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可以说是一个世纪难题,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遇到的共同难题。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如此,大学生、甚至教师也如此。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如何让学生不怕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针对学生作文中无内容可写,作文内容空洞,假话、套话较多的现象,必须解决学生作文内容的问题,加强阅读是一个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
1、营造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和家长若能以身作则,抽出一些时间,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大人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孩子在这种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和父母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班组中可开展“出两本,看百本”的读书活动。每月换书一次,使学生拥有的图书能合理流通,给班组图书角时常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室里,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乐园”、“知识小博士”等栏目,平日多带孩子们上阅览室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学生自然有内容可写。
2、榜样激励
教师可向学生讲述名人多读书,读好书的一些典型事例或请得益于读课外书的同学谈读书的体会,让孩子充分了解保持浓厚阅读兴趣使人受益非浅的事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树立典型,当学生口中道出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同学都有不知的、不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当学生的一篇小作文有新意时,教师应大力表扬他,可以在班级中宣读他的作文并与同学们一同修改,这样便在学生身边树立了榜样,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3、课内促课外
课内抓根固本,课外大量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配合拓展,延伸课外读物,或利用阅读课重点推荐部分篇目,即“学一篇带多篇”。
教师要以教材为拐杖,以教材为引线,由点及面,向课后延伸,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应用、巩固的学习方法。
4、以写促读
在每天20分钟的午间读报课与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小组中,鼓励学生勤写读书笔记勤制阅读卡片,并以读书笔记展评的方式进行评议。评议时,既要讲“量”又要讲“质”,并把评定结果与学生语文成绩挂钩,作为期中阅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当然,这儿的写并不局限于写读书笔记,还包括写一些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文学体裁,像儿童诗,童话故事,小随笔之类。要想写出像样的的作品,没有一定量的读物保证是不可能的。
(二)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1、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如同鱼和水。凡是与生活如鱼水相融的写作,是“绿色”的,它符合作文生态圈,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没有熟悉的生活就没有出色的习作。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充满了新奇的事物,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那么的鲜活。生活中的他们有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因此,我们就要更多地,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参与实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焦点。如:一年四季,农村中有不同的美丽 风光,有不同的劳动方式,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野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绘一绘、写一写,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只有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富有光泽,才能让素材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2、开展活动,丰富材料
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社会的基础。他们对一切集体活动、个体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因此,需要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为此,学校应成立作文兴趣小组,每学期至少带学生出去活动两次。
班级的活动更是学生所熟悉的,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每周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野炊、体育比赛……真可谓五花八门,在活动中,学生各显神通。
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作为教师,则必须时时刻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三)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进行说话、写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過听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训练的目标是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为作文训练打下初步的基础。训练的内容要依附教材,顺应儿童心理,训练的形式要活泼多样,具体切实,听话、说话、写话训练在小学低年级要落到实处。
1、教给学生观察说写的方法
在观察事物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静态和动态的客观事物本身存在与变化的“序”进行观察。比如观察“静物”时,要从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里外、正反等方面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动物”时,教给学生先观察它的样子,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活动时,按照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束的顺序进行观察。
2、创设情境说写的方法
说写训练 的内容鲜明生动,要有可感性,定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听话、说话的兴趣,让学生乐意说,乐意写。
结合课本中“积累运用”对话的练习内容,安排两次对话情境说写课,可以是师生、父子、母女、同学之间的对话情景。对话的内容教师可先口述,让学生讨论后演示,学生素质较好的班级,在演示后试作一些简单的评价,但不宜过多。训练的重点应放在练习用普通话上。对话情景的创设多种多样,可以分角色演小品形式进行,练习后,让学生能用一两句话写出对话的内容或话题,锻炼学生简单的概括能力,力求做到说话写话简洁明了。 (四)改革作文评价的方式
习作评析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优秀习作”,我们会感觉心情舒畅,精彩生动之处,会让人神采飞扬,欣慰万分,褒扬密切协作之词绝不吝啬;然而面对一篇错别字连篇、处处语病、中心不明或是材料不行的“差作文”,我们则会感到心烦意乱,想为他点迷津,却又时时有无处着手之感,因为不改则已,改之则非脱胎换骨、改得与原文面目全非不可。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在你面前展示的那篇处处是缺陷的文章可能已经费尽了他的心思,绞尽了他的脑汁,然而得到的却是你大刀阔斧、辛辣无比、满是贬低指责的评语,他们的内心怎能不心“寒”呢?面对作文怎能不越发感到遥不可及呢?
“我们在评析‘差作文’时,应该改变观念,用欣赏的眼光去评,变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為春风般的鼓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验说明,这样评改作文,会保护那些“作文差生”的自尊心,不致于使他们对作文最后的一点信心也被杀掉。
确实,在今后的作文评析课中,我们应该多送给学生一些“炭”,少加一些“霜”,相信“差作文”会越来越少!浅议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栾兆蕾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山东新泰271200)
面向21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对语文素质如何规范呢?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又能准确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换言之,就是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都要发展。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认知功能。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认知功能就是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功能。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历史学科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获得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方面。而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有三方面:
(1)掌握语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获得语言能力;
(2)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
(3)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
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项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具有再认知特点。一个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能再认知。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不载负着一定文化、思想、感情的语文。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有物质外壳——语音,而且还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还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儿童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掌握书面语言尤为重要。当儿童能识字、阅读以后,不仅会丰富知识,而且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会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识字、阅读还要培养学生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说,学好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因而才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学科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是青少年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工具。正如叶圣陶指出的:“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由此说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对于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叶圣陶提出“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一是“个个学生”,“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二是“善于使用”,不是一般地使用。就是说,要做到使语文的认知功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充分发挥作用。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看,还很难找到一个班的全班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都实实在在地达标的,有不少小学生读书、读文章,抓不住重点。读一本书,抓不住要领;读报纸,抓不住要闻。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认知功能发挥得还不够,距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语文素质目标相差甚远。从未来社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知识的更新率很高,迫切需要提高单位阅读时间的信息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对听、说、读、写提出较高要求。尤其是要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会作文,养成读书、作文的良好习惯,为培养高水平的读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情意、审美功能
任何学科都有教育功能,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一条客观规律,这是教学的共性。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属于各科的共性,而是由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的,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学,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语文也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工具学科。 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意、审美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但语文学科发展思维的功能具有突出意义,这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与思维相联系的,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对立统一的。这里要区别思维和思想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活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思想则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内容。思想和思维是相伴活动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体现思维,思维反映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判断、推理、形成思想,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和思维、思想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是统一的。
學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发展思维的功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听人讲话或阅读中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不会概括段意,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会编写读书提纲;在说话和作文中,往往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重复啰嗦。这些不仅说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低,而且也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还有的学生读书时不会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事件、事物、人物理解得具体形象;在说话、作文中,语言空洞、枯燥、呆板,缺乏具体情景的描写。这除了对事物、人物、景物缺乏具体观察认识外,也说明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还未充分有效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在培养语文素质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因为语文和思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既要防止出现只抓语言训练,不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要防止脱离语言专搞思维训练。要从语言训练出发,以发展思维能力为基础,使发展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
(一)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针对学生作文中无内容可写,作文内容空洞,假话、套话较多的现象,必须解决学生作文内容的问题,加强阅读是一个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
1、营造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和家长若能以身作则,抽出一些时间,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大人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孩子在这种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和父母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班组中可开展“出两本,看百本”的读书活动。每月换书一次,使学生拥有的图书能合理流通,给班组图书角时常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室里,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乐园”、“知识小博士”等栏目,平日多带孩子们上阅览室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学生自然有内容可写。
2、榜样激励
教师可向学生讲述名人多读书,读好书的一些典型事例或请得益于读课外书的同学谈读书的体会,让孩子充分了解保持浓厚阅读兴趣使人受益非浅的事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树立典型,当学生口中道出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同学都有不知的、不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当学生的一篇小作文有新意时,教师应大力表扬他,可以在班级中宣读他的作文并与同学们一同修改,这样便在学生身边树立了榜样,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3、课内促课外
课内抓根固本,课外大量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配合拓展,延伸课外读物,或利用阅读课重点推荐部分篇目,即“学一篇带多篇”。
教师要以教材为拐杖,以教材为引线,由点及面,向课后延伸,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应用、巩固的学习方法。
4、以写促读
在每天20分钟的午间读报课与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小组中,鼓励学生勤写读书笔记勤制阅读卡片,并以读书笔记展评的方式进行评议。评议时,既要讲“量”又要讲“质”,并把评定结果与学生语文成绩挂钩,作为期中阅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当然,这儿的写并不局限于写读书笔记,还包括写一些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文学体裁,像儿童诗,童话故事,小随笔之类。要想写出像样的的作品,没有一定量的读物保证是不可能的。
(二)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1、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如同鱼和水。凡是与生活如鱼水相融的写作,是“绿色”的,它符合作文生态圈,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没有熟悉的生活就没有出色的习作。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充满了新奇的事物,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那么的鲜活。生活中的他们有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因此,我们就要更多地,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参与实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焦点。如:一年四季,农村中有不同的美丽 风光,有不同的劳动方式,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野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绘一绘、写一写,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只有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富有光泽,才能让素材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2、开展活动,丰富材料
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社会的基础。他们对一切集体活动、个体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因此,需要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为此,学校应成立作文兴趣小组,每学期至少带学生出去活动两次。
班级的活动更是学生所熟悉的,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每周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野炊、体育比赛……真可谓五花八门,在活动中,学生各显神通。
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作为教师,则必须时时刻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三)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进行说话、写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過听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训练的目标是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为作文训练打下初步的基础。训练的内容要依附教材,顺应儿童心理,训练的形式要活泼多样,具体切实,听话、说话、写话训练在小学低年级要落到实处。
1、教给学生观察说写的方法
在观察事物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静态和动态的客观事物本身存在与变化的“序”进行观察。比如观察“静物”时,要从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里外、正反等方面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动物”时,教给学生先观察它的样子,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活动时,按照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束的顺序进行观察。
2、创设情境说写的方法
说写训练 的内容鲜明生动,要有可感性,定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听话、说话的兴趣,让学生乐意说,乐意写。
结合课本中“积累运用”对话的练习内容,安排两次对话情境说写课,可以是师生、父子、母女、同学之间的对话情景。对话的内容教师可先口述,让学生讨论后演示,学生素质较好的班级,在演示后试作一些简单的评价,但不宜过多。训练的重点应放在练习用普通话上。对话情景的创设多种多样,可以分角色演小品形式进行,练习后,让学生能用一两句话写出对话的内容或话题,锻炼学生简单的概括能力,力求做到说话写话简洁明了。 (四)改革作文评价的方式
习作评析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优秀习作”,我们会感觉心情舒畅,精彩生动之处,会让人神采飞扬,欣慰万分,褒扬密切协作之词绝不吝啬;然而面对一篇错别字连篇、处处语病、中心不明或是材料不行的“差作文”,我们则会感到心烦意乱,想为他点迷津,却又时时有无处着手之感,因为不改则已,改之则非脱胎换骨、改得与原文面目全非不可。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在你面前展示的那篇处处是缺陷的文章可能已经费尽了他的心思,绞尽了他的脑汁,然而得到的却是你大刀阔斧、辛辣无比、满是贬低指责的评语,他们的内心怎能不心“寒”呢?面对作文怎能不越发感到遥不可及呢?
“我们在评析‘差作文’时,应该改变观念,用欣赏的眼光去评,变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為春风般的鼓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验说明,这样评改作文,会保护那些“作文差生”的自尊心,不致于使他们对作文最后的一点信心也被杀掉。
确实,在今后的作文评析课中,我们应该多送给学生一些“炭”,少加一些“霜”,相信“差作文”会越来越少!浅议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栾兆蕾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山东新泰271200)
面向21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对语文素质如何规范呢?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又能准确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换言之,就是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都要发展。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认知功能。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认知功能就是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功能。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历史学科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获得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方面。而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有三方面:
(1)掌握语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获得语言能力;
(2)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
(3)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
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项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具有再认知特点。一个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能再认知。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不载负着一定文化、思想、感情的语文。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有物质外壳——语音,而且还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还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儿童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掌握书面语言尤为重要。当儿童能识字、阅读以后,不仅会丰富知识,而且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会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识字、阅读还要培养学生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说,学好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因而才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学科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是青少年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工具。正如叶圣陶指出的:“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由此说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对于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叶圣陶提出“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一是“个个学生”,“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二是“善于使用”,不是一般地使用。就是说,要做到使语文的认知功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充分发挥作用。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看,还很难找到一个班的全班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都实实在在地达标的,有不少小学生读书、读文章,抓不住重点。读一本书,抓不住要领;读报纸,抓不住要闻。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认知功能发挥得还不够,距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语文素质目标相差甚远。从未来社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知识的更新率很高,迫切需要提高单位阅读时间的信息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对听、说、读、写提出较高要求。尤其是要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会作文,养成读书、作文的良好习惯,为培养高水平的读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情意、审美功能
任何学科都有教育功能,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一条客观规律,这是教学的共性。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属于各科的共性,而是由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的,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学,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语文也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工具学科。 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意、审美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但语文学科发展思维的功能具有突出意义,这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与思维相联系的,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对立统一的。这里要区别思维和思想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活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思想则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内容。思想和思维是相伴活动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体现思维,思维反映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判断、推理、形成思想,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和思维、思想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是统一的。
學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发展思维的功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听人讲话或阅读中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不会概括段意,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会编写读书提纲;在说话和作文中,往往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重复啰嗦。这些不仅说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低,而且也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还有的学生读书时不会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事件、事物、人物理解得具体形象;在说话、作文中,语言空洞、枯燥、呆板,缺乏具体情景的描写。这除了对事物、人物、景物缺乏具体观察认识外,也说明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还未充分有效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在培养语文素质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因为语文和思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既要防止出现只抓语言训练,不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要防止脱离语言专搞思维训练。要从语言训练出发,以发展思维能力为基础,使发展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