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同学小小说十篇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md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村长
  中原腹地。民风淳朴。
  村子不大,二千来口人,但很有特点,这里的农民最先走进城里,干防水工程,一个个都发财了。
  大鹏当村干部多年,当干部没有多大油水,大鹏也就出来了。大鹏是基层干部,与人接触很有派头,揽活自然比别人容易。世界真大,真值得走出去瞧瞧。在家里,种一亩地,辛辛苦苦一年也就一二千元,如今,一天也挣三五千呢。干了年把,乡里书记来了,请大鹏回去当村长,兼任支部书记。大鹏不干。书记说,你不回我们就不走了。过些日子,大鹏把工地的活交给大儿子,就回村了。
  村民们对大鹏还是称老村长,这一喊,就喊了三十几年。
  如果不是一起案件,具体地说,是一起抢劫、盗窃案,村子还是平平静静的。
  那年冬天,杨树价格疯涨,外地很多杨树都被伐了。绕村子种有大杨树,村里组织了护林队。风雨交加的夜晚,大鹏不放心,就出门看看。一看,果然有一伙偷树贼,四五个人。大鹏制止他们,见大鹏一个人,偷树贼把大鹏就没有放到眼里。大鹏喊人,偷树贼就打了大鹏。村里人听到大鹏的喊声,纷纷出来。偷树贼一看不妙,四处逃窜,但还是被村民抓住一个。
  大鹏住进了医院,电视台记者采访,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慰问大鹏。这一下,村长就出了名。
  年底,陆陆续续有人开着小汽车回到村里。豪华小汽车在农村公路上很不适应,坑坑洼洼的土路,让小汽车像喝醉了酒,一晃一晃的。

  这条路真该修一修。可是,修路的钱怎么弄?有人建议,村里不是有许多大老板吗?由老村长出面,动员每个人捐一些。大鹏搭车到了北京,找到了村里的二愣。二愣跟村里人吹嘘,好多奥运会工程的防水都是他干的。见老村长来了,二愣在一个酒店宴请,并请来几位官员作陪。那几位官员都是这部那委的司长、处长,论官衔比县长大多了,也给大鹏敬酒。大鹏本来能喝半斤八两的,但架不住敬酒的多,竟醉了。半夜里,肚子疼得打滚,被120车送到医院,说是酒精中毒。大鹏的儿子知道爹喝酒住院的事后,无论如何不让爹再去城里找村里人捐钱了。
  村小学校长给出了个主意。年底,许多人陆陆续续回来过春节。大鹏给每一个在外当大老板的打了招呼。大鹏在家设席,请了大厨做菜,邀请村里外出做防水的老板。有人不解,老村长请人喝酒,不会是鸿门宴吧。
  大鹏说,打开窗户说亮话。今天,我请老少爷们喝酒,不是白喝的。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村出了不少大老板,都是富翁,哪一家都是几百上千万。我要是不当干部,也不会次于你们哪个。可是,我们村里的路却不成样子。这些年,我在家当干部,没有什么大本事,就是给大家看个门。看在这个份儿上,我建议大家捐点钱,把村里的路修成柏油路,你们再回来走着也好走。再装上路灯,晚上也不用摸瞎乎了。就从我家大儿子开始吧。不愿捐的也不勉强。大鹏的大儿子说,我捐二万。大鹏的二儿子说,我捐一万五。
  大家纷纷鼓掌。有人说,老村长做得太好了。我们光顾得在外挣钱,没有顾得自己的家,对不起家乡。有的出一万,有的出八千,还有的出五千。老村长挨个敬酒,自己竟喝醉了。一顿酒捐了二十几万元。
  过年后,一开春就动工了,村里主要道路都通了柏油路。县里一位通讯员给写了一篇报道,还有大鹏在新柏油路上的照片。
  有一天,大鹏收到一封信,信里有自己和一个光屁股女人的照片,称只要往那个账户上打几万元,就把照片底片寄回,不然,要举报给各级纪委和新闻媒体。大鹏不明白,自己从没有到过寄信的那个城市,更没有在宾馆里和女人发生关系,怎么会有自己的照片呢?
  大鹏到公安局报案,信竟是南方一个县里发出的。刑警队长对大鹏说,你的照片上了报纸,搞你的照片还不容易吗?现在的人会一种PS技术,可以把你和别人的照片拼接到一起。对这些东西,你不理他就是了。
  大鹏叹了一口气:“哎!”
  二孬
  二孬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二十好几了,整天游手好闲,还偷鸡摸狗。
  村里同龄人大多出去打工去了。二孬也跟人一起出去打工,可是,二孬没有多少文化,下不了苦力,又不能加班,干了没有几个月就回来了。
  没有对象,二孬不着急,二孬娘着急。二孬娘见人就说,他婶子,求求你给俺二孬介绍个媳妇吧,俺永远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可是,许多人敷衍二孬娘,好,好,却并不真的介绍。
  有一次,在县城的广场上,二孬把手伸进一个人的口袋,已经得手了,厚厚的,感觉有几千元,却见到一双眼睛———那眼睛看着二孬缩回了手。姑娘慈眉善目,但有一双洞穿心灵的眼睛,震撼人心。二孬从没有见过这么纯洁、美丽又有魅力的眼睛,像娘的眼睛,像姥姥的眼睛,又像姐姐的眼睛。对了,二孬终于想起来了,像菩萨的眼睛!二孬记得,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打不过妖怪,请来菩萨。菩萨用手一指,妖怪就现了原形。莫非自己也遇见了菩萨?
  二孬在广场转悠。见广场的一角有人拿捐款箱,说是给一个白血病患者募捐。二孬掏了掏口袋,摸出10元钱,投进了募捐箱,志愿者连声说,谢谢!挨着是一个医院的咨询点,是为白血病患者配血型采集血样。不知是什么原因,二孬让人家抽了血。二孬感觉,咱今天活得有点出息了,平日里尽是自己占别人的便宜,亲戚邻居看自己都是看贼一样的眼光。
  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二孬也没有记得许多。
  二孬在街上正走着,被一个警察拦下。警察说,可把你找到了。二孬说,我可什么坏事也没有干呀。警察说,上车吧,到地方你就明白了。
  警察把二孬拉到医院,白血病患儿的家长“扑通”给二孬跪下,求求您,救救俺的儿子吧。原来,二孬那天抽了血,留个电话号码,那个电话后来不用了。警察也是救治白血病患者的志愿者。   医院院长说,白血病患者血型配对是几十万分之一,能配对成功也是一种缘分。但捐献骨髓是自愿的,不勉强,回家与家人商量商量。临走,白血病患儿的家长给二孬买了一堆的礼物。
  回到家里,娘看到二孬拿回来那么多东西,说,儿呀,花恁多钱干啥?咱不缺吃不缺穿,你要给自己买几件好衣服。二孬答应着,就是不敢说捐献骨髓的事。
  二孬找到姐姐,姐姐说,到医院问问。
  姐姐搭车到省城医院,咨询了有关专家。专家说,捐献骨髓对身体没有大碍。
  一家人同意二孬捐献骨髓。
  手术很成功,报社、电视台连篇报道,小城又谱写了一曲人间友爱之歌。
  医院院长招聘二孬为医院的保安,每个月工资1800元。
  电视台要采访二孬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遭到二孬的拒绝。二孬说,俺也要活个人样呀。
  不久,二孬得到一个姑娘的青睐。
  二人走进婚姻的殿堂。
  看着妻子的眼睛,二孬又想起了广场上的那双眼睛,满含着友爱、信任和亲情。自己是一个男子汉,一定要有男子汉的担当。
  老槐树
  不进村,远远地就望见一棵树,那是华伯家。
  与华伯家紧邻的是海娃家。
  树是槐树,本地品种。树龄不大,但也有二三百年历史。树冠却很大,一半树枝伸进了海娃家。
  华伯听爷爷说,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时候就有了这棵树。有一年,爷爷想把树卖掉,找来了买树人。买树人刚把锯放到树根部,就听见“咔嚓”一声炸雷在头顶响起。大晴天怎么会有雷呢?刚开锯,锯口流出鲜红色的汁液,血一般。买树人从没有见过,树怎么会流血呢?不买了,就收拾家伙回家。回到家,卧床一个多月。俗话说,离地三尺有神灵。经人指点,买树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到老槐树下烧了纸钱,回家后病就奇迹般的好了。
  爷爷对华伯说,老槐树就是咱家的宝。
  华伯的儿子华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在某个单位重要岗位还是一个头头。
  海娃的儿子海生没有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去沿海城市打工,这些年挣了好多钱。有了钱,海娃就想修房子。修了房子才能给海生娶媳妇。
  海娃找到华伯,说要修房子。
  华伯说,你修房子关我什么事?
  海娃说,关键是树,他家要造楼房,老槐树占了他家的空间。
  华伯说,你怎么修房子我不管,老槐树是我家的,你不能动。
  海生找到华伯,说,大伯,你忍心看着我打一辈子光棍?
  华伯说,你这孩子怎么说话,我怎么让你打一辈子光棍了?
  海生说,我家要造楼房,你家老槐树碍事。
  华伯说,你怎么盖楼我不管,老槐树是我家的,你就是不能动。
  海娃家的房子还是动工了。
  挖地基的时候,挖断了许多槐树根。槐树根真的流出很多很浓的汁液。
  二层上板的时候,楼板竟拦腰折断。幸好没有伤到人。卖楼板的不信,说他的楼板从没有出过问题,怎么会断呢?
  华伯给儿子华明打电话,说海生盖房子,要把他家上方的树枝搞掉,让华明回来。
  华明说,树枝碍事,就让海生搞掉吧,咱家的树枝长在人家院里,还能有什么说的。再说,这一段搞反腐倡廉,回不去。过一段,把你接来省城住一阵子。
  华伯说,他哪也不去,他要在家里看护老槐树。
  海生真的动手把他家屋上方的槐树枝搞掉。
  华伯急了,就骂海生。
  海生下来与华伯理论。华伯去打海生的时候,海生躲闪中拳头碰到华伯的面部,流了好多血。
  接到报警,派出所小刘警官出警,把华伯送医院治疗。
  听说爹被人打了,华明请假回来照顾爹。
  经法医鉴定,华伯的伤构成轻伤。
  派出所要拘留海生,海生还是提前跑了。
  海娃到医院看望华伯,说,老哥哥,我家陪你医疗费,放过孩子一马,行不?
  华伯说,我有钱,不要你赔医疗费。要么把你家楼房扒掉,要么让你家海生尝尝蹲监狱的滋味。
  华明劝爹,就不要与海生计较了,他想怎么盖房子就让他盖好了。华伯说,老子的事不用你管。华明也觉得窝囊,自己好歹在省城机关里也是个处级干部,家里老人被人打了住进医院,实在没有面子。
  县委书记和县长到省城办事找过华明,听说华明回到家乡,就到医院看望华明爹,并请华明吃饭。
  小刘警官接到局长的电话,县里领导对华伯被打伤一事很关注,指示一定要处理好这个案子。
  小刘警官迅速给海生办理刑事拘留,并上网通缉。不久,海生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小刘警官将海生带回,刑事拘留。很快,海生被人民检察院批捕。
  有了县里领导的关注,村子被选为美丽乡村示范村,要给村里修柏油路。
  村主任忙活起来了。
  经调解,海生一次性包赔华伯医疗费三万元,取得华伯的谅解。
  海生被取保候审。
  村委会要建一个文化广场,需要征收华伯和海娃家的宅基地。说明白一点,就是换。村委会在现在的村部给华伯和海娃家各建三间二层小楼,华伯家房子和海娃家新建的小楼归村委会。
  经过一次官司,海娃家痛快地答应了。
  华伯说,他哪里也不去,就守着老槐树。
  小刘警官说,他打保票,没有人敢动大槐树。
  小刘警官领着华伯到海南、北京及普陀山几个地方玩了一圈,华伯竟同意村委会的房屋置换方案。
  没有想到,置换房屋遭到华明的反对,因为怕人说他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
  村主任说,用房子换的是你家的老槐树。
  举行全体村民会议,一致通过了房屋置换方案。
  华伯和海娃都搬到村委会给建的地方。   华伯的老屋被拆掉,村委会的牌子挂在海娃家的二层楼前。
  小刘警官认真处理群众纠纷,避免了信访案件的发生,被县里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兵”。后被提拔为副局长。有人说小刘警官省里有人,小刘警官一笑了之。
  逢年过节,小刘副局长到村里看望华伯,像待自己的亲爹。
  钱多多
  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没有混上一官半职,工资不多,基本上够养家糊口的。倒是村上几个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小伙伴,外出打工,很挣钱。说实话,他们挣的钱让我眼气。
  钱多多就是其中的一位。
  钱多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时的一件事。那时候,钱多多的爹是生产队的牲口把式,给生产队犁地。犁红薯地时,总能从田里翻出拳头大小的红薯。钱多多能跟在爹身后拾红薯,其他人没有这个份。那天放学,正碰上钱多多爷俩。钱多多的爹说,你们上学是瞎念书,浪费钱。念一年还不顶多多一篮子红薯。是啊,那年月,多一篮子红薯,全家的日子就好过一些。
  整天背书,做数学题。我在班上的成绩占前几名,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圣贤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看不到读书有什么好处。上个高中还要生产队干部推荐,生产队干部不推荐,上高中就没有份。
  改革开放后,村里很多人就出去打工了。钱多多也去打工了,听说混得还不错,在一个工厂里当小头头,大概是班长吧,每个月比其他人多拿千儿八百的。几年下来,攒了一二十万元,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家电一应俱全。钱多多对爹说,地不要种了,让给邻居种,他手指头漏的钱比种二亩地的收成还多。
  我因工作的原因,平日很少回乡下的老家,就过年的时候回去一两天。那天,钱多多把我请到他家喝酒。一同被请的有童年的好伙伴,还有村干部。多多说,年前买了一头猪,自家杀了,猪下水是最好的下酒菜。买了一个羊,几十斤牛肉。光鞭炮就买了几百元的。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原先喝20元一斤的酒就不错了,多多拿出的是100多元1瓶的好酒。几个人喝1件,880元。钱多多的爹也在,大家给多多的爹敬酒。我也敬了。我说,算是给大叔拜年了。多多的爹说,生产队时盼着过年,如今天天有肉,天天像过年。
  酒后,有人离去,多多留我,说再玩会儿。玩什么?有人说,打麻将。我说,我不会。多多问,你会什么?我说,我只会玩扑克牌。过节玩扑克,不弄个彩头没有刺激。我们就玩起了扑克牌。谁当庄家,赢了赢10元,输了输5元,鼓励当庄家。过了几局,多多说,没有意思,换个玩法。于是,就推五公。我说我不会,趁机退出牌局。多多留我在边上看。先押钱,庄家发牌,每人5张,然后比点。输赢都翻倍。先是10元、20元地押,不多会儿,就50、100地押。多多押100元,一局就赢600元。我看得很刺激。多多调侃说,小赌养家糊口,大赌发家致富。还一套一套的,我乐了。
  从老家回来,我的脑海里一直盘算着多多等人赌博的事。我不能理解,他们在赌场上咋都是英雄呢?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钱,眨眼间就进了别人的腰包。幸好那天我没有参赌。要不,几局下来,口袋里输光了,多寒碜人。
  又过了几天,钱多多的爹给我打电话,说多多因赌博被派出所拘留了。我去拘留所看了多多。见到多多,多多依旧笑容满面,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多多说,眼看假期就要到了,让我找找人,看能不能提前解除拘留,哪怕花几个钱。
  我找了派出所长,派出所长说,不行。
  我又到拘留所,给多多说,没有办成。多多说,算了。对我跑前跑后表示感谢。多多借用我的手机,给厂长打了电话,说他爹病了,住进医院,要续几天假。厂长说,尽管在家里照顾父亲。什么时候老父亲出院,什么时候回厂上班。
  多多搭车走那天,特意向我告别。多多说,明年春节回来,咱哥们再喝个痛快。
  我想知道,钱多多在那边做什么工作,赌钱眼都不眨。
  会飞的钱
  柳枝嫁给二合,就成了二合家的女人。
  柳枝给生下一个胖小子,全家全高兴得合不上嘴。村里人都说二合有福,娶了个好女人。
  二合和爹外出打工,家里的几亩责任田交给娘和柳枝打理。到春节回来,二人能拿回二万多元钱。
  地里的活柳枝包了,很少让婆婆到地里劳作。婆婆不忍心,跟柳枝一起下地,庄稼该种时种,该收时收。二合寄回家的钱,都是柳枝放着。柳枝放钱的地方很保险,不是放柜子里,也不是放桌子里,而是放麦囤子里。
  柳枝娘家哥来借一万元钱,说是要修房子,给柳枝娶侄媳妇。柳枝从麦囤子里扒出一万元钱,给了娘家哥。娘家哥数也没有数,拿着钱走了。
  娘家哥打来电话,说借的钱不够一万元,是九千九百元,差一百元。
  柳枝说,我亲手从银行里取的,数了两遍,整整一万元呀。
  娘家哥说,算了。
  柳枝想不通,怎么会少一百元呢?
  柳枝问婆婆,娘,你拿我放的钱了吗?婆婆说,我就不知道你把钱放到啥地方。
  二合又寄回五千元钱,柳枝从银行里取回,放到麦囤子里。在放钱的地方用手指画了一个圆圈,又画了一个十字,在十字的中心放了一粒玉米。手指画过的地方,麦子就凹了下去。
  又过了一段日子,柳枝发现麦囤子放钱的地方有点异样,手指印痕和玉米粒还在,就是少了一百元。
  柳枝质问婆婆,咱家又没有外人来过,钱咋又少一百元呢?钱会飞吗?
  婆婆说,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回事。
  柳枝说,你看你的钱多不多。
  婆婆拿出自己存钱的匣子。柳枝平时给她一些零花钱,她舍不得花,都攒着,存了六百多块哩。
  柳枝数了婆婆的钱,整整多出二百元。而且,有一张新一百元的与麦囤子里钱是连号的。
  柳枝的猜疑让婆婆很委屈,婆婆一下子喝了半瓶农药。幸亏发现及时,送到医院,经抢救捡回一条命。
  二合听说娘喝了农药,立即搭火车回来。二合埋怨柳枝,不该让娘受委屈。不就是一百元吗?又不是多。柳枝说,娘要是需用钱,我会给她的。再说,她也没有花钱的地方。为什么她放麦囤子里的钱会到娘钱匣子里呢?这个事在她心里憋着,是个疙瘩。   派出所开展大走访,小邓警官走进二合家,与二合拉家常。
  二合向小邓警官诉说了家里发生的蹊跷事。
  不是什么案件,但撩起小邓警官的好奇心。
  小邓警官让柳枝回忆,有谁知道她在麦囤子里藏钱。柳枝说,她放钱的地方,谁都不知道。小邓警官问,有谁向你家借钱没有?柳枝说,二娘来家借过钱,她没有借给二娘。
  二娘曾过来借五千元钱,说给儿子下聘礼,要好几万。秋收后,卖了粮食就还上。柳枝说,家里没有钱。不信,你问俺娘。婆婆心领神会,点头说,就是,家里没有钱。二合过年走了,就没有寄回钱。其实,前不久,二合寄回了钱。乡投递员给柳枝送汇款单时,碰到二娘,所以二娘知道柳枝家有钱。
  小邓警官到二娘家走访。小邓警官对二娘说,有人为调拨婆媳关系,偷偷地将媳妇的钱放到婆婆藏钱的匣子里,引起婆媳矛盾,婆婆一气之下喝了农药,差点要了命。
  二娘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小邓警官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比如,有人杀了人,以为自己做得很隐秘,不承认。到公安局一做测谎,就什么都说了。差点闹出人命,这事还小吗?
  二娘说,俺错了。当初,柳枝有钱不借给俺,俺心里别扭,就想着报复柳枝,让她家也不得消停。就把柳枝藏在麦囤子里的钱每次抽出一百元,放到柳枝婆婆藏钱的匣子里。
  二娘求小邓警官,她不想进公安局,也不要给她说出来。要是村里人知道是她做的,在村里她一辈子也抬不起头。
  小邓警官问,柳枝放钱的地方有手指印痕,没有动过,又是怎么回事?
  二娘说,她也在麦囤子里藏过钱,在上方做个暗记,一般别人不会发现。她想,柳枝也会把钱藏到麦囤子里,就趁柳枝家中无人,把柳枝的钱抽出一百元,放到婆婆钱匣子里,又恢复麦子上面的暗记。
  小邓警官对柳枝说,你的钱不是你婆婆拿的。
  小邓警官又对婆婆说,柳枝放钱的地方你也不知道。
  柳枝和婆婆问,那到底怎么回事?
  小邓警官说,是你家的一只老鼠精,把柳枝的钱放到了婆婆的钱匣子里。
  柳枝和婆婆哈哈大笑,原来有这事?
  影子人
  村里人都说吴老六命好。
  吴老六兄弟六人,排行第六,人唤吴老六,连原名字也让人忘记了。
  吴老六娶妻,连生两个丫头,一个叫大妮,一个叫二妮。吴老六还想要一个儿子,就把二丫头的出生给瞒下了。那年月,有个小品《超生游击队》,很流行。乡下人无论如何也要生个儿子,总觉得养老才有指望,才甘心。吴老六的妻子又怀孕了,终于生了儿子,取名金磊。吴老六儿女双全,在村里也人五人六的。
  乡下人重男轻女,对男娃上学十分呵护,对女娃上不上学并不上心。儿子金磊争气,用心读书,上了高中,又考上了一所大学。两个姐姐不上学了,就到外地打工,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一年能挣下几万元。
  吴老六的两个女儿出落得十分漂亮。大妮寻了对象,邻村的。下聘礼那天,吴老六去村主任家请村主任作陪,正巧派出所民警小邓警官在村里走访,就一起邀请小邓警官。小邓警官不去。但村子离派出所十几公里,小邓警官要吃泡面,村主任无论如何不愿意。请示所长,可以到吴老六家吃饭,但不能喝酒,吃过饭要付20元饭钱。
  到了年底,所长想提拔,独出心裁,让民警到各村摸治安信息,走访一户,要知道户主名字,家里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
  小邓警官认为所长的这一套都是作秀。作秀就作秀,毕竟民警下乡也的确能了解一些治安信息。在村民家里吃饭,也能增进与村民的感情。
  正巧,又碰上吴老六亲家来会亲。所谓会亲,就是两亲家商量结婚的事。但农村人办什么事都图个热闹,亲家来了八个人,吴老六光陪客就请十六人,连上自家人,共摆了四桌。
  小邓警官被让到主桌上,显示出吴老六对小邓警官的尊重。
  吴老六与亲家交谈,商量着大女儿出嫁的事。
  墙上有块玻璃镜框,镜框里夹着许多照片。有一张全家福,前排是吴老六夫妇,后排是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小邓警官想,派出所户口信息显示吴老六家四口人,怎么现在是五口人?
  一下子问到吴老六的痛处。吴老六说,四口也对,五口也对。
  为什么呢?小邓警官纳闷。
  客人及陪客都没有喝醉。送走客人,吴老六请客人和小邓警官留步。吴老六让两个女儿出来见小邓警官。吴老六的两个女儿的确漂亮。聊在外地打工的见闻,大妮说,我是妹妹的影子,二妮说,我是姐姐的影子。弄得小邓警官一头雾水。
  小邓警官终于弄明白了,吴老六一家有五口人,户口本上只有四口人。次女二妮拿着户口本到派出所办理了居民身份证,用的是姐姐的名字。大妮再去派出所办理居民身份证,派出所民警说已经办过,就不给办理了。就这样,两个人外出打工,二妮拿着姐姐名字的身份证,大妮只能拿着户口本。两个女儿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吴老六正为两个女儿一个户口发愁呢。
  小邓警官把吴老六两个女儿一个户口的事向所长作了汇报,所长又向县局汇报。经局领导批准,户政部门为吴大妮办理了户口信息更正,为吴二妮办理了户口补录。
  几个月后,吴老六的两个女儿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居民身份证。
  吴大妮说,我有自己的影子了。
  吴二妮说,我也有自己的影子了。
  养老金
  春天,油菜花开了。
  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点缀在路边及麦垄上,一片片绿色中镶嵌着一道道金黄。
  胖婶走在麦田里,她要给丈夫上坟,诉说心中的不快。
  丈夫赵玉田,生前在村里当民办教师,村里人都唤他赵老师。二十年间,赵老师送走近千名学生。赵老师教初中语文,尤其是讲古典文,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让赵老师得意的是自己的学生有三分之一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有的当上了团委书记,有的当上了乡长,有的当上了厂长、经理,还有一个在省城当了大官,相当于县长级别。逢年过节,有学生来看望,让赵老师很是自豪。赵老师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转为国家教师。没有想到,那年,癌症夺去了赵老师宝贵的生命。自然,赵老师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乡中心校的马校长把一个银行存折交给胖婶,说是赵老师的民办教师养老金,就像工资本一样,每个月都有钱。胖婶拿着存折,当即来到赵老师坟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赵老师。
  赵老师走后,胖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孩子们各忙各的事,平时很少到跟前。胖婶也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等病,赵老师的养老金虽不多,也够她买药的,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
  可是,过了大半年,家里来了干部,说是赵老师的养老金本给发错了,应该给另一个活着的赵玉田。胖婶说,俺老赵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一辈子,人死了国家还想着俺,那是党和政府对俺老赵工作的肯定,养老金是俺应该享受的,谁要也不给。胖婶把来人撵出了家门。
  原来,乡里有两个赵玉田,都是民办教师。那一个赵玉田,又叫小赵玉田老师。申报民办教师养老金的,就是小赵玉田老师。当然,小赵玉田老师没有大赵玉田老师名气大,发养老金存折时,乡中心校的马校长把赵玉田的给了胖婶。小赵玉田老师到县里上访,县里让乡里解决。
  胖婶想,还是那个女副乡长说话中听,人长得很好看,像自家闺女似的。来后代表乡政府道歉,对赵老师关心不够,家长里短地拉家常,说话实在,句句说到人心窝里,就是不提养老金本的事。尤其是女副乡长还带来了一种本地见都没有见过的洋水果。胖婶明白,女副乡长是为了赵老师养老金本的事来的。
  来到赵老师坟前,胖婶把洋水果等供品摆出,点上一支香烟,燃上纸钱。胖婶说,老赵啊,你走了,国家给了咱养老金,那是你奉献教育事业的结果呀。可是,人家公家人说了,养老金存折发错了。怎么会错了呢?这明明写着你老赵的名字呀!你曾告诉我,人要善良,不要斤斤计较。就像你,拿自己的工资给娃们交学费,俺没有半句怨言。你说,是咱的,咱要;不是咱的,一分钱也不能要。你说,做人要坦坦荡荡,不能让人背后戳咱脊梁骨。看来,俺还是把这养老金本还给人家吧。
  阳光正灿烂。田野里静寂了,没有一丝风。只有胖婶一个人的诉说,没有回答,没有回声。
  胖婶把写着赵老师名字的养老金存折还给了女副乡长。胖婶说,存折上的钱她花了。等麦子收了,卖了麦子,把钱还给人家。
  女副乡长说,感谢大娘,用过的钱你就不用还了。
  胖婶把养老金存折交了,村里人都说胖婶明白事理。
  年底,女副乡长慰问上访户,破例到胖婶家看望,送去了一袋面粉,一壶油,十斤猪肉。
  宝坛
  省电视台“鉴宝”栏目要来本地,让整个小县沸腾了。
  我们这里不是皇城相府,也不是达官贵地,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能有什么宝呢?
  媒体的报道很煽情。远古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近古,才形成陆地。很多人对这里曾是一片大海表示怀疑。但怀疑归怀疑,人们还是翘首以盼“鉴宝”栏目的早日到来。
  文静想起来自家也曾有一个宝贝,就是爸爸曾给他说过的咸鸭蛋坛子。坛子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据说有几百年了。坛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腌咸鸭蛋时,不放盐,不放水。只要把鸭蛋往坛子里一放,什么时候想吃取就是了。坛子里永远有吃不完的咸鸭蛋。在三年困难时期,食物短缺,别说吃肉,连粮食都不够吃。爸爸每次伸手都能从坛子里取出咸鸭蛋来,尽管多年没有往里边放鸭蛋了。
  文静兄妹俩,哥哥娶了嫂子后,她也嫁到邻村。爹娘去世后,哥嫂就是最亲的娘家人。文静找到哥嫂,说起“鉴宝”栏目要来的事,想到家里的那个咸鸭蛋坛子,让专家鉴定一下,看是不是宝贝。人家的一个碗、一个碟就值几万、几十万,说不定咱家的坛子也值个百儿八十万的。文静说,她就想上回电视,专家鉴定后,就还给哥嫂。
  嫂子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专家鉴定坛子值个百儿八十万的,你还会送回来?鬼才信呢。到那时不还怎么办,还能上法院打官司?嫂子说,坛子让你哥埋地下了。哥说,你?嫂子说,挖吧。那就挖。兄妹俩把院子翻了个遍,也没有见到坛子。
  文静说,哥,妹子求你了,我就想上一回电视,鉴宝后立即还你。我给你打借条,行不?哥说,让你嫂子给藏起来了,他也不知道在哪里。文静气呼呼地回了。
  鉴宝节目如期举行,在市中心的人民会堂。门前的广场上又出现××电视台主持人那张熟悉的脸。文超夫妻出现在主持人面前。主持人问,你今天带来的是什么宝贝呀?文超说,一个多年的咸鸭蛋坛子。坛子又黑又旧。主持人笑了,祝你好运。文静也出现了,质问哥嫂,你们不是说坛子埋起来了吗?嫂子说,那后来我们又找到了呀。两口子喜滋滋地走进鉴宝现场。
  文超向专家讲了咸鸭蛋坛子的故事。专家笑了,你编的故事很美,从理论上讲,那是不可能的。但这个坛子的确是有年代的。从花纹上看,是明朝的,距今有200多年了。但它就是一个家庭用的坛子。品相完好,能保存到现在也不容易。最后专家给出的参考价二万元人民币。
  文静跟哥说,把宝贝放她家里一段时间,说不定对小孩的学习有帮助,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鉴宝结束,哥嫂痛快地答应了。不就是个坛子吗?拿走吧。有人找到文静,要买那个坛子,出价5万元。文静说,还是俺哥嫂说了算。嫂子说,10万元。最后以8万元成交。哥嫂挺大方,8万元兄妹平分,每人4万元。文静不要,嫂子说,这是祖上留给咱的福,收下吧。4万元不多,将来孩子考上大学还济一点事。
  失传多年的瓮坛重现江湖!其实,即便考古专业的人,也很少有几个人知道它的故事。只是在《皇家籍录》有记载,某年某月皇室丢失瓮坛一只。瓮坛,是景德镇的一位烧陶匠穷一辈子的工夫,得此一宝物,献给皇帝。就是流传到文超文静家的咸鸭蛋坛子。不久,该文物流传到香港,拍卖出1000万元的天价,被一富豪收藏。
  只是已不能从坛子里取出取不完的咸鸭蛋了。只能济困,不能济世。
  可是,文超祖上是干什么的?那个瓮坛为什么会流传到他家呢?人们想到,这里出了一个皇帝,一个直隶总督,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一百元假钞
其他文献
高考,是人生一战,是人生一站。  ——题记  父亲昨日问我:“高考压力大不大?”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说高考没压力,我觉得没人会相信;然而,我也没觉得,高考能把我逼疯。  我心血来潮翻出来这一年拿到的奖状。高中阶段的所有比赛终于全部落下帷幕,当我看着自己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不禁在想,参加这些比赛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是因为兴趣,更多则是为了高考。  投进人力物力,在父母的陪同下,我用心参
我对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十年前,我的母亲亡故,我将大部分责任归咎于父亲,由此产生了一种恨。那时候,父亲沉迷于一种什么功法,固执地认为,人有病了不能吃药,唯有用功法治病。他不单自己不吃药,也不让母亲吃药。可怜的母亲,一辈子于大事上总是习惯依赖父亲,没有自己的主见,对待自己的生命也是一样。  母亲那次是得了中风,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片刻也不能耽误,这是基本常识。父亲居然想阻拦,说他有办法治疗,但他那一
一  即便水雾浓郁飘腾,厚重得比雾霭的能见度还低,仍遮不住她瘦小的如长歪了的冬树的身影。她能怎么样呢,只能这么一瘸一拐着。瘸得很不雅,右腿失去有力的支撑,走路时右边的半个身子倾斜着,正一步,歪一步,像是在跳舞。她不会跳舞,可她做梦都想像正常人那样跳一支舞,行如风,坐如钟,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这梦做大半辈子了,落下的终究是梦。还在小的时候,多大不记得了,她得了小儿麻痹,右腿残了,走起路来,就一直这么拐
1  沙苇出生在秋天,古黄河两岸芦苇荡漾,芦花纷飞。那是一个名叫睢宁的小地方,六百多年前,黄河在这片土地上奔腾过。黄河任性霸道,淮河安静温顺,黄河欺负淮河老实,多次鸠占鹊巢,抢夺淮河人海之道。黄河肆无忌惮,想改道就改道,想泛滥就泛滥,泛滥之后留下白花花的盐碱地。贫瘠荒凉的苏北盐碱地,除了种植蓖麻和红薯,什么庄稼也长不好,但是老天让它长出了大片大片的芦苇。北风乍起时,苇絮铺天盖地,像漫天的雪花,童年
我对着镜子却看不到:姑让我低头,脑后的头发剪了又剪;又让我抬头,闭眼,额前的刘海儿修了又修。墙上贴的那张眼保健操的宣传画上,有一个有着整齐的刘海儿娃娃头的漂亮小女孩儿。姑瞄了又瞄,照着修了又修。姑也不想想,单凭剪头发就能把侄女剪成那样儿呀!不知是满意了,还是泄气了,姑终于停下来了。  我回家,姑留我,我执意回家,姑执意留,说:“马上做饭,吃了就让走。”四五岁的小表弟机灵,把我推到炕沿边上,正对着“
一  整整一个春节,父亲把自己折磨得仿佛衰老了五岁。我和他视频,才是早上九点多的样子。按照他平  时的作息时间,不过刚用完了早饭。  外面阳光灿灿,春风拂面。在全民对抗疫情的日子里,这个被轻描淡写的草木春天,也努力地为艰难苦度的人世营造一副讨喜的模样。城市已解禁,出行也已自如,这样的早晨,父亲本应穿戴整齐,在家附近的公园里正走一圈儿,再倒走一圈儿,这是父亲坚持了多年的必修课。  可是,父亲此时已经
小时候,我家东边是三妈家。三妈也就是三婶。我们两家隔屋连山,东西并排而居。  我三媽是个苦命的女人,生了五个孩子,前面四个是清一色的女孩儿,直到第五个才是个男孩儿,比我年长两岁。因为从小经常生病,花了家里不少钱,故起名“买子”。又因生病时打针太多,后来竞成了傻子。他经常会在我们两家的廊檐台上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小便需要人扒裤子,大便需要人擦屁股,饭勺吃着吃着就会改用手抓。  我三叔瘦高的个子,早年
何金海的散文(原载本刊2018年第12期)写得真诚、朴实、纯粹而亲切、缠绵、简约。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矫情和虚妄。有的是雨露的清润,山野的芬芳,土地的气息和少年时代的心灵倾诉。  读着这组散文中的《稻田里的水》《五根油条的故事》《跟着父亲去种田》《我的小爷爷》等篇,我真切地感触到了何金海心中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情和乡梦。这使我突然想起了艾青的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對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到如今我才发觉,《祭父书》的灵感源头再清楚不过。回想我写下它的那段时光,我是怎样字斟句酌地写出这些话的,这才明白为何它在我至今写过的所有文章里如此特殊。因为它始于一种本质的东西,一个源头。  那时我21岁。动笔写《祭父书》时,我根本不知道它会在我的人生及后来的作品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其实,就连文章划分成四个章节都是在写作过程中决定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那会儿,我从年少时就开始写诗,散文倒没写
庚子大疫,闷居家中。闲来无事,把收藏的两件文玩细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家居然隐居着十只蝙蝠。  蝙蝠可不得了,是庚子疫情的元凶与源头,盖因为武汉一家海鲜野味市场的放任自流,才让新冠肺炎的宿主,从果子狸、穿山甲直到蝙蝠发动大规模全覆盖报复,这报复的结果是武汉封城,全国封门,好大好可怕,又好可气兼好无奈的复仇。  曾看到过一个网上视频,一个南方口音类似导游的小伙子,正指导如何吃下面前的一盆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