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探析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和知识面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音乐作品都感兴趣,喜欢的则听,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这样一来,音乐欣赏课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听、动、创、视”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去感悟、理解、鉴赏音乐,从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成实实在在的,可以用心去触摸、去感应、去体会的情感艺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聆听法
  
  音乐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听觉艺术,它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依赖于听觉传到大脑并作用于心灵,从而引起人们对音乐意境的联想和想象的,因此,“听”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
  单纯地听。虽然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强,但他们的注意力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因此,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单纯地听(初听—复听—再听)来加深印象。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如乐曲的情绪如何?音乐中模仿了谁的叫声?等等,引导学生初步地感受和体会音乐形象。
  对比地听。对比地听是通过欣赏比较,从而引导思维。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这项活动。对比地听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如通过对比欣赏《春江花月夜》和《百鸟朝凤》两首乐曲,使学生感受、体会音乐中的静态和动态,掌握这一音乐知识。
  类比地听。类比地听比对比地听更进了一步,它是在对比地听的基础上完成的。如当学生欣赏、体会完音乐中《春江花月夜》和《百鸟朝凤》的静态和动态后,这时再听一些其他作品,如《天鹅》《铁匠波尔卡》等,感受、体会一下它们与哪首乐曲的动态、静态相类似,从而加深学生对动态和静态的体验。
  
  二、律动法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一堂欣赏课里,一味要求孩子们在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静态教学中进行,这无异捆绑了学生的手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的身体运动包括对音响和情感反应的一切基本要素,在大脑与活动着的身体之间必定存在某种直接反应,任何音乐都可以通过身体表演出来,并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情绪及情感的能力。因此,当学生欣赏完作品(或作品的某一部分)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掌握。
  1.唱,即动口。李贺的《琴赋》说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可见,在音乐欣赏课中,动口吟唱也是很有必要的。
  2.动,即体态律动。低年级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会下意识地做动作,如摇头晃脑、扭摆身躯,甚至手舞足蹈,这就是本能的自然流露。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律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精神。它也是学生抒发自己对音乐作品理解与感受的一种重要途径。
  3.演,即表演。它是最能体现自身价值,发挥创造性,体现教学民主,调动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如我在教授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中的第三段《糖果仙人舞曲》时,就请三位学生上台,根据音乐内容即兴创编了一个小品,表现主人公克拉拉的天真活泼,充满童真、童趣的艺术形象。学生们纷纷投入角色,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奏。奏可以是运用打击乐进行伴奏,电子琴进行演奏,竖笛、口风琴进行吹奏等。如欣赏民间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先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形象,再引导学生运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玩乐中了解乐曲的情节、内容,了解打击乐器在音乐中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三、作品创作法
  
  在音乐欣赏中,通过作品创作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音乐欣赏是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抽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位学生都会根据音乐标题去创造自己所感受到的审美意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审美享受。所以我常说音乐欣赏是一种“自由美”,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欣赏《卖布谣》,欣赏几遍后,我让学生联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叫卖调”。通过讨论,让学生模仿“卖破烂,卖废报纸,卖旧电器”的声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叫卖声的特点,自己创作一个“叫卖调”的小片段。音乐与生活拉近了,同学们的创作欲望也点燃了。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去编一段简短的节奏,根据节奏创编旋律,根据旋律填上歌词,等等。通过再创作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影视欣赏
  
  影视是一门视听艺术,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规律,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把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景,有滋有味的生活内容,制作成影视画面来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学生从影视画面中听到画中音,感受到画中情,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从而拓展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自主创新,对于欣赏课教学也起到了辅助、丰富和深化的作用。
  影视欣赏是一种感染力最强的欣赏,欣赏者在观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体验,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如欣赏音乐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中的《糖果仙人舞曲》,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电脑课件,充分利用动画片演绎音乐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坐飞船去糖果王国,一路所见所闻,最后来到糖果王国,糖果仙子跳起优美的舞蹈迎接同学们。这样的情境营造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腻、准确地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作品,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正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让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激活,创造力得到培养,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就必然会充满生机。
  (责 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正月十六,同学们过完元宵节后返校的第一天。晚自习时,我到班里领学生复习他们刚刚学过的有关金属燃烧的内容。大家正在讨论问题,外面突然一声炸响,同学们的目光立刻向教室外聚焦。我用黑板擦拍拍桌子,大声说:“注意啦!注意啦!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问题……”可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无法唤回,教室里浓浓的学习气氛也几乎“烟消云散”,我无可奈何,也只好随着同学们的目光向外望去。  啊!真美呀!窗外的夜空正绽放着一
跨文化语用研究包括三个层面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跨文化社交语用学和语际语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的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 ,并随着全球人类交际的日益频繁而愈显
这次新课程改革来得太迅猛,学校、家庭与社会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所以,农村小学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  首先是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已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于是乎,有人惶惑不解,有人顿生疑云:作业如何设计?纪律如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音,而是要用感情去读,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情”去朗读,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海上日出时的壮观场面的录像,同时加以讲解,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吟诵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生网民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生上网,可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结交朋友,增进友情;可以快速进行信息的加工、存储和传输等。但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是热衷于聊天、玩电脑游戏和浏览垃圾信息,这些行为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对互联网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个别学生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络心理障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