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看编说:网络教研团队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活动)中三个教师赛项中的品牌项目。它通过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等三个阶段(历时三天),提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可视化表达的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感悟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工作方式的优越性,养成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服务的能力。
本赛项自2008年一经推出,便引发了教育界的巨大反响。2009年苏州总决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42支团队,近500人参加角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研团队。自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推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尤其是由最初的三人不同设计到最终设计的修改过程,突出参赛选手思维的碰撞与理念的提升。
在第七届NOC活动决赛中,由赵敏丽、孙晓军、吕茂盛组成的张店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团队经过三天艰苦的竞赛,一举夺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比赛一开始,我们czyw117团队拿到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二年级的《明天不封阳台》。经过一上午的独立思考,我们三人最终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由于我们三位选手来自同一所学校,因此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没有多大差异,都把“学习用批注法品味文章准确、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认识与思考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作为教学重难点来处理。但由于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我们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上出现了较大差异。这种情况是预料之中的,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我们首先静下心来,对教学设计的共识部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与优化。例如,我们都把语言的品味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们力求在共性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式,那就是让学生个性解读。最终,我们通过研讨借鉴了112团队的设计思想(比赛过程中我们负责评价112团队的教学设计),采用教师典例导航的方法。
面对个性化设计部分,我们决定先由设计者阐述设计意图,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或组合、或择优,最终提炼出我团队的最优教学设计。
下面截取几个修改的片段,与大家共享。
● 三个修改片段
修改一:教学环节三“语言赏析——展示自我”(多样化的朗读,10分钟)
改前:
主攻话题:围绕对鸽子的精彩细节描写段落和文章第9、10、12、13段作者对人与自然的议论,开展活动。
学生活动:精心设计朗读,采用学生自荐、学生推荐、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到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句段进行朗读展示,并用批注法做个性化赏析,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教师活动:教师可根据情况及时从白板中调出学生喜欢的句段,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及时圈点勾画学生品析的字词句,也可从资源库中调出教师品析的范例,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体验,形成智慧碰撞或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朗读、品析、感悟中提升,形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白板技术与学生互动的多元格局。
改后:增加“教师典例导航”。
1.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鸽子眼睛流露出“惊恐”的神色,源于对人类的害怕,鸽子的心灵世界里,存有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可怖印象,它自身就是一只“惊弓之鸟”,它想到的可能就是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们,对于自投罗网的它更不会放过,因而它无比惊恐。“蜷缩”一方面是由于孵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惊恐”。
2.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
排比句式,强烈表达出作者期盼——人类要爱护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做自然的征服者。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只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共成长,体现新课标的对话式教学观念。
修改反思:第二天我们认真学习了116兄弟团队给我们的中肯建议,在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时,我们再次共同反思,精益求精,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评价112团队的设计时,借鉴了他们在语言赏析方面,采用教师典例导航的方法。这种落实到具体的字和词的方法,给学生以学习的扶手,围绕语言点进行赏析,提升学生鉴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语言品析的有效性。
修改二:增加“精彩辩论”环节
改前:无第五教学环节“精彩辩论”,直接由“疑点共研”过渡到“资料链接”和“拓展写作”。
改后:增加“精彩辩论——实话实说”环节(5分钟)。
辩题:父亲最终会不会封阳台
正方:父亲最终会封阳台
反方:父亲最终不会封阳台
导入:文中的父亲最终会不会封阳台呢?大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
学生正反方分坐,学生自己主持辩论。
说明:正反方摆明观点,陈述理由(先正方后反方,1分钟);自由辩论(先由反方提问,正方回答,再由正方提问反方回答,3分钟);双方总结陈词(先反方后正方,1分钟)
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有理有据。
资料链接(3分钟):新闻视频《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当一列在青藏铁路上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的同时,一批迁徙的藏羚羊也正从桥下经过。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障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让藏羚羊能够自由迁徙。
教师播放人与白鹭和谐相处的画面,配以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身心等方面受到美的熏陶。在“一样的生命共享地球之美”的定格中,师生共同回归课本,齐声朗读课文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运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文字、画面与作者心灵强烈共鸣,为下文写作做铺垫。
修改反思:如何深化文本理解,我们出现了三种设计:1号组员主张通过“疑点共研”和“资料链接”来突破文本;2号组员主张通过辩论深化文本理解;3号组员主张围绕“‘我’为什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你如何看待此事”这一核心问题来精读文章,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面对这三种方案,我们经过协商,本着构建以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有效性为评价标准的“生本课堂”思想,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点等特征,考虑到单纯依靠品读理解文本,学习形式未免过于单一,于是在1号组员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2号组员的设计,即“疑点共研”—“精彩辩论”—“资料链接”三个环节,很好地架设了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同时激发了学生更多的理性思考,深化了文本的解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天的互评环节中,116团队提出如下建议:“教学设计中有课堂辩论,但是在课前导学部分却没有设计让学生准备辩论内容和资料。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堂辩论缺乏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况且要在短短的5分钟内完成此项环节是很难保证课堂高质量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建议:在课前导学中设置‘辩论准备’。”我们吸纳了116团队提出的这一建议,充分保证课堂辩论的有效性。同时资料链接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聆听资料内容和欣赏画面的优美情境中进一步沉淀思想,深入对文本的理解。
修改三:推荐作业
改前:
“万物皆有灵性”,当鸽子知道父亲决定先不封阳台的时候,心里会怎样想?展开联想,写一篇小作文,上传班级的NOC网上论坛,与同学分享。
改后:
1.推荐阅读:上网查询并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红尘之上》。
2.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可从城市绿化、生物的生存状态等角度撰写调查报告,也可将你的收获写成散文,上传到班级NOC网络平台与大家分享。
备注:学生所有上传作品将由班级的文化管理小组不断收集,推荐到班刊发表,同时为下一轮的语文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就语文学习而言,课堂仅是其中的一个有机构成,生活实践才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课堂语文学习的延伸和补充,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倡导的实践观理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修改反思:改前的训练点设计得非常单一,而且还是没有跳出教材的解读,真正的语文应该架设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每一篇文章教完,是不是这节课就结束了呢?我想不是这样的。每一篇文章都代表着一个主题,一种文体,编者在编选时一定在进行着缜密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等。因此,我们在教完课文的文本内容时,学生对于这类主题或这类文体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教师要在课堂的最后为本节课提供“增值服务”。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上延展开来,到课堂以外、生活中进行下去。我们从大语文观出发,决定推荐作业为延展性话题“走进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注意话题设计继承性,让一个话题由课内延展到课外,形成纵深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效,让学生针对此话题展开网上讨论,通过网络交流思想;教师通过网上论坛及时记录下学生的观点,并请文化管理员及时搜集精彩发言,为下一轮的话题研讨和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多文体的写作能力——撰写调查报告。
● 参赛心得
两天半的赛程,让我们感觉到“整合”在网络教研中非常重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团队思想的整合。
网络教研这种跨越时空的教研方式让教师工作走上了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其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学习者、贡献者,更是受益者。
同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个人创作与集体智慧的整合。比赛中团队合力是团队制胜的法宝。俗语说:“世上没有打不败的个人,却有战不胜的团队”。教学设计有分歧是每一个设计者个性的展示,网络教研的最大功用就是大家怎样面对这种不同的个性进行协商取舍,确定好取舍的原则,以构建高效课堂、一切以学生的能力点和兴趣点为出发点,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是团队合力的体现。
团队合力的另一个表现是要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必要时要进行分工协作,网络教研的第三天是陈述和答辩,单从时间安排来看,并没有给团队留下答辩的准备时间,但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参赛选手都会发现,你走进赛场后的每一步教学设计及修改,其实都可以作为陈述的内容,要未雨绸缪及时记录下来,这样第三天的答辩才会表现得从容和自信。
其次是彰显学科本色,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网络教研注重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含金量,但更注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的效果,决不可为技术而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学科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科特色,尤其在课前和课后的使用中,强大的媒体就更可以发挥它的功能。例如,课前的超前和课后延展的学习中使用的网络论坛,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的动场,搭建学习的平台,有效地架设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同时通过网络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构建学习的互动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展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的优秀成果可以通过Blog平台再次收录起来,为下一次语文学习提供素材,这样课堂的学习材料也来自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也恰好实现了信息技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本赛项自2008年一经推出,便引发了教育界的巨大反响。2009年苏州总决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42支团队,近500人参加角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研团队。自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推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尤其是由最初的三人不同设计到最终设计的修改过程,突出参赛选手思维的碰撞与理念的提升。
在第七届NOC活动决赛中,由赵敏丽、孙晓军、吕茂盛组成的张店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团队经过三天艰苦的竞赛,一举夺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比赛一开始,我们czyw117团队拿到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二年级的《明天不封阳台》。经过一上午的独立思考,我们三人最终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由于我们三位选手来自同一所学校,因此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没有多大差异,都把“学习用批注法品味文章准确、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认识与思考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作为教学重难点来处理。但由于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我们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上出现了较大差异。这种情况是预料之中的,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我们首先静下心来,对教学设计的共识部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与优化。例如,我们都把语言的品味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们力求在共性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式,那就是让学生个性解读。最终,我们通过研讨借鉴了112团队的设计思想(比赛过程中我们负责评价112团队的教学设计),采用教师典例导航的方法。
面对个性化设计部分,我们决定先由设计者阐述设计意图,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或组合、或择优,最终提炼出我团队的最优教学设计。
下面截取几个修改的片段,与大家共享。
● 三个修改片段
修改一:教学环节三“语言赏析——展示自我”(多样化的朗读,10分钟)
改前:
主攻话题:围绕对鸽子的精彩细节描写段落和文章第9、10、12、13段作者对人与自然的议论,开展活动。
学生活动:精心设计朗读,采用学生自荐、学生推荐、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到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句段进行朗读展示,并用批注法做个性化赏析,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教师活动:教师可根据情况及时从白板中调出学生喜欢的句段,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及时圈点勾画学生品析的字词句,也可从资源库中调出教师品析的范例,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体验,形成智慧碰撞或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朗读、品析、感悟中提升,形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白板技术与学生互动的多元格局。
改后:增加“教师典例导航”。
1.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鸽子眼睛流露出“惊恐”的神色,源于对人类的害怕,鸽子的心灵世界里,存有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可怖印象,它自身就是一只“惊弓之鸟”,它想到的可能就是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们,对于自投罗网的它更不会放过,因而它无比惊恐。“蜷缩”一方面是由于孵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惊恐”。
2.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
排比句式,强烈表达出作者期盼——人类要爱护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做自然的征服者。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只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共成长,体现新课标的对话式教学观念。
修改反思:第二天我们认真学习了116兄弟团队给我们的中肯建议,在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时,我们再次共同反思,精益求精,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评价112团队的设计时,借鉴了他们在语言赏析方面,采用教师典例导航的方法。这种落实到具体的字和词的方法,给学生以学习的扶手,围绕语言点进行赏析,提升学生鉴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语言品析的有效性。
修改二:增加“精彩辩论”环节
改前:无第五教学环节“精彩辩论”,直接由“疑点共研”过渡到“资料链接”和“拓展写作”。
改后:增加“精彩辩论——实话实说”环节(5分钟)。
辩题:父亲最终会不会封阳台
正方:父亲最终会封阳台
反方:父亲最终不会封阳台
导入:文中的父亲最终会不会封阳台呢?大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
学生正反方分坐,学生自己主持辩论。
说明:正反方摆明观点,陈述理由(先正方后反方,1分钟);自由辩论(先由反方提问,正方回答,再由正方提问反方回答,3分钟);双方总结陈词(先反方后正方,1分钟)
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有理有据。
资料链接(3分钟):新闻视频《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当一列在青藏铁路上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的同时,一批迁徙的藏羚羊也正从桥下经过。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障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让藏羚羊能够自由迁徙。
教师播放人与白鹭和谐相处的画面,配以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身心等方面受到美的熏陶。在“一样的生命共享地球之美”的定格中,师生共同回归课本,齐声朗读课文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运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文字、画面与作者心灵强烈共鸣,为下文写作做铺垫。
修改反思:如何深化文本理解,我们出现了三种设计:1号组员主张通过“疑点共研”和“资料链接”来突破文本;2号组员主张通过辩论深化文本理解;3号组员主张围绕“‘我’为什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你如何看待此事”这一核心问题来精读文章,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面对这三种方案,我们经过协商,本着构建以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有效性为评价标准的“生本课堂”思想,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点等特征,考虑到单纯依靠品读理解文本,学习形式未免过于单一,于是在1号组员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2号组员的设计,即“疑点共研”—“精彩辩论”—“资料链接”三个环节,很好地架设了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同时激发了学生更多的理性思考,深化了文本的解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天的互评环节中,116团队提出如下建议:“教学设计中有课堂辩论,但是在课前导学部分却没有设计让学生准备辩论内容和资料。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堂辩论缺乏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况且要在短短的5分钟内完成此项环节是很难保证课堂高质量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建议:在课前导学中设置‘辩论准备’。”我们吸纳了116团队提出的这一建议,充分保证课堂辩论的有效性。同时资料链接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聆听资料内容和欣赏画面的优美情境中进一步沉淀思想,深入对文本的理解。
修改三:推荐作业
改前:
“万物皆有灵性”,当鸽子知道父亲决定先不封阳台的时候,心里会怎样想?展开联想,写一篇小作文,上传班级的NOC网上论坛,与同学分享。
改后:
1.推荐阅读:上网查询并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红尘之上》。
2.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可从城市绿化、生物的生存状态等角度撰写调查报告,也可将你的收获写成散文,上传到班级NOC网络平台与大家分享。
备注:学生所有上传作品将由班级的文化管理小组不断收集,推荐到班刊发表,同时为下一轮的语文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就语文学习而言,课堂仅是其中的一个有机构成,生活实践才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课堂语文学习的延伸和补充,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倡导的实践观理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修改反思:改前的训练点设计得非常单一,而且还是没有跳出教材的解读,真正的语文应该架设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每一篇文章教完,是不是这节课就结束了呢?我想不是这样的。每一篇文章都代表着一个主题,一种文体,编者在编选时一定在进行着缜密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等。因此,我们在教完课文的文本内容时,学生对于这类主题或这类文体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教师要在课堂的最后为本节课提供“增值服务”。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上延展开来,到课堂以外、生活中进行下去。我们从大语文观出发,决定推荐作业为延展性话题“走进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注意话题设计继承性,让一个话题由课内延展到课外,形成纵深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效,让学生针对此话题展开网上讨论,通过网络交流思想;教师通过网上论坛及时记录下学生的观点,并请文化管理员及时搜集精彩发言,为下一轮的话题研讨和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多文体的写作能力——撰写调查报告。
● 参赛心得
两天半的赛程,让我们感觉到“整合”在网络教研中非常重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团队思想的整合。
网络教研这种跨越时空的教研方式让教师工作走上了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其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学习者、贡献者,更是受益者。
同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个人创作与集体智慧的整合。比赛中团队合力是团队制胜的法宝。俗语说:“世上没有打不败的个人,却有战不胜的团队”。教学设计有分歧是每一个设计者个性的展示,网络教研的最大功用就是大家怎样面对这种不同的个性进行协商取舍,确定好取舍的原则,以构建高效课堂、一切以学生的能力点和兴趣点为出发点,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是团队合力的体现。
团队合力的另一个表现是要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必要时要进行分工协作,网络教研的第三天是陈述和答辩,单从时间安排来看,并没有给团队留下答辩的准备时间,但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参赛选手都会发现,你走进赛场后的每一步教学设计及修改,其实都可以作为陈述的内容,要未雨绸缪及时记录下来,这样第三天的答辩才会表现得从容和自信。
其次是彰显学科本色,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网络教研注重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含金量,但更注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的效果,决不可为技术而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学科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科特色,尤其在课前和课后的使用中,强大的媒体就更可以发挥它的功能。例如,课前的超前和课后延展的学习中使用的网络论坛,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的动场,搭建学习的平台,有效地架设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同时通过网络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构建学习的互动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展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的优秀成果可以通过Blog平台再次收录起来,为下一次语文学习提供素材,这样课堂的学习材料也来自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也恰好实现了信息技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