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网络文化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和现代文明的成果相结合而诞生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网络文化产业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具备了引发产业变革的关键特征,将进一步赋能网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技术丰富扩展了网络文化内涵和外延
  当下,网络文化虽然百家争鸣,但五花八门,亟待重新认识和定义。无论是“网络+文化”还是“文化+网络”,重新认识网络文化,须从科技、文化视阈来理解,或者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去把握起内涵和外延。
  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扩大。
  (一)网络文化内涵
  “文化”一词源于“人文化成”。是物质符号、精神价值、行为制度的集成和统一。2018年,国家统计局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网络文化(Cyber Culture)一词从英语“CyberSpace”(赛博空间)翻译而来,直译是“计算机文化”。匡文波《论网络文化》、曾静平《网络文化概论》等,均有不同的理解。
  文化是魂,技术是体。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同根同源;发展到网络时代,融合成了网络文化。可以说,网络文化是科技、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技表达和意识存在的统一。网络是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
  网络文化是在网络视阈下的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集合。
  (二)网络文化外延
  狭义上,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广义上,网络文化包括与网络相关的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文化,其外延十分丰富。
  表现形式上,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VR和CR文化等。细分载体上,包括网站、电邮、论坛、微博、微信、抖音、B站文化等。最新發展来看,不能忽视网红、直播、热搜、弹幕、极客、佛系、二次元文化等。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革新,移动互联网、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全息技术、4K/8K高清晰视频显示技术等发展,将产生新的网络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拓展网络文化的外延。
  三、数字技术是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文化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用户的越发活跃,为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2021全球数字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月,全球有46.6亿人使用互联网,42亿社交媒体用户。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网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攀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
  2020年,四川甘孜20岁藏族小伙子丁真,在社交网络爆红!并且引发各地“抢丁真热”。2019年,在抖音和小红书,流传着一句“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佳琦说oh my god ”。2018年,重庆位居中国十大网红城市榜首,去重庆的游客人数增长了262%。“网红”现象早已过渡为“网红经济”。网红,只是网络文化其中一个现象。
  2020年疫情期间,文化产业“云端自救”成为中国网络文化年度事件之一。2020年以来,以“健康码”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为抗疫赋能赋智,为我国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繁荣发展了网络游戏、数字出版、数字音乐、网络旅游等文化产业。同时,网络文化产业将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即从消费性服务业迈进生产性服务业。
  从宏观层面上看,网络文化的发展,将推进全球化过程,国内市场竞争将迈向全球市场竞争。网络文化将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交融互鉴。从微观层面上看,伴随着网红文化的兴起,将极大的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
  从细分的载体来看,网络文学、音乐及影视等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从表现形式来看,数字技术与文化形态的结合,为网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从最新发展来看,网络亚文化持续活跃,多元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
  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今天,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迈向新阶段,网络文化产业将迎来爆发期,数字技术是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数字技术是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网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核心就是网络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而数字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
  2017年,《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数字文化创意列入鼓励类,包含了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软件、内容制作和应用服务、新型媒体服务等。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数字技术和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是,网络文化供给端目前仍处于低质量发展甚至重复竞争状态,网络文化发展还是不平衡,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数字化程度总体仍然偏低。
  为此,网络文化产业应当与传统产业携手提供有效供给,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营造良好数字文化生态。高质量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既要坚决筑牢国家网络安全的新屏障,又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大力突破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从辩证发展来看,从百家争鸣的传统文化,到知识密集的创意文化,再到技术驱动的网络文化,将是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文化。我国正在从网络文化大国向数字文化强国转变,并为全球数字文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其他文献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环境。与此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内生需求。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对各
一、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规范了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明确了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指明了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方向。以往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由于物理空间的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有限,有机会参与首都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凤毛麟角,疫情等突发状况甚至导致线下课程无法开展。为实现“停课不停学”,让更多学生了解课堂外的知识,
一、疫情背景介绍2020年1月疫情在湖北及其他省份出现蔓延传播趋势,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吉林省于2020年1月25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新冠肺炎全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多份文件或政策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应逐步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人工智
贫困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民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稳步解决贫困问题,可以帮助推动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助力精准扶贫政务流程再造,为政务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解决思路,为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一、应用背景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定为基本方略,通过一些列的有力举措,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精准扶贫、精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中的投资主线是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关注七大重点产业机会,促进强大国内市场,激活消费潜力并提升产业链水平,通过投资拉动供需两端,投资是发展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关键一环。投资工作需要肩负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需要提升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两新一重”或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投资新主线,新基建带动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深挖内需潜力,交通、能源
一、引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就医方式,尤其是疫情期间医疗结构防控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也是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体积小、携带方便的已经成为医疗检测装置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主要应用于心电检测。开发者通过将可穿戴系统集成在背心中,根据纺织传感器实时观测穿戴者的心脏和呼吸活动,并通过信号处理和无线数据传输到监控端,
一、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面临严峻挑战  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迈入数字化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正被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的数字化存在也成为一种新趋势。借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分析出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总体情况,找寻到看似无关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近年来,我国数据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据预测,我国在2025年将以48.6ZB的数据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时代经济的蓬
一、引言  近些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由于强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威胁着各地区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据水利部统计,就2020年入汛以来,截止至7月9日,全国就有16个省份有198条河流水位超过预警线之上。受灾人数达3020万人次,财产损失共计617.9亿元。城市的排水管网系统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排水管网遍布于城市的地面之下,通过在管道中布置大量的传感器,来实现管道中的水位、污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