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马局长你好!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培养好每一个孩子。在洪泽的许多学校,我们都为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所感动,这应该是洪泽县“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成果。请问,你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念?
马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多地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是不相适应的。真正的教育,应是社会和个体双赢的教育,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必须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转型发展理念。我们认为“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生命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洪泽教育转型发展,就是要加快实施“硬件向软件、外延向内涵、数量向质量”三个转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努力推进学前教育向质优量足、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向优质特色、职业教育向优化集约、特殊教育向科学协调的转型发展,力求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本刊记者: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请问你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马斌:就洪泽而言,在推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均,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民办学校所占比例较大,其“学位”大于省定10%的标准;三是“择校热”现象依然存在,县城义务教育阶段热点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大于招生总数10%的省定标准。
针对以上问题,我县进行了以下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我县在学校建设上大投入,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幅近20%,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超30%,累计投入8.87亿元,高标准地新改扩建高良涧镇中心小学等18所学校,建成中小学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35幢,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全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二是调整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2009年我县全面完成了所有村小、村级教学点的撤并工作,所有农村小学生全部到镇入学就读。在实现小学全部集中到镇就读的基础上,我县针对实际,在全省率先提出了“让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的办学思路,于2010年暑期撤并了6所农村初中,2000余名学生进城读书。随着布局调整的稳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提升。
三是科学调整城区施教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平稳地调整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施教区,优质学校施教区范围扩大近一倍,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提升办学效益。我县先后组建了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以农村薄弱学校为成员的5个中小学教育集团。集团内部实行人员集中管理、设备使用共享、招生管理统一、教学管理联动、教学质量统一考核、资金管理自主。全县中小学形成了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是开展明星学校创建,提高农村学校办学品位。围绕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缩小城乡差距目标,创新开展农村中小学“明星学校”创建,已创成2所“明星学校”。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广大教干办好学校的信心和决心。此项工作被省教育评估院领导誉为“洪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的又一创新实践”。
本刊记者:“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一个追求,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洪泽教育还将重点抓哪些方面的工作?
马斌:我们深知,要真正实现“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始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积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教育事业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一是坚持城乡一体,构建和谐教育。优化资源配置。立足教育发展的区域均衡,结合小城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统筹规划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各类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布局合理、资源充足,推动资源配置向更高层次优化,力争消除择校热。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集团内龙头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和教育品牌的共享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完善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定期交流制度,优质学校骨干教师30%、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20%进行交流,扩大交流的覆盖面,实现城乡学校的师资均衡。扎实开展明星学校创建。完善农村“明星学校”评估体系,科学开展创建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发展档次,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将80%的农村中小学打造成在全市乃至全省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彰显活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坚持把課程改革作为“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重要抓手,依托县教师研修中心,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科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全力打造课改品牌。深化素质教育。坚持走高质量、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大力实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工程,积极开发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扎实推进体艺“2 1”项目,实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人人有特长。铸就教育品牌。坚持文化立校,深入推进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校立足实际,挖掘传统特色,在理念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上做文章,在艺术教育、小班化教学、错位发展上下功夫,做到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形成品牌。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教育。追求“绿色质量”。坚决遵循教育规律,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将与省教科院签约的“基于测试分析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合作项目推向深入,促进全县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健全评价机制。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坚持定向评价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突出发展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引导师生以“成功、成才、成人”为导向的“绿色成长”。开展爱心帮扶。健全学困生、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做人、快乐生活”,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马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多地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是不相适应的。真正的教育,应是社会和个体双赢的教育,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必须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转型发展理念。我们认为“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生命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洪泽教育转型发展,就是要加快实施“硬件向软件、外延向内涵、数量向质量”三个转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努力推进学前教育向质优量足、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向优质特色、职业教育向优化集约、特殊教育向科学协调的转型发展,力求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本刊记者: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请问你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马斌:就洪泽而言,在推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均,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民办学校所占比例较大,其“学位”大于省定10%的标准;三是“择校热”现象依然存在,县城义务教育阶段热点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大于招生总数10%的省定标准。
针对以上问题,我县进行了以下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我县在学校建设上大投入,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幅近20%,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超30%,累计投入8.87亿元,高标准地新改扩建高良涧镇中心小学等18所学校,建成中小学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35幢,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全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二是调整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2009年我县全面完成了所有村小、村级教学点的撤并工作,所有农村小学生全部到镇入学就读。在实现小学全部集中到镇就读的基础上,我县针对实际,在全省率先提出了“让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的办学思路,于2010年暑期撤并了6所农村初中,2000余名学生进城读书。随着布局调整的稳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提升。
三是科学调整城区施教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平稳地调整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施教区,优质学校施教区范围扩大近一倍,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提升办学效益。我县先后组建了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以农村薄弱学校为成员的5个中小学教育集团。集团内部实行人员集中管理、设备使用共享、招生管理统一、教学管理联动、教学质量统一考核、资金管理自主。全县中小学形成了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是开展明星学校创建,提高农村学校办学品位。围绕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缩小城乡差距目标,创新开展农村中小学“明星学校”创建,已创成2所“明星学校”。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广大教干办好学校的信心和决心。此项工作被省教育评估院领导誉为“洪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的又一创新实践”。
本刊记者:“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一个追求,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洪泽教育还将重点抓哪些方面的工作?
马斌:我们深知,要真正实现“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始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积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教育事业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一是坚持城乡一体,构建和谐教育。优化资源配置。立足教育发展的区域均衡,结合小城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统筹规划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各类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布局合理、资源充足,推动资源配置向更高层次优化,力争消除择校热。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集团内龙头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和教育品牌的共享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完善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定期交流制度,优质学校骨干教师30%、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20%进行交流,扩大交流的覆盖面,实现城乡学校的师资均衡。扎实开展明星学校创建。完善农村“明星学校”评估体系,科学开展创建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发展档次,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将80%的农村中小学打造成在全市乃至全省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彰显活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坚持把課程改革作为“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重要抓手,依托县教师研修中心,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科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全力打造课改品牌。深化素质教育。坚持走高质量、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大力实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工程,积极开发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扎实推进体艺“2 1”项目,实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人人有特长。铸就教育品牌。坚持文化立校,深入推进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校立足实际,挖掘传统特色,在理念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上做文章,在艺术教育、小班化教学、错位发展上下功夫,做到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形成品牌。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教育。追求“绿色质量”。坚决遵循教育规律,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将与省教科院签约的“基于测试分析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合作项目推向深入,促进全县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健全评价机制。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坚持定向评价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突出发展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引导师生以“成功、成才、成人”为导向的“绿色成长”。开展爱心帮扶。健全学困生、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做人、快乐生活”,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