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的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学方法比较死板,仅停留在机械释义和朗诵的层面上,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把古诗文真正当成具有鲜明意义、特定结构、浸濡深厚社会文化底蕴的美文来进行教学。对于诗文的结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思想内涵都会进行相应的教学。可是部分老师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是把一篇古代诗文当成一篇文章来教读,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有点类似于一篇现代文的理解了,一定程度上又丧失了古代诗文应该具备的美感,丧失了古典氛围。笔者觉得,应该在古诗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努力烘托出一种古典意蕴。
导入中的古典味。古诗文课堂的导入,应该和现代文课堂的导入有所不同。笔者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杜甫的多首诗歌,于是在上课之前,故意放了一首专门介绍杜甫的歌曲《日月光辉》,并且投影歌词:“绵绵似黄河水,当年一气贯南北。一览群山凌绝顶,胡马奔腾不可追。秋风起,白发垂,伤心笔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沉沉郁郁评述时直说功与罪。”播放完毕,同学们自然就谈到了《望岳》的磅礴气势, 自然就引出了杜甫本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内心涌动的情感。于是笔者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带着对杜甫的感触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导入不仅让课堂有很好的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教师应该在课前努力寻找这篇古诗文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古文素养进入文本。
朗读中的古典味。九年级上第一个单元叫做“吟哦讽诵”,虽然是一个现代文单元,但我觉得不妨把这种解读课文的技巧放到所有的古诗文学习中去,好的、浸入人心的朗读无疑会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不是要求学生在形式上去遵循古人的朗读方式,诸如外在形态上的摇头晃脑,更何况我们也无从准确了解古代诗词曲古风古韵的准确体现,好的朗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内容和情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这个情应该是真实的、由衷的,从文本深处传送出来的。用恰当的自然的语调去朗读,通过你的朗读传达出你对作品的真实理解,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你对作者情感的真实理解,这样的朗读才是最有效果的。在外在形式上,笔者认为不妨多运用一些古典意味的古曲来作为学生朗读时的伴奏。在朗读时提升古典意味,还需注意三个策略:第一,指导朗读时,应该看他的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理,语速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流利,感情表达是否充分合理,该遵循古音就遵循古音,该停顿的就停顿,该低沉缓慢的就低沉缓慢,该拖长调子的就拖长调子,不必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进行过分夸张和强调。第二,对不同的古代文体,朗读时的处理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如《诗经》《湖心亭看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抒情性强,就要引导学生投注情感;《史记》的篇目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特点鲜明,则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读好人物的对话,读出人物的特点。第三,现代人有很多对古代作品的再理解再运用,比如有一些对古诗词的重新谱曲,有些还与原词的意境颇为吻合,如王菲的《水调歌头》,笔者在教授苏轼此词时,刻意放了这首歌曲来渲染课堂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凭借自己感受到的气氛来重新品读这首词,还是能读出一些古风雅韵的感觉的。
创设情境需要古典味。创设古典情境有时需要影视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影视作品中的逼真的画面、音响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教授《晏子使楚》时,就放映了一部短片,学生看时就被迅速拉回到那个时代,重新理解了什么叫做“避席对曰”,更加理解了晏子作为一代贤臣的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气节。此外,也可以查阅现代化的网络资料来帮助学生还原古代真实的情境。在教授《曹刿论战》的时候,学生总是不太能理解,曹刿在问鲁庄公“何以战”的时候,鲁庄公并不去回答有关兵马装备方面的问题,而是回答赢得诸侯贵族的支持、神灵庇佑和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为此我让学生上网去查阅资料,才弄清当时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一旦打仗,都是临时组建军队,由上而下地召集打仗的军官和士兵。所以对于当时的国君来说,能否得到近臣左右的支持和神灵的庇护,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设计应有古典味。笔者曾有幸观摩浒墅关中学的陈继军老师所设计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教学设计,颇具古雅隽永之味。通常我们会把眼光聚集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的理解上,然后引导学生对其作出冗长的解释。陈老师的设计虽然也是引导学生去理解“闲人”一词,得出的结论却极其精练:以闲为怨——怨气(对朝廷);以闲为傲——傲气(对忙人);以闲为乐——喜气(对自己);以闲为释——睿气(对境遇);以闲为悟——大气(对生活)。这样的理解不仅有逐层递进的层次感,而且运用极其精简的文言句式、用词,让学生能言简意赅地理解到“闲人”的真谛所在。
总而言之,在对文言文的经典文本的教学中,教者既要夯实文言字词的语言基础,也要深入文言文本进行整体地感知理解,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在“言”的积累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去品味、欣赏“文”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优秀传统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导入中的古典味。古诗文课堂的导入,应该和现代文课堂的导入有所不同。笔者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杜甫的多首诗歌,于是在上课之前,故意放了一首专门介绍杜甫的歌曲《日月光辉》,并且投影歌词:“绵绵似黄河水,当年一气贯南北。一览群山凌绝顶,胡马奔腾不可追。秋风起,白发垂,伤心笔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沉沉郁郁评述时直说功与罪。”播放完毕,同学们自然就谈到了《望岳》的磅礴气势, 自然就引出了杜甫本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内心涌动的情感。于是笔者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带着对杜甫的感触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导入不仅让课堂有很好的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教师应该在课前努力寻找这篇古诗文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古文素养进入文本。
朗读中的古典味。九年级上第一个单元叫做“吟哦讽诵”,虽然是一个现代文单元,但我觉得不妨把这种解读课文的技巧放到所有的古诗文学习中去,好的、浸入人心的朗读无疑会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不是要求学生在形式上去遵循古人的朗读方式,诸如外在形态上的摇头晃脑,更何况我们也无从准确了解古代诗词曲古风古韵的准确体现,好的朗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内容和情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这个情应该是真实的、由衷的,从文本深处传送出来的。用恰当的自然的语调去朗读,通过你的朗读传达出你对作品的真实理解,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你对作者情感的真实理解,这样的朗读才是最有效果的。在外在形式上,笔者认为不妨多运用一些古典意味的古曲来作为学生朗读时的伴奏。在朗读时提升古典意味,还需注意三个策略:第一,指导朗读时,应该看他的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理,语速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流利,感情表达是否充分合理,该遵循古音就遵循古音,该停顿的就停顿,该低沉缓慢的就低沉缓慢,该拖长调子的就拖长调子,不必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进行过分夸张和强调。第二,对不同的古代文体,朗读时的处理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如《诗经》《湖心亭看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抒情性强,就要引导学生投注情感;《史记》的篇目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特点鲜明,则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读好人物的对话,读出人物的特点。第三,现代人有很多对古代作品的再理解再运用,比如有一些对古诗词的重新谱曲,有些还与原词的意境颇为吻合,如王菲的《水调歌头》,笔者在教授苏轼此词时,刻意放了这首歌曲来渲染课堂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凭借自己感受到的气氛来重新品读这首词,还是能读出一些古风雅韵的感觉的。
创设情境需要古典味。创设古典情境有时需要影视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影视作品中的逼真的画面、音响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教授《晏子使楚》时,就放映了一部短片,学生看时就被迅速拉回到那个时代,重新理解了什么叫做“避席对曰”,更加理解了晏子作为一代贤臣的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气节。此外,也可以查阅现代化的网络资料来帮助学生还原古代真实的情境。在教授《曹刿论战》的时候,学生总是不太能理解,曹刿在问鲁庄公“何以战”的时候,鲁庄公并不去回答有关兵马装备方面的问题,而是回答赢得诸侯贵族的支持、神灵庇佑和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为此我让学生上网去查阅资料,才弄清当时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一旦打仗,都是临时组建军队,由上而下地召集打仗的军官和士兵。所以对于当时的国君来说,能否得到近臣左右的支持和神灵的庇护,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设计应有古典味。笔者曾有幸观摩浒墅关中学的陈继军老师所设计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教学设计,颇具古雅隽永之味。通常我们会把眼光聚集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的理解上,然后引导学生对其作出冗长的解释。陈老师的设计虽然也是引导学生去理解“闲人”一词,得出的结论却极其精练:以闲为怨——怨气(对朝廷);以闲为傲——傲气(对忙人);以闲为乐——喜气(对自己);以闲为释——睿气(对境遇);以闲为悟——大气(对生活)。这样的理解不仅有逐层递进的层次感,而且运用极其精简的文言句式、用词,让学生能言简意赅地理解到“闲人”的真谛所在。
总而言之,在对文言文的经典文本的教学中,教者既要夯实文言字词的语言基础,也要深入文言文本进行整体地感知理解,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在“言”的积累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去品味、欣赏“文”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优秀传统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