创造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等待学生的创造,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触摸到学生情绪的温度,开启学生的智慧,让智慧的火花在这无声的等待中悄悄绽放。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