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想起来为《资治通鉴》策展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6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北京市总工会承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协办的“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开幕。
  最早是看到相关领导针对复建阿房官的批示,并建议举办“秦亡于奢”为主题的展览开始进行策划工作的。历史上的阿房官建而未成,是秦二世灭亡教训的见证。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传至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展览策划上,先是进行“秦亡于奢”的调研,然后构思文案,进行实物挑选,撰写展览大纲,最后进入设计环节。在研究工作中思考了许多问题,也查阅了许多资料,由此想到了《资治通鉴》,那本几乎所有知道些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书,想到了拓展主题,何不把《资治通鉴》办成展览呢?
  《资治通鉴》其书
  《资治通鉴》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元祐元年(1086年)校定完毕,元祜七年刊印行世,称元祜本,现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出版的翻刻元刊本是《通鉴》现存最好的版本。如果只做版本文献展,似乎我们只看到了古籍善本的历史文物价值,却忽视了《资治通鉴》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意义。
  这部巨著上起战国(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起),下终五代(即周世宗显德六年止),凡1362年(公元前403-公元959年),成书294卷,加上《目录》30卷,《考异》(即参考群书,评其同异)30卷,共354卷,约300多万字。它搜罗史料极为丰富,除消纳“十七史”(《史记》至《新五代史》)十九种正史于一书外,还参考杂史、笔记、奏议、文集等类资料322种之多。其编纂过程是先由司马光独自编撰首八卷,得到皇帝批准后,由司马光主持成立编书机构,集中各方面的专家分工合作进行编写。《资治通鉴》不仅在史学上完善了编年体,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巨大发展,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语道出从中国悠久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的真谛。《资治通鉴》一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且“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中国古代北宋及其以后的各代封建统治者都对其褒赞有加,并将《资治通鉴》作为治理国家的教科书,很多封建统治者把书中“立政以礼”和“为政以德”的思想作为座右铭;很多后世文人将《资治通鉴》作为文史经典巨著,倾尽一生进行不懈的研究,产生了专门的“通鉴学”。《资治通鉴》书写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历史风云,它也在历史风云中书写了自身的不朽,如同一盏历史明灯为后世指引治国平天下的正确方向,其创作者司马光也一同彪炳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之中。举办《资治通鉴》展,挖掘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知古鉴今,应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展览策划理念
  有趣
  《资治通鉴》展览将文本文化通过视觉表达和创造感官体验环境呈现给观众,丰富观众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展览信息到达观众的有效性与对观众影响的持久性,关键决定因素即展览的趣味性。《资治通鉴》凡294卷文言正本,对现在的观众而言未免晦涩枯燥。展览应寓教于乐,寻找独特有趣的切人点,构思易于人们理解的展线,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资治通鉴》虽然是国学大作,曲高和寡,但既然展览观众是民众,展览目的是为教育民众,则展览本身必须改变其中规中矩的沉静质感,而需更具平民化的吸引力,走通俗直观、互动对话的道路,让展馆成为民众高雅地休闲娱乐的场所。
  有准
  准,即准绳,依据。展览立意要明确,一切形式服务于目的,一场展览有无达到其预定的目标是评判展览策划成功与否的标尺。展览的文案、标签、图表说明以及宣传材料需客观准确,展览要阐释的每一个概念、讲述的每一个故事要出处明确、有法可循、有理可据,这是展览信息可信可靠的基础。展览遴选的展品是被历史选择而充满敬意保留下来的文物,其残缺与陈旧反而增加了它们的厚重感与光彩。策展人以物为准,以其自身与后备学术团队的研究为信,为大家带来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视觉与心灵体验。
  有理
  除却日常不易见到的文物展品和设计感十足的展厅,我想展览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其特有的、形象的道理讲述。展览包含实物,有策展人的思维,这些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让博物馆体验最终不能被单纯的3D影像和视频解说所取代。观众眼里的《资治通鉴))是见仁见智的,因为文化背景和兴趣的不同,不同观众在展览中的看到的、想到的也有所差异。观众来到这个展览,是开眼界、受教育还是看国宝,这都不重要,观众的参观目的不同,但策展人的意图是让观众有所得,这对任何一位观众都是相同的,且可实现的。“理”不分大小深浅,能触动人就好。《资治通鉴》展览让老百姓体验到的是超过参观时间成本的,他就愿意来。同样是休闲娱乐,老百姓还可以去电影院,去咖啡厅,因此作为展览策划人,我们必须使其通过参观留下点什么,爱上这种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观展体验。这才是一个好的展览策划最需要考虑的一点。
  有威
  美国博物馆联盟的…项调查数据显示,87%的观众认为博物馆是可信的,67%的人信任书本,只有50%的人相信电视新闻。可见相较于其他智识传播媒介,人们认为博物馆展览最具权威性。这种权威建立在“以物为证”的展示方式上,也建立在对研究学者和展览策划者的信任上。具体的“物”让一些抽象的观念变得真实、更具说服力,因此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参观一个展览时,我们认为自己见到的是“权威”的东西。《资治通鉴》本是史学教科书,以其为主题的展览策划也要力图以一种权威的声音来发话。我们的展览策划团队是专业的,我们的策划方案征求了多方学术意见、经过各界专家的审核,保证了展品是可靠的、阐释是客观准确的、历史的复位与重建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是一种负责任的“意向临摹”。   有用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福泽经年累世,以其包容性经受住了社会变迁、制度更替的考验,现如今仍是意义非凡、颇有裨益。好的东西在社会生态中得以保留,值得用一场优秀的展览打包其中的哲思供我们生活消费。《资治通鉴》中的警世名言很多,除了展览中明示或暗藏的…部分,我们还将通过书法家现场书写名言警句的活动,用艺术发声,传播这些名言警句背后保藏的道理。希望观众能从中拾取一二,以敬畏的态度接受,并逐渐转变为自身为人处事的原则与立场。
  关于文案的形成
  拨开历史的烟云,拂去尘封的糟粕,重新审视《资治通鉴》,其中所凝结的历史教训和智慧,并没有因岁月的远去和时代的变迁而成为明日黄花,相反,它始终历久弥新,焕发着夺目的光辉。《资治通鉴》之中,“立政以礼”“为政以德”“民本”等诸多思想,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是相当有借鉴意义的。因此,在当代也有必要再次去细细地品读和研究《资治通鉴》所蕴含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宋元时期,曾著有《资治通鉴音注》的史学家胡三省,称赞((资治通鉴》的内容广博,“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因此,《资治通鉴》也是普及历史知识、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教科书。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要将《资治通鉴》和其研究全方面地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展览就是最好的依托形式。将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多个学科融会贯通在一个展览中,确立《资治通鉴》文字和选择文物之间的关系。展览内容把《资治通鉴》放在广阔的历史社会背景中去考量,从政治、经济、人与自然等诸多方面来探究。经过精心策划和专家论证,展览共分为“治国之道”“战略之术”“民生之本”“经世之学”“自然之法”“名家品评”等六大主题部分。
  第一部分“治国之道”,立意取自“立政以礼”,是《资治通鉴》强调的治国的核心。《资治通鉴》中还阐述了明君要崇俭戒奢,还需须具备仁、明、武三德。第二部分“战略之术”则是《资治通鉴》记述的重点,即战略战术的制定和运用。第三部分“民生之本”,着重强调民本是重民、宽民恤民、利民富民的思想。第四部分为“经世之学”。在《资治通鉴》的宏大历史叙述背景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中的纲常名教和崇礼尚义。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利人为仁的义利观,像“求利以养生…‘义以利事”“爱利天下”“君子尚仁义”等。第五部分为“自然之法”。司马光对天道与人事、自然与社会各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作用进行了论述。《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自然现象对社会安定、政权统治有着深刻影响。通过记录从先秦到五代有关自然现象的史实,使人汲取历史教益,以顺应“天道”变化。第六部分为“品评《资治通鉴》”。点评、批注过《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以及近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历代名家的点评,为《资治通鉴》这部旷世之作提供了精妙的注脚。
  此外,展览在空间上、物质上、观念上全面构思,在充分总结和分析《资治通鉴》的内容和思想精华的基础之上,以文物展示为主,同时配合必要的辅助展品,例如照片、图版、模型、视频等多种展陈手段,特别是结合内容通过一个个故事展开的线索,在设计中给予成组、突出展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观众感到不晦涩、易理解。如在展板文字描述的基础上加入绘画故事或是采用立体化形式表现战争,突出故事情节;地图与投影的结合,立体线路展示;运用纱幔喷绘、立体化全景图、剪影人物等方式虚实结合展示,并采用小场景视频、互动、展板相结合,使展览更加生动,与观众产生良好的互动,更好地解读《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人物故事。
  怎样使展览价值最大化
  小警句,大道理
  《资治通鉴》-书的内容以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事件、政策为主,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鉴》其文约300多万字,展览不可尽述,权且以数十句名言为引,启迪观众,引导其对该书进一步的兴趣与品读。小小名言警句可为观众探究历史经验和教训拨开一条路,以小见大,“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趋利避害。讲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
  古籍文献在今日看来有些晦涩难懂,运用展览的形式来解读《资治通鉴》的核心精髓,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资治通鉴》包含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细节以故事场景的形式加以重点解读、生动展现,增强亲和力和影响力,融入历史情境,并且让观众在互动中了解历史,同时使展览策划者与参观者产生双向交流,与当代社会和网络热点相关联
  《资治通鉴》作为一本难得的史书,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让大家知道这个展览、关注这个展览?我们需要将展览通过新时代的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观众,通过多媒体终端、网络、社交平台等,发掘展览的话题性,与公众的生活相关联。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展览,跟他们有着怎样的关系,来参观展览时能得到一种怎样的全新体验,策展人需要理解一个展览对观众的平常生活意味着什么,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才能达到更好的展览效应。
  《资治通鉴》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且极富历史借鉴意义及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启示作用。经过专家多次论证,认为举办“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极具必要性。古人云:不读书者鄙,不读史者鄙。读史无论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还是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展览的举办意在抛砖引玉,引发参观者进一步阅读历史古籍,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引发更多的深入思考,培养眼界,启迪心智。通过《资治通鉴》展览,将物质的文物纳入精神层面的历史视野中,让参观者重温历史,并发挥深远的社会作用。
  展览配套活动
  与《资治通鉴))展览同期配套的书法笔会活动,由书法家现场书写《资治通鉴》中民众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用书法艺术的形式传播名言中蕴含的道理,让观众从中获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带来的精神给养。
  配合展览主题,采用3D立体画形式设计的《资治通鉴》3D画展,选取了12个场景,14幅立体场景原创画面将观众带入书中世界,在互动体验的乐趣中分享正能量,寓教于乐。
  展览举办期间,配合((资治通鉴》主题内容举行了4-6次国学讲座活动。讲座由《资治通鉴》展开,涉及经济、人文、历史、商业等多个角度,让观众全方位立体解读此书,在参观展览之后引发深度思考。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方联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稽留流产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2004年6月10日,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向常香玉同志学习,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树文,党组副书记覃志刚、甘英烈,党组成员
1982年兴和铸造厂在包头冶金研究所的帮助下,采用添加稀土合金和压铸工艺,试制成功稀土合金锅,经有关部门鉴定,得到较高评价。此后,为继续发展巩固这一成 In 1982, with th
在冲压生产中,经常遇到大尺寸的零件冲孔问题,因其平面尺寸较大,设计冲压模具时往往因为设备的结构限制而不能实现,给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多次冲孔,设计多套冲模,
我厂生产的WLY40型液压挖掘机转向油缸采用了金属活塞环密封。活塞环在槽中安装情况见图1。转向油缸的缸径70毫米,工作压力170公斤/厘米~2。活塞环开有切口(图2),收拢时外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生产钢窗的主要工序之一是内外框焊接,方法不外乎两种:即电弧焊和闪光对焊。电弧焊仅适于小批量生产,其工效低,成本高,且产品质量也不及对焊。对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产方法
我厂生产的连环牌0~100mm外径千分尺上的双向受力制动装置是具有端面齿的棘轮,它装在主体轴上,靠主体轴凸台带动转动。图1为主体轴加工零件简图,材料为易切钢40Mn。由于工件
好的口才能使你到哪里都吃香,不吃香起码能占些便宜,不占便宜起码能不吃亏!有好口才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只要是成功人士都有好的口才。从古至今,口才这种跨行业的能力,为各行
油管是液压系统中的辅助件,然而管子孔壁质量好坏、表面光洁与否,对油路系统的油清洁度影响甚大。而清洁度差的油将会引起油缸、活塞等主要零部件的咬缸、拉毛等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