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下的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思变,正确对待课程改革,要认识到课改是手段不是目的,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前行。
关键词:课改;反思;前行
G633.2
一、在不断学习中不断的思变
近些年来,全国出现了很多新课改的标杆学校,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衡水中学等。他们之所以能在全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出彩或者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因为他们尊奉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中国哲学思想。时代在变迁,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互联互通新时代特点已经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那么作为一所学校要在名校林立的大环境下,办出让教育评价部门、学生、家庭、社会各方普遍认可,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必须思变,必须改革,改革才会有中兴局面,才会有美好愿景的实现。
二、新课改的认识
1.新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
新课改要把握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要处理好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就要把握系统优化方法,采用综合思维方法。新课改要学校买单、老师买单、学生买单,任何一方懈怠皆不成事。就学校来说,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如跨学科的宏观意见指导,跨年级的有效方略实施,学校部门之间的协作策略,教育教学成果综合评价体系等等。作为老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毕业年级还要研究考试大纲以及其说明),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认真深入吃透教材,分析知识差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学科的特殊性,推敲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就学生而言,必须得有一定的学习精神,要有在知识海洋遨游的愿望,要有在知识天空展翅高飞的抱负;得有一定的学习品质,把自主学习和大一统学习结合,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把被引导学习和自我探究结合;把浅学和深究结合;学科之间要平衡梯度、平衡维度、平衡精力等。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不能做到以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组成系统时,新课改的环节就不齐全,环节不齐全就不能有所突破,突破不了就会在原地兜圈子、徘徊不前,难以形成一种比较优势,难以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当然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走出新路子也就无从谈起。
2.实施导学案模式要把握好学生和教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体现德育的课程,在课程体系编排、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理念设置、课程呈现形式设计等方面主要以学生成长主线。从课程体系来看有三大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从课程内容来看包括: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国家、我与社会。从课程理念来看服务于学生成长,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一定道德修养,有一定法律意识,有一定公民意识。从课程呈现形式来看,教材图文并茂,多以归纳推理形式呈现,辅之以必要的演绎推理形式,相对成功地避免了偏、难、怪、涩。所以在有机把握教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导学案模式教学。
其一,导学稿编写要做到就知识特点分类编写、就学生程度分层次编写、就难易有梯度地编写,这样真正做到了诱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的求知欲有了、学习兴趣有了、学习预期效果也达到了。其二,由于学生上课前有效地使用了导学稿,学生知识生成有時甚至超出了教学目标的预期,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迭起不断,综合探究中的思维碰撞完美地达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感等三维目标要求。其三,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不少,由于每次的导学稿中都涉及到一到两个课本知识衍生的,一些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兴趣性的问题,学生普遍地能自发地形成课外学习小组,而且他们还自觉地整合了一些兴趣小组,有分工有合作,秩序井然。其四,找到了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那就是德育课不要太功利化,育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学生就有了参与感,有参与感就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就会有使命感,有使命感人格就会升华。其五,学生不都是只有半杯水,还是有满杯水的。对于有些知识,学生利用导学稿自学完后完全可以异彩纷呈地、鲜活地以身说法,甚至完美地讲一节课。这前提必须是由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学实施,由某些驾驭场景能力较强的同学扮演这一角色。对学生的管理要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拿捏到位;对学生的能力估量要恰如其分,切勿只听只言片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六,德育课内容严肃,其实也是可以做到形散神聚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招式迥异现主题。旋律对了还得有得法的演奏方式,演奏方式找对了还得有观者,观者各有特点诉求不同、口味不同,在众口难调的态势下,这就得考验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只要教学设计能真正做到从学生从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了为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学相长就不会仅仅是理论,更会有实践之树常青。
3.对新课改要不断思考总结
改革总是伴随着鲜花和泪水,伴随着掌声与板砖,伴随着硕果与质疑。新课改无疑是一种改革,既然是是改革就不可能是尽善尽美,争议甚至是质疑是不可避免的。具体表现在:一、时间分配。对于老师来说导学案模式要求老师既有导学稿又有教学设计,而且要差别化的设计,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老师的精力过于碎片化;对于学生来说,导学稿对某些学习效率较低的同学形成了一定压力,本来课业负担就较重,如何分配好时间呢?二、分层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老师而言有一定挑战性。思想品德课老师往往班级多,层次拿捏需要做好配套工作,例如学生的有机配合。三、课程改革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反映一定主体的利益需求,如果把新课改当成一种模式去进行的话,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程式,没有一种最好的模式只有更适合的方式。四、传统遇上了现代,容易出现虚假繁荣,新课改还是需要辩证否定,在继承基础上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否则课改就是纯粹反传统的招式。
新课改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它是基于国家发展,基于民族振兴,服务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人才强校战略这些强大的引擎,所以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项运动或者政绩工程来搞,也不能矫枉过正。新课改要做到以人为本,改革为生所用,改革为生所系,改革为生所谋,新课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新课改永远在路上,不能懈怠的是老师,不能忽视的是主管部门;是难题不能绕过,是矛盾不能回避;透过乌蒙寻找方向,化解谜团走出泥淖;新课改中传统中的东西,若是精华依然要坚守,坚守是为了更好地突破。
关键词:课改;反思;前行
G633.2
一、在不断学习中不断的思变
近些年来,全国出现了很多新课改的标杆学校,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衡水中学等。他们之所以能在全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出彩或者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因为他们尊奉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中国哲学思想。时代在变迁,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互联互通新时代特点已经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那么作为一所学校要在名校林立的大环境下,办出让教育评价部门、学生、家庭、社会各方普遍认可,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必须思变,必须改革,改革才会有中兴局面,才会有美好愿景的实现。
二、新课改的认识
1.新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
新课改要把握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要处理好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就要把握系统优化方法,采用综合思维方法。新课改要学校买单、老师买单、学生买单,任何一方懈怠皆不成事。就学校来说,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如跨学科的宏观意见指导,跨年级的有效方略实施,学校部门之间的协作策略,教育教学成果综合评价体系等等。作为老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毕业年级还要研究考试大纲以及其说明),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认真深入吃透教材,分析知识差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学科的特殊性,推敲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就学生而言,必须得有一定的学习精神,要有在知识海洋遨游的愿望,要有在知识天空展翅高飞的抱负;得有一定的学习品质,把自主学习和大一统学习结合,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把被引导学习和自我探究结合;把浅学和深究结合;学科之间要平衡梯度、平衡维度、平衡精力等。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不能做到以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组成系统时,新课改的环节就不齐全,环节不齐全就不能有所突破,突破不了就会在原地兜圈子、徘徊不前,难以形成一种比较优势,难以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当然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走出新路子也就无从谈起。
2.实施导学案模式要把握好学生和教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体现德育的课程,在课程体系编排、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理念设置、课程呈现形式设计等方面主要以学生成长主线。从课程体系来看有三大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从课程内容来看包括: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国家、我与社会。从课程理念来看服务于学生成长,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一定道德修养,有一定法律意识,有一定公民意识。从课程呈现形式来看,教材图文并茂,多以归纳推理形式呈现,辅之以必要的演绎推理形式,相对成功地避免了偏、难、怪、涩。所以在有机把握教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导学案模式教学。
其一,导学稿编写要做到就知识特点分类编写、就学生程度分层次编写、就难易有梯度地编写,这样真正做到了诱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的求知欲有了、学习兴趣有了、学习预期效果也达到了。其二,由于学生上课前有效地使用了导学稿,学生知识生成有時甚至超出了教学目标的预期,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迭起不断,综合探究中的思维碰撞完美地达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感等三维目标要求。其三,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不少,由于每次的导学稿中都涉及到一到两个课本知识衍生的,一些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兴趣性的问题,学生普遍地能自发地形成课外学习小组,而且他们还自觉地整合了一些兴趣小组,有分工有合作,秩序井然。其四,找到了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那就是德育课不要太功利化,育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学生就有了参与感,有参与感就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就会有使命感,有使命感人格就会升华。其五,学生不都是只有半杯水,还是有满杯水的。对于有些知识,学生利用导学稿自学完后完全可以异彩纷呈地、鲜活地以身说法,甚至完美地讲一节课。这前提必须是由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学实施,由某些驾驭场景能力较强的同学扮演这一角色。对学生的管理要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拿捏到位;对学生的能力估量要恰如其分,切勿只听只言片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六,德育课内容严肃,其实也是可以做到形散神聚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招式迥异现主题。旋律对了还得有得法的演奏方式,演奏方式找对了还得有观者,观者各有特点诉求不同、口味不同,在众口难调的态势下,这就得考验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只要教学设计能真正做到从学生从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了为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学相长就不会仅仅是理论,更会有实践之树常青。
3.对新课改要不断思考总结
改革总是伴随着鲜花和泪水,伴随着掌声与板砖,伴随着硕果与质疑。新课改无疑是一种改革,既然是是改革就不可能是尽善尽美,争议甚至是质疑是不可避免的。具体表现在:一、时间分配。对于老师来说导学案模式要求老师既有导学稿又有教学设计,而且要差别化的设计,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老师的精力过于碎片化;对于学生来说,导学稿对某些学习效率较低的同学形成了一定压力,本来课业负担就较重,如何分配好时间呢?二、分层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老师而言有一定挑战性。思想品德课老师往往班级多,层次拿捏需要做好配套工作,例如学生的有机配合。三、课程改革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反映一定主体的利益需求,如果把新课改当成一种模式去进行的话,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程式,没有一种最好的模式只有更适合的方式。四、传统遇上了现代,容易出现虚假繁荣,新课改还是需要辩证否定,在继承基础上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否则课改就是纯粹反传统的招式。
新课改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它是基于国家发展,基于民族振兴,服务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人才强校战略这些强大的引擎,所以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项运动或者政绩工程来搞,也不能矫枉过正。新课改要做到以人为本,改革为生所用,改革为生所系,改革为生所谋,新课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新课改永远在路上,不能懈怠的是老师,不能忽视的是主管部门;是难题不能绕过,是矛盾不能回避;透过乌蒙寻找方向,化解谜团走出泥淖;新课改中传统中的东西,若是精华依然要坚守,坚守是为了更好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