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化学教学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T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本源。本文论述了问题情境的涵义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途径和反思。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
    根据认知理论,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出启发性的有效发问,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问,激发起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不自觉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参入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更多的问题。什么是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优化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形式呢?
  
  1 问题情境的涵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正是学生以现有知识和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新知识和内容,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实质是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
  
  2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下面几项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要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易混淆和易疏忽点,或典型的错解,设计小而具体的问题,避免空洞和抽象。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等。
  
  2.2 层次性原则
  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合理有序地进行。充分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解,按照思维由浅入深,南简单到复杂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
  
  2.3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又适当蕴涵着与当前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空间,创设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循着课堂设计的问题继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延续到课外,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发展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4 开放性原则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同绕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提问,以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促使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全面,掌握的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3 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容易落实,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3.1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化学实验,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2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理论知识距离他们很近,设计了如下情境;大家吃过薯片吗?薯片袋为什么鼓鼓的?这时学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来的话,薯片容易被压碎。怎样才能让袋子鼓起来?学生会想到充入一些气体,并围绕“为何充人气体?应该充入什么气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习。
  
  3.3 聚焦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从社会热点问题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2001年7月的一则新闻“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可以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基础。新闻记载:广州市珠江河段惊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江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的威力很大。据围观的群众讲:“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以此新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金属钠是怎样的物质?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发生爆炸的是钠本身还是有别的原因?再根据情境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4 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3.5 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
其他文献
运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分析了2004年7月广西汛期暴雨过程中的水汽和风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暴雨发生发展与广西区域水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中高考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高中课程虽有所降低,但高考水准并没有变,学生学习越来越难于适应。本人通过调查分析,了解问题,提出对策。明确老师重在指导学法,培成良好习惯,发挥主动学习精神;转变教学方式,以学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关键词:学法教育;习惯方法;教学方式    1 研究背景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及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
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国外教学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量现象表明,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功能。合适内容的选择、合作能力的培养、互助有序的学习环境和科学评价机制的建设以及教师指导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合作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摘要:本文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要求以及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对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分层次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质量    中职计算机专业新生普遍文化成绩低,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入学前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中职计算机教材概念和理论较多,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感觉听不
物理动态分析命题能够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严密推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暴露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等品质,是高考突出能力考查的命题设计方向之一。  一、巧用“串反并同”简解直流电路动态分析题  对于直流电路动态分析问题,是“恒定电流”一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种题型。一般采用“结构分析法”,沿“局部→整体→局部”的思维路径,先分析局部电阻变化,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5月8—9日广西的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暖区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急流稳定维持与低空急流持续加强是这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为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建议措施    1 前言    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明确指出,“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要求各级组织认真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要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