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审美 在审美中学习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就散文的审美教学作了初步的尝试,力图在导入课文、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几个环节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审美的学习,提高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欣赏;品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75-1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抒写童趣,歌颂童真的文章,它融图画美、语言美、情趣美于一炉。字里行间注满了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温馨的亲情,实是景美、情真的性灵之作,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作家的审美意识、观念、理想总是通过语言的外化,通过画面的构设,通过色彩的绘制和故事的溶剂而倾注其情感的。因此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赏析与朗读,使学生从图画中、音乐中、语言修辞中欣赏故事,感悟童真,体会真情,从而达到学习的审美,审美的学习。
  一、营造氛围,轻松参与
  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审美氛围,所以在导入课题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小时侯一定有过淋雨的经历吧?那么,童年的那种感觉如何?请把你的故事,你的美好回忆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十分轻松,学生们的审美情绪得到很好的调动。接着,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范读了课文,轻柔的音乐、充满童趣的背景(投影课件)和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融为一体,唤起了学生对童趣童真的美好回忆和真情共鸣。
  二、审读图画,欣赏故事
  本文画面优美、形象生动,有风有雨、有形有声,是一幅美妙的风雨童趣图,十分适合制作多媒体课件。因此教师设计并制作了课件,以创设良好的审美氛围。学生听读了课文后,教师就组织学生欣赏风雨交加的动态画面,聆听自然界的风雨之声,让学生欣赏图画,发挥想象,融入故事。这样就营造了很好的审美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而让学生诵读文章,感知文章的图画,并要求他们用自己领会的笔勾勒出文中的画面,与同学交流。本文所描绘的这幅风雨图可分成三个镜头:风小雨稀、风大雨急、风雨交加,其声音也由小及大,由缓而急。于是教师把这三个镜头制成了动态画面,并配之以相应的风雨之声,等学生交流展示出自己的“作品”后,教师也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双重震撼,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为欣赏故事、品读文章加入了形象的意会,以求“意”与“象”达成一致。
  三、再读故事,感悟真情
  本文不但充满诗情画意,更蕴集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雨中的欢笑、纯真的童心,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清新、欢快的生活气息。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童真、童趣?哪些内容反映了姐弟深情?”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捕捉,去体会,去感悟。这里的“悟”实际上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审美活动。在感悟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小男孩脸上调皮的笑意,听到了他光脚跑步时的噼里啪啦声。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了一幅风雨童趣图:“姐姐带着斗笠来了。为了遮风雨,弟弟搂着小山羊,和姐姐并排坐在斗笠下,露出小脚丫,任凭风雨的冲刷。虽然风雨交加,但姐弟俩却笑语声声。”这正是用心领会故事后的一个再创作呀。于此故事里这雨中的真情尽现无疑,学生们也被那雨中的童真、童趣浸得个淋漓。真情的感悟不也是审美的深入么?体会文学作品除此又何求。
  四、品读语言,培养语感
  本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满抒了儿童的性灵。因此我们一定要品读其语言,通过品读语言感悟童真,通过品读语言培养语感,在品读中加深理解,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由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读课文的方案:即初读时学生出声地读;然后是教师配乐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全体学生齐读。分析了三幅画面之后,让女生朗读第一幅画面,男生朗读第二幅画面,全体学生朗读第三幅画面。最后开展以组为单位的朗读竞赛。朗读时节奏、语调应当与画面相吻合,读出文中那份欢快、轻松来,读出文中那份童真、童趣来。多种形式的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使学生在品读中培养语感。
  五、延伸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我鼓励学生要敢想、善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答案不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是训练学生审美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因而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口头想象作文和自由发言这三个环节的延伸训练。在分析风雨图的三个镜头时,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回答,画画;在欣赏完三幅画面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风雨童趣图,既要说出当时的环境气氛,还要想象一下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最后,在课堂总结时,让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这些训练中,学生们的审美思维得到了拓展,审美能力得以提高。本文的图画美和人情美到这里才算真正达成文学作品影响和感化人们心灵的终极目标了,也就不枉负了作者的一片冰心。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审美,在审美中学习。而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这篇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中,既要把学生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要立足文本,把握住教材中的“美点”和特点,剖析出文章的精髓,进入其内蕴,这样我们才能使作品的灵魂出入于学生的灵魂。这样才是美文的欣赏,才是审美的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通过几种有效的方法,试图攻克这个难点,突出这个重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64-1  钱梦龙老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这样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
摘 要:体育与德育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本文结合初中生的特点,阐述如何在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个性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61-1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教师应
摘 要:每个班级组成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学生”,而且每个“问题学生”的“问题”和“症状”不尽相同。他们是班级的重要组成,如果不能充分转化他们,将会对班风建设产生严重影响。然而,如何进行“问题学生”转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长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激励;宽宥;真诚;平等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13-1     
摘要:数学教学首先应是一种对人的教学,应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这一理念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自尊、自信地学数学。  关键词:生本课堂;教学策略;人文精神;自尊自信;例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60-2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由于受到现行高考制度、传统文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校
摘 要:本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教学,介绍了一些实在的教学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两位数乘法;教学例谈;方法介绍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68-1  近日尝试着进行了三年级数学下册30-31页例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下面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阐述:  【案例描述】  对教材进行解读以后,教师对本节课
摘要:阅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至关重要,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细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细读,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细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71-1  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应该是
摘 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在德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工作;点滴;入手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21-1  在自然界中,橘生南北却有南橘北枳天壤之别。在人类社会中,将门之后与出自书香门第
摘 要:本文从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创设宽松学习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和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五方面探讨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2-1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摘 要:若教师敏锐地捕捉成长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充实学生成长的体验,学生良好的品德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培养起来。  关键词:课外拓展;教育契机;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92-1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儿子在路上捡到20元钱,在外甥女的建议下,他们把钱留了下来。  回到家后,我母亲对孙子说:“你捡的20元钱给奶奶,奶奶明天
摘 要:现在大多提倡教师做好“六认真”,笔者认为认真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心”去做,因为“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关键词:六心;专业素养;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11-2  如何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提高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