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人类的巨大变革,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深刻革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40分钟,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黑板是我们教师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但黑板的缺点是难写难读,还很浪费时间。多媒体的出现不但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还可以利用文体、图象、图形、声音、动画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所以多媒体教学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多媒体教学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我总结了将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及其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
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人类的巨大变革,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深刻革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40分钟,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黑板是我们教师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但黑板的缺点是难写难读,还很浪费时间,并且教师在书写时必须是背对学生,教师就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多媒体的出现不但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还可以利用文体、图象、图形、声音、动画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师通过对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多媒体教学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多媒体教学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学的规律,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如果时间较长,学生就会很容易感到疲倦,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出现下降等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和感染力强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利用多煤体视频和音响创设情境,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和崇敬,还使学生对总理的生平有了详细的了解;通过音响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又发展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与我们以前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相比,学生更加喜欢现在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体的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学习比交被动、方式较单一、缺乏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课堂,则要求我们教师时刻都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尽可能做到凡是学生能做的,一切都让给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做中自己获得体会,在体会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有它特定的历史写作背景,教师教学时必须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相关资料等。假如由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也无法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有意的地布置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勇跃地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对这篇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诠释抽象语言
我们学习语文课文时,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但是词句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接触面都比较狭窄小,通常不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把抽象的语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这样,学生就能“观其形,晓其义”了。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小学生难以理解的。例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伽利略推理过程,《詹天佑》的“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它们有的是一个不常见的事物, 有的事情的经过复杂,有的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等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单靠老师在课堂上讲,很多学生似懂非懂,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轻松理解这些课文内容,而且还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
4、运用信息技术,突出语文教学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教师还要及时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这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也想到了许多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的方法,例如教师板书解析、语言讲述、挂图展示等等。但是这些单靠老师手舞足蹈的比划,口若悬河地解说,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语文课堂的需求了。利用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在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文中的教学重难点便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而小学生从未学过物理知识,对其内容并不能理解。为此,我就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设计的课件来突破重难点,再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分开试验的情景,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就明白了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并没有关系。这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真实和具体,教师把难点轻易化解了,学生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接受知识,解决了相关问题。
我深切感受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着优势,但是同时也感到它的一些弊端,如:
一、制作语文课件时,既耗神又费时,我感觉在精力和能力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这种情况在以后不断积累和开发资源库的基础上会有改进。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忽略了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一味地滥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这违背了多媒体课件应作为“辅助”教学的主旨,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由表及里,在课堂上只能是走马观花,,更谈不上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与机器交换学习。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中,我将不断的探索,让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
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人类的巨大变革,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深刻革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40分钟,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黑板是我们教师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但黑板的缺点是难写难读,还很浪费时间,并且教师在书写时必须是背对学生,教师就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多媒体的出现不但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还可以利用文体、图象、图形、声音、动画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师通过对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多媒体教学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多媒体教学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学的规律,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如果时间较长,学生就会很容易感到疲倦,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出现下降等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和感染力强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利用多煤体视频和音响创设情境,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和崇敬,还使学生对总理的生平有了详细的了解;通过音响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又发展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与我们以前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相比,学生更加喜欢现在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体的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学习比交被动、方式较单一、缺乏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课堂,则要求我们教师时刻都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尽可能做到凡是学生能做的,一切都让给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做中自己获得体会,在体会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有它特定的历史写作背景,教师教学时必须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相关资料等。假如由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也无法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有意的地布置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勇跃地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对这篇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诠释抽象语言
我们学习语文课文时,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但是词句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接触面都比较狭窄小,通常不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把抽象的语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这样,学生就能“观其形,晓其义”了。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小学生难以理解的。例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伽利略推理过程,《詹天佑》的“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它们有的是一个不常见的事物, 有的事情的经过复杂,有的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等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单靠老师在课堂上讲,很多学生似懂非懂,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轻松理解这些课文内容,而且还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
4、运用信息技术,突出语文教学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教师还要及时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这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也想到了许多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的方法,例如教师板书解析、语言讲述、挂图展示等等。但是这些单靠老师手舞足蹈的比划,口若悬河地解说,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语文课堂的需求了。利用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在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文中的教学重难点便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而小学生从未学过物理知识,对其内容并不能理解。为此,我就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设计的课件来突破重难点,再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分开试验的情景,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就明白了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并没有关系。这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真实和具体,教师把难点轻易化解了,学生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接受知识,解决了相关问题。
我深切感受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着优势,但是同时也感到它的一些弊端,如:
一、制作语文课件时,既耗神又费时,我感觉在精力和能力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这种情况在以后不断积累和开发资源库的基础上会有改进。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忽略了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一味地滥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这违背了多媒体课件应作为“辅助”教学的主旨,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由表及里,在课堂上只能是走马观花,,更谈不上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与机器交换学习。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中,我将不断的探索,让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