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的谦和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木蕻良先生是著名作家。1985年第六期《中学生阅读》登载的《最初的课》是他为中学生读者撰写的大作。“我的读书生活”是一个重点栏目。这个栏目的组稿要求,就是“名人”,“专稿”。
  端木蕻良,1912年生,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从家乡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21岁时,以32万言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震动文坛。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称誉其为“耀古惊天,举世无匹”。抗战期间,曾任教于复旦大学。1949年后,定居北京。
  采访端木先生之前,我认真地做了准备工作。先生与萧红的爱情故事已经遥远,晚辈如我也无从猜测。他早期作品中捕捉。开掘和展示的是东北广袤大地的丰饶雄浑,是人间父兄的粗犷强悍,是古老民族的原始的生命强力。但东北汉子的端木却不高大威武,也没有金戈铁马的气派,这是我早已知道的。不过,1984年冬日,真正在他虎坊桥寓所见到先生,反差依然超过了预期。他身体瘦弱,背已经有点驼,使本来不算高的个子显得又低了一点。面容清癯,满头华发,但我感受到他温良儒雅的学养风致。
  先生和夫人钟耀群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我们在书房谈话。书房实在窄小,不足六平方米,朋友们开玩笑地称为“六米斋”。墙上钉的木板上放的看来是常用的书。先生说:“放不下,大部头的只好束之高阁了。”
  端木先生当时正在写《曹雪芹》。他对《红楼梦》有深入精到的研究,几十年间从未中断,写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也写过红楼人物的剧本。为写《曹雪芹》,他阅读卷帙浩繁的《清史稿》和《清实录》,准备认真而扎实。他说,《曹雪芹》不是人物传记,而是历史小说。既要求尽可能地忠实于历史的真实,也应当允许有合理的虚构。《曹雪芹》上卷于1980年出版。读者都在翘首以待后续文章呢。我向先生询问,端木先生告诉我,北京作家协会领导将钟耀群女士从云南调到北京,一方面照料他的生活,一方面协助写作。中卷进展较快,现在已经付印,很快就可以见书了。从谈话中知道,中卷结束处正是雍正下旨查抄江南织造曹頫这一最关键的时刻,曹家已在劫难逃。他在《曹雪芹》(上)的《不是前言的前言》中说:全书“线索交错迷离,事物千头万绪,读者在这里可以看到诸般矛盾,纷逼而来,如箭在弦,一引即发”。由此可以想见下卷的风波浩荡了。端木先生这年75岁,已不再是写《科尔沁旗草原》时的风华正茂。他说,身体越来越差,经常生病,《曹雪芹》也越写越难,耗去了太多工夫。言谈之间感叹:有生之年能把《曹雪芹》完成,就心满意足了。
  我听说先生为集中精力于《曹雪芹》的写作,谢绝了好多约稿。这次,他倒是答应了我的要求,我想是出于对中学生的关爱吧。随后,就收到他的文章。他在信中说:“因为忙,稿子写得晚了,请原谅。现寄上《最初的课》,不知是否合用?如不合用,请即寄回,我再重写。”“我再重写”四字,我相信是先生真诚的用心说话,而决不是故作姿态。《最初的课》是一篇朴素亲切的散文,端木先生回顾了他中学时代从阅读中外古今文学作品中受到的熏陶,从而打下了基础。后来,当面对“社会”这部大书时,读过的新书旧书都在面前复活了。我觉得篇末似可稍作删节,写信向先生征求意见,先生回信表示:“稿件由您全权处理,不用寄回了,有不当之处,完全可以删改。”一位知名作家对晚辈如此谦和,令人深为感动。
  先生说话轻声慢语,态度温和亲切,始终面带微笑。端木先生的笑,过去有人写过,寓含讥刺。近年也看到有文章写他的笑:“时而诡谲,时而纯真,时而俏皮,时而雅拙……那笑容瞬息万变地贯穿在他整个的言谈举止和性情风貌之中。”(邓遂夫《忆端木蕻良》)回忆我印象中的端木先生,笑得没有这样复杂,我记得的只有纯真。
  端木先生学识渊博,能书善画。他的行书带有赵孟頫、董其昌的痕迹,又自有特色,笔法圆润,透逸淡雅。那次采访,我有幸得到端木先生的墨宝。他写的是自己的一首诗:
  黄叶村头尽蒲菰,红楼梦断月犹弧。缁衣借得寒灯热,石破天惊海写枯。
  题了上款和下款之后,先生又继续往下写,当我看到他笔下的“呈”字,大呼“万万不敢”时,先生微笑着已收了“稿”字的最后一笔。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先生在北京逝世。《曹雪芹》的下卷终未写完,成了与《红楼梦》一样的半部书稿,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其他文献
经常有人问起,魔高还是道高?我总觉得有点说不清楚。查过一批辞书,结果还是一头雾水。也许,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陷入了误区。  还是举两个用例吧。  一次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打击伪劣产品,主持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造假者多狡猾,只要我们严格市场管理,强化执法力度,便一定能让他们没有立足之地。”这里说的是“魔高一丈”。  另一次同样是中央电视台,披露一起贩毒案件,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语调高昂:“贩毒
期刊
“无动于衷”原作“不动予中”,指意念专一,不受外界影响而动心。“中”同“衷”,内心。见于宋代欧阳修《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也。”后世多作“无动于衷”,指内心毫无触动,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对应该关心的事情不关心,毫不在意,置之不理。例如:①人人都说钱是极有魅力的,可这里就有人对钱无动于衷,难得啊!②你苦口婆心,唇焦
期刊
先看下面几例:  ①前排坐位能为乘员提供充足的空间。  ②南侧一号场为主场地,共设坐位1.2万个。  ③哪能买到坐位票啊?  ④这是一种只在站立或坐位时导致血压增高,而在平卧位时血压却恢复正常的现象。  ⑤慢慢把宝宝从仰卧位拉起成坐位。  ⑥鼻腔冲洗:患者取坐位,上身微向前倾。  ①②③例指的是供人坐的位子,④⑤⑥例指的是坐着的姿势。“坐”是一个动词语素,指把臀部平放在物体上以支持身体的一种动作。
期刊
(一)  歪脖的老树  站成  四季的轮回    (二)  干枯的水井  瞪大  焦渴的双眼    (三)  疲惫的黄牛  刍着  无边的黑夜    (四)  剥离的泥墙  藏不住  跳跃的绿光    (五)  沉重的鞭子  抽出  新生的朝阳    (六)  嘶哑的歌谣  扯着  我的心肠
期刊
关注教师语言艺术,引导深入探究思索。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为启发教师课堂教学,特开设“教学语言艺术”专栏,希望对广大教师朋友有所助益。  (
期刊
微型叙事文在当代高科技背景下发展最快的、较有代表性的文体是手机小说。作为微型叙事文的高级形态的手机小说同样要遵循叙事文对写作材料和作品立意的基本规范。向中学生介绍手机小说在写作材料和写作立意上几个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让学习写作的师生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现代叙事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  手机小说实际上是微型小说的一个很特别的种类。手机小说的字数限定,在2005年举行的首届手机小说大奖赛时初定为350个字(
期刊
这是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迄今为止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董桥收藏到非常珍贵的全套《The Life and Works of Charles Lamb》,他衷心景慕这套十二册书籍封面上的彩色皮画。于是,借其中一本封面皮画做了一款藏书票,以纪念英伦访书岁月,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今朝风日好》上。淡咖啡色调的书票中,一位绅士坐在书桌前低头静
期刊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北人。著名“书人”“书虫”,读书多而杂,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资深编辑人。曾任出版社编辑、主编、副总编辑。主业编辑,副业写作,而以“文字工作者”统一之,笔锋多情而不失其识见,文章散见海峡两岸三地网络、报纸、杂志。平生服膺“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原则,爱读闲书,不喜写作;逼稿成篇,非为稻粱谋,都因趣味耳。著有《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生涯一蠹鱼》《天上大风》等
期刊
现在想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试图始终保持幽默感,并不轻松。隶属于理性、睿智、幽默乃至机智之类的范畴大都只需做,不能想。你尽可以睿智,可千万不要想与睿智有关的任何事情……高人早说过的。2008年夏天时,我读完保罗·奥斯特的《月宫》。书中主人公马可每有挨不过去的事儿,总有贵人相助。马可便小有危难便开始祈求贵人。后来,他发现,如是念念不忘,贵人反倒迟迟。我想,民间语文也如贵人吧。我们不用记挂他,欢
期刊
我第一次听付琪上课还是在1991年的冬天。那一年,哈尔滨市在师大附中举办了一次高三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执教的就是付琪——那时的他三十出头,风华正茂。我记得,那天他讲的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结合一则关于“巴豆药效”的材料作文进行讲评。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段教学:一个学生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巴豆过量药性最能泻,而只要用量适度却能够止泻”,在作文中写道,巴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