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承千年的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象征,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带给读者丰富的内心体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最为重要,只有引导学生抓住了意象,才能抓住诗人独特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读诗、赏诗,并在读、赏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凝聚,是客观物象在经过诗人情感的升华而创造出的独特之象。教师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着手来鉴赏诗词,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也有积极意义。
  一、在情境中体会意象
  1.上课之前,找准意象
  就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目标而言,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让学生在感悟诗词意象的同时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深刻了解诗词的主题。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也就是有作者思想的有着深刻寓意的形象。那么如何体会诗词的意象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诗词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找准诗词的意象,把握诗词的深层内涵。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意象已经不单单是某个事物的客观形象了,而是深刻蕴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上课之前务必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
  2.创设情境,体会意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准意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相关意象,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便是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意境中,于潜移默化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因而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诗词意象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体会诗词的意象。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具体实施。如进行《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动画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江南春天的夜景,并体会意境中人物离别相思的愁苦之情。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诗人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
  二、在角色中寻找共鸣
  1.字面理解
  诗词的语言极为凝练,许多字词都值得我们认真推敲。因而在诗词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对诗词字面意思的分析来进行。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真情。
  如进行李白《送友人》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句,通过“孤蓬”这一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朋友今后漂泊天涯生活的深切关怀,离开家乡,犹如无根之木,生活定是漂泊无依。这一句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分析“孤”字。一个“孤”字,充分写出了朋友今后漂泊无着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怜惜之情。这样,通过字面意思的分析理解,学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角色扮演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出感情,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同理,在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掌握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切实置身于相应的意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诗词的意境,从而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仍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诗词欣赏的过程中,试着进行角色扮演,真切感受作者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在山清水秀的城外,朋友即将远行,二人策马前行,作者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可是即使送君千里,也终究要别离,连马儿也懂得主人的离情别绪,嘶鸣不已。目送着朋友渐行渐远,惜别之情仍弥漫心间。如此,学生置身其中,更能感同身受,从而对诗词的离别之情感受自是深切。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地提高诗词教学效率。
  三、在拓展中丰富认识
  1.课内拓展
  要想较好地学好诗词,还需要对诗词中的意象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有了充足的意象知识,学生才能在诗词鉴赏中应对自如。
  如诗词中的“柳”通常代表送别及留恋。尤其“柳”和“留”谐音,作者更多的是通过“柳”这一意象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如《折杨柳》和《雨霖铃》中,学生就能根据“柳”这一意象充分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内扩展,让学生回忆与之相似的意象还有哪些。这样,学生便能找出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与“思”同音,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再如《西洲曲》中的“莲”与“怜”同音,而“莲”的意象,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怜爱”之情。通过这种课内拓展的方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2.意象归纳
  通过课内拓展,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意象的认识,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在诗词鉴赏中理解意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意象进行归纳,理解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只要学生对意象的认识越多,在诗词意象的分析中就越得心应手。
  而各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通常有其普遍意义,对于学习诗词鉴赏的高中生而言,不能不把握。如“月”通常代表着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对故乡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菊花”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再如“梅花”有着傲霜斗雪的象征意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等,都充分展示了梅花的具体意象。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后,在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分析便能信手拈来。
  四、在朗读中体验意象
  1.读对读准
  就诗词教学而言,朗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所以才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还能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务必让学生读对、读准字音,这样,对于那些谐音或者同音的字所表现的意象,才能准确地展示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引导学生读对读准诗词,是体验诗词意象的关键。
  2.读出感情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通常会做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可见在朗读中读出感情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时,务必要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充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如朗读《春江花月夜》,学生在反复朗读时,既要读出诗中所表现的美景,又要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相思离别之情。读出感情,更利于学生对整首诗内涵的掌握以及所蕴含情感的把握,进而从整体上理解诗歌。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象,在角色中找到和诗人共鸣的点,在对意象的多层次了解中,在反复的朗读中来认识意象,体会意象,通过意象来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从意象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并在感悟中升华,这才是古诗词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2]宋全龙.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J].学园,2010(6).
  [3]陆青柳.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五个切入点[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7).
  (作者单位 府谷县同创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从培养语感的丰富性、广泛性、形象性、精确性、敏锐性五个方面阐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语感;课堂效率  时代呼唤教育的优质高效。语文教学如何让干瘪枯燥的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实现高效呢?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语感是关键。因为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感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
摘 要:我校作为区先进学校,高瞻远瞩,率先开始实施全区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学校,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在学习、管理层面都发生了质的进化。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虚拟教育  一、何谓“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
摘 要:文章论述了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情境作文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境作文在心理效应方面明显胜过了传统的惟题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情境,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境设置;写作兴趣;情感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然而,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越来越新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我惊喜地发现数学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胆子也变大了,他们都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听是人们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甚至是一种能力。它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据研究,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
摘 要:近年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文本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现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物质;意识  纵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而辩证唯物论中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首先要接触、阐明和理解把握的重要知识点。这一知识点落实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四、五两
星期六有空参加了由永博明机构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一楼报告厅的培训会,深有所获,体会如下:  一、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功的良好环境  教师要以现代生活为背景,激活与活化知识,给学生营造一种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渴望和迫切要求之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改变那种教师呆板划一地教学、学生被迫无奈地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堂”,在开发幼儿美术潜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中尤其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作为实现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载体——材料,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幼儿园成功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就在于材料的选择与开发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随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部署下,我们针对概念型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从学生课堂学习的反馈中,我们发现概念型教学也有其规律可循,如果将概念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概念的引出密切联系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概念的揭示应生动、直观、形象,并尽最大可能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师采用怎样的评价语言往往影响评价的效果。合理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课堂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评价语言则是教师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课堂评价语言;幽默;准确得体;赏识和鼓励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文训
摘 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期提高人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根据幼儿的年龄、能力等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渠道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抓住契机,丰富幼儿感知;适当训练,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游戏活动,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  关键词:语言能力;丰富感知;适当训练;游戏交流 语言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交往的工具,“藕花深处田田叶,叶上初生并蒂莲”,语言伴随着人的一生,随着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