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莫高窟》片段教学为例谈课程意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y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高窟》片段同课异构的对比,验证了要优化教学内容先要加强课程意识。
  关键词: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78-1
  
  课程意识,就是用课程价值的眼光去优化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看懂教材内容,还要看准除教材内容之外的课程内容,并能合理实施。目前来看,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手段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普遍现象。其原因之一,我们在羡慕别人“怎么教”(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采)的同时,却总是不注意本质问题:为什么要教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这么教?
  【甲老师教学片段】
  师:(生默读两分钟后)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天王呢?力士呢?
  你能用你的朗读来展示这些彩塑吗?
  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相即评价,指导朗读)
  莫高窟只有这几尊彩塑吗?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你们觉得人们仅仅是在称赞这些彩塑吗?
  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人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读读这一段话。
  【乙老师教学片段】
  师:观看了莫高窟彩塑介绍视频(两分钟无声视频)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多不同的彩塑描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生齐读该段)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的内容,却没有注意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这么多的彩塑,作者有没有全部写出来?是怎么表述的?(生思考片刻)
  是把它们分成了——?
  生:把两千多尊彩塑分成了几个种类来写的。
  师:对了,这就叫划分类别。(板书:分类别)
  师:是怎么形容这些不同类别的彩塑的呢?
  师:这些彩塑各有各的特点,神态都不一样,就叫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从第三句中的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是抓住特点,能不能将“威风凛凛”换成“凶恶狰狞”呢?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作者对彩塑的赞美之情。
  师:所以,描述你喜爱的东西,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多用优美词语来形容。
  (指名练读三、四两句,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每一种彩塑都着重描写了吗?
  师:这就叫有详有略。(板书:有详略)
  师:所以,我们如果写一大堆的事物,要注意怎么写?(指向板书)
  生: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齐读三、四两句)
  师:作者用“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的方法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的样子(板书:具体介绍),那么这一段的第一句和末尾句又各自讲了什么?
  这些彩塑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也就是——(栩栩如生)。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就是说——
  他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
  (两生模拟游客的赞叹)
  师:古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这么多惟妙惟肖的彩塑,游客赞美这些彩塑,实际上就是在赞美——(古代劳动人民)
  师: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莫高窟的彩塑,更赞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
  (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教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学法迁移,按“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对壁画内容进行归纳、讨论,课后作业中也有相应的练笔写话。)
  甲老师的教学目标: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感悟彩塑之美,体会作者对彩塑的赞美之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后比对后发现为移植教案)。朗读感悟的方法是“用你的朗读来展示这些彩塑”、“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一段话”;通过“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间接或直接告知描述方法。学习过程中,老师亦步亦趋地带着学生走,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很多重要的结论(详略、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被接受。播放有声视频本意是补充教材,由于时机、手段不当,反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紧接着的模拟赞叹环节中学生无法专注回答。教师看到的还只是教材的本身内容,目标依旧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层面,看不透此段内容的教学价值,课程意识浅显模糊。
  乙老师的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描写彩塑的方法,既注意语文内容,又关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课堂重心从“理解和感悟”到“言语训练”,教者课程意识清晰,实践方式有序。
  “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凭借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理解、琢磨。教者课程意识的浓与薄,直接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多少教学情节、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只有从课程意识出发,才能先考虑好“教什么”,再考虑所选的内容“怎么教”。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教师除了关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内容、作者情感是怎么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将教材的范文作用发挥至极致。如果教学内容、目标没有优化组合,缺失了课程意识的参与,即使再精致、出彩,其教学价值也是极为有限的。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备课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2]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语文教学通讯》,2011(02).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学首先应是一种对人的教学,应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这一理念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自尊、自信地学数学。  关键词:生本课堂;教学策略;人文精神;自尊自信;例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60-2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由于受到现行高考制度、传统文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校
摘 要:本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教学,介绍了一些实在的教学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两位数乘法;教学例谈;方法介绍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68-1  近日尝试着进行了三年级数学下册30-31页例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下面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阐述:  【案例描述】  对教材进行解读以后,教师对本节课
摘要:阅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至关重要,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细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细读,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细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71-1  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应该是
摘 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在德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工作;点滴;入手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21-1  在自然界中,橘生南北却有南橘北枳天壤之别。在人类社会中,将门之后与出自书香门第
摘 要:本文从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创设宽松学习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和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五方面探讨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2-1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摘 要:若教师敏锐地捕捉成长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充实学生成长的体验,学生良好的品德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培养起来。  关键词:课外拓展;教育契机;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92-1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儿子在路上捡到20元钱,在外甥女的建议下,他们把钱留了下来。  回到家后,我母亲对孙子说:“你捡的20元钱给奶奶,奶奶明天
摘 要:现在大多提倡教师做好“六认真”,笔者认为认真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心”去做,因为“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关键词:六心;专业素养;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11-2  如何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提高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就散文的审美教学作了初步的尝试,力图在导入课文、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几个环节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审美的学习,提高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欣赏;品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75-1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抒写童趣,歌颂童真的文章,它融图画美、语言美、情趣美于一炉。字里行间注满了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介绍了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信息学奥赛;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65-1  一、精选例题,发展思维能力  1.一题多变、多解——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一方面要求思维的感受力强,即敏感;另一方面要求思维速度要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如何抓住本学科特点,从教学中挖掘、提炼出相应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语文知识和隐性的德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加油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2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抓住契机,从教学中挖掘、提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