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融合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tqyw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寻求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征,突出地体现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然后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工具性、盲目西化、文学发展功利性三方面阐述其民族性的削弱。进而提出解决策略: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育 历史变迁 民族化
  引言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从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当中,我们感受着它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我国语文教育始于先秦时期[1],历史悠久,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国语文教育,其发展之路会更加明晰。现代语文在1904年独立设科[2]后掀开扉页,开创了语文教育历史的新纪元。独立设科以来,现代语文教育取得了杰出成就。然而,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印欧语系的教育模式大量涌入我国[3],严重挤占了国人学习汉语的空间。而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又过分地追求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导致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大大削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此,有必要从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源。我们以史为鉴,推进我国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语文教育体系。
  一、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民族化特征鲜明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语文教育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语文教育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基础教学采用“集中识字”方法
  由于汉语言的字与音不直接对应,这给早期的识字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单个分散识字,效果欠佳,难以满足儿童阅读的需要。前人采用的做法是“集中识字”:利用“三百千”等蒙学教材,只要求学生认识、背诵。通过“蒙学教育”,学生们已经为初步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蒙学教育”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一大特色,从先秦到西汉,从唐宋到明清,两千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无不如此。
  此外,写字教学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先贤认为,“字如其人”[4],在古代,文人墨客无不注重自己字体的形象,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在汉语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形态各异的字体。历史上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备受崇拜的书法家和价值丰富的书法作品。汉字笔画的排列组合形式复杂多样,其部件和字形数量繁多,为了区别大量的汉字,古人教学生一些有关文字、声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着重在造字的原则与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辨音析形[5]。因此,写字是古代书馆的一门主课,文字学、训诂学在我国古代也特别发达。
  (二) 注重阅读教学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注重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汉字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合辙押韵,汉字的这一优点大大方便了古代的蒙学教育。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大都以整齐的韵语和对偶编排,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增长见闻,又便于记诵。学生通过诵读、熟读,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这种注重阅读的教学方式,看似没有科学依据,其实,语感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人的一些诗篇的意境,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是语感和中国古诗的魅力。古人教学,三岁识字,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熟读“四书五經”,都是从读开始。
  (三) “先放后收”的写作教学
  经过了前期大量的识字、阅读教育,学生的素材、语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方便了接下来进行写作的训练。传统语文教育在进行读写训练时,遵循字—词—句—段—篇的成文规律。注重基本功训练,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宋代谢枋提出的作文教学主张[6]。他认为,写作教学不急于写好,而应先注重培养学生“想写”的兴趣。而在写的时候,应该从易到难。这一主张是很科学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了写作兴趣在写作训练中是第一位的。古代的蒙学教育,十分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的基础练习。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后,要求其字斟句酌、推敲琢磨、多番修改,循序渐进。做诗之前,往往先练习属对,如《四书》、《五经》。写议论文,往往先练写段落,然后扩充阅读和写作,读文选,写八股文。这些格律化、公式化的训练虽说不能全取,学生基本功训练扎实却值得今人学习。
  二、民族化特征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渐渐淡化
  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语文教育开始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独立设科以来,现代语文教育取得的成绩斐然,但是,由于没有认真研究本国国情,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民族化特征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渐渐淡化。
  (一) 过分强调工具性
  现代语文教育有一个突出的误区,就是过多地强调了其工具性。从20世纪50年代起,语文教学渐渐变为语言课。1964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学科界定为“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提到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学不再注重培养学生知、情、意等全面发展,舍本逐末,将字词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往往一堂语文课变成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毫无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得四分五裂,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所剩无几,人文底蕴大量流失了。
  (二) 忽视传统,照搬外国文化,教育缺乏民族特色
  语文教育的现代改革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改革初期,传统语文教育被贯以“封建八股”的罪名遭到彻底否定,汉语拼音化运动否定方块字,认为方块字还处于文字发展的初级阶段,拼音文字才是文字发展的成熟标志。用汉语套用印欧语法体系,以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辩证的语言感受,导致语文教育一度陷入困顿。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界掀起“苏学”、“美学”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学习苏联、美国的教育经验。如“五个环节”教学法,“文学教学法”,引进标准化考试等。这些方法使老师教学有了具体可行的凭借,但是,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泥淖。“五个环节”甚至强硬要求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上课时做到一分钟都不能差。标准化考试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命题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重视知识的分解;客观题太多,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追求的应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如果忽视我国文化背景,盲目照搬外国教育模式,恐怕教出来的,只是一些应试能手罢了。
  (三) 文学发展功利性
  “诗人如果为了写诗而活,是一种境界,如果为了活着而写诗,则不能算是一位诗人。”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文学创作者的高度不够。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日渐失去了它圣洁的生长土壤。比如许多网络写手的“创作”,过于投读者之所好,庸俗烂俗的文章充斥着互联网络,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更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成长。一些文字,被许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变成精神垃圾。况且,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年平均阅读量少得可怜,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浪费在手机、游戏上,能进入图书馆读书的人少之又少。人们普遍通过电脑浏览新闻、网页、电子书,很容易受那些不良文字的影响,导致原先接受的纯净的语言教育也有可能丢失。进一步说,现在很多学术上的造假,也是语文教育发展之路的拦路石。许多所谓的“专家”、“先驱”,他们或为了评优,或为了名誉,发表的文章多半是抄袭来的,或者叫人代写,这种现象的泛滥,是我国教育界的悲哀,也是现代语文教育民族化特征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语文教育科学化,须走民族化道路,在传承中创新
  为什么我国的语文教育起步早,发展却如此艰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要使语文教育具有突破性进展,必须走民族化道路,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传承中创新。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语文传统教育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语文传统教育。既看到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转变,传统语文教育当中的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传统语文教育,学习和借鉴它的精神,在方法上力求创新。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传统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靈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改革当中,我们要继承古人的智慧,借鉴其先进经验。但是,光有继承是不够的。我们要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注入新时代理念,在传承中创新,才能使语文教育在改革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用新的血液和活力,给她做“保养”,才能使她永葆生机和活力。
  结语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留下无数不朽诗篇。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有万里长城和都江堰;我们有“四大国粹”、“四大发明”;我们的儒家文化、孙子兵法……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传统教育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它的血液中必定潜藏着我们民族的精魂。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向我们昭示一个真理:追寻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走民族化道路,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才是语文刚健发展的应取之策。语文教育要实现科学化,须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扎扎实实地研究语文教学规律,走民族化的道路。语
  参考文献
  [1]卿海逸.试从历史角度看语文教育的民族化[J].现代语文,2007(03):14-15.
  [2]张瑞芬.略论语文教育民族化问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杨海燕.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冯现冬.语文唤醒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张丽娜.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问题[D].烟台:鲁东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特点,提出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学界更加重视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和质量,纷纷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学生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面,最大限度增强文学素养。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语文课外阅读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提出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课
拿到语文出版社泛着墨香的一本新书《谐音词里的民俗》,我急不可耐地读下去。270多页的内容,一口气读完,没有丝毫滞碍。下面,我就把读后感和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著作。  翻开书页,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随便举一个例子,如第147页的“面”字条:“在我国,传统上过生日一般都要吃面条,是因为古音中‘面’与‘命’谐音,吃面象征长命,有祝寿星长命百岁的意思。吃拉面、手擀面的地方,面条是
大主题、小场景,聚焦生活、学习、工作、出行与应急中常见情境,1029个句子,约1400个用字,配有手绘插图……2018年6月,教育部语言应用管理司(以下简称“语用司”)委托语文出版社编写的《普通话1000句》甫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受到使用者的好评。截至目前,这本书已经5次印刷,印数达13万册。时隔9个月,2019年3月,语文出版社又推出了一本普通话的学习用书《幼儿普通话365句》。  一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因其文质兼美而备受师生的喜爱。一些教师上公开课时也喜欢选取此篇,但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学好词好句的层面上,并没有走向“教育”的层面。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如何由“教学”走向“教育”,凸显学科育人的功能,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焦卉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她的实践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一、创设学习情境,建构阅读框架  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真实的学
摘要:语文写作教学与体育训练的有机结合是未来体校学生在文化课和体育训练方面发展的典型方向和趋势,对于实现学生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双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体校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并对当前体校体育训练与语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体校教育的探索和创新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校 体育训练 写作教学 有机结合 思考  体校教学中语文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们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
大学英语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孙静的《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新思维》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现状等进行总结,阐述创新改革的教学理念,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征。  从研究内容来看,该书内容完善,层次清晰。该书研究内容立足于实际,共分为十一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大学生、教师等教育主体对于教学改革的新认知,提出要深刻认识大学英语教
摘要:《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巨作,《堂吉诃德》塑造出一个兼具伟大和渺小、喜剧与悲剧的经典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去追求,显示了其超强的英雄本色,而他作为时代洪流中不可能靠自己扭转社会的一分子,又是渺小的。本文主要从《堂吉诃德》的写作背景和内容介绍入手,对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伟大和渺小进行分析。  关键词:《堂吉诃德》 背景 人物形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激情陶,台式、情境切入式、故事吸引式、悬念唤起式、温固求新式、预习启发式是几种常见的导语类型,在运用中应遵循新颖、有趣、创新性原则,形象、生动、启迪性原则,据实、灵活、多变性等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语类型 导语设计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其学好
摘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作为劳伦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对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同时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生态主义 生态批评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一、《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简介  劳伦斯在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坛上十分受欢迎,他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出了很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