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减负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使用最为频繁的几个词汇恐怕非“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减负”莫属,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减负是推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何而来?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原因,其核心是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其次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其核心是高考制度与学校、教师评价制度。最后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人们一谈到减负,就会说取消高考问题就能解决,实际上,高考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当然需要不断改革,尤其使命题更科学。
  一、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它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正因为如此,高考考试大纲曾多次明确限制这种无限扩充知识面的行为――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
  在教學中,这些补充的公式或方法往往只对一些极其特殊的问题有效,方法缺乏普遍性久而久之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不断地套公式、套题型、一但试题稍加变化,学生就无所适从,而且这些补充的众多公式与方法大多是不加证明的——因为时间不允许,更没有学生探索、分析、比较的发现过程,学生大多是凭记忆死记它们,这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样的学生会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吗?
  那么这种补充是否有必要呢?有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说补充后解决一些高考题非常有效,的确,我们一些高考命题专家就是上述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但这绝不是高考命题的主流,即便是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为迎合某个补充公式或某种补充技巧方法的“好题”用我们的基本公式与基本方法是不难解决的.下面就以高中代数数列中及解析几何直线中的几个例子来加以具体地说明――这些例子都有高考的背景。
  二、施教不因材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都是与之背离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高中数学几乎就是一本教材,高考几乎就是一张试卷,这在教育发达的外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就是因为这个一刀切,不知把多少有才华的青少年打入差生的行列,时下在中国各种媒体上轰动全国的“韩寒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寒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因为多门学科――其中就有数学不及格退学在家,但同时他又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头奖得主并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不少对教育制度批评的文章,其中他的一句话我对此印象很深,他说“对他本人来说,数学只要学完初中就够了”,也许他的话有些偏激,但是这却道出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智力结构的不同,也由于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去向不同,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继续数学专业的学习,因此,在高中阶段应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当然对我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要一下子改变教材及高考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要强调的是,在教材、高考试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仍然是有所作为的,前几年就有报道说上海建民中学就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他们在不改变传统班级设置的前提下,高中数学上课分为A、B、C、D四个层次――这也是一种与国际接斩,相反我们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不管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眼睛只瞄准高考数学一百五十分的试卷,把学生当成容器,这也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在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加以区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正确的判断,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要正确把握教材与高考大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准备具体结合教材来说明了,但这的确是一件很有必要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的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并根据学生的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那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问题和对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目前影响新疆医疗服务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探讨当前医疗服务价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旨在为我区的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以新疆地区10所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状调查的方法对被调查医院的收支状况、医患双方满意度进
所谓双语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逐步导入、部分渗透地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世界历史的教与学,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既有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母语教材,又同时使用自编的非母语教材或原始史料与之配套,即采用雙教材共同进行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依据。  一、学生的英语基础  如历史双语教学提前介入,既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英语
摘 要:“比较法”是人们识认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中学物理课堂中有针对性地使用,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 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效果  “比较法”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对研究对象本质特征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进行误别的逻辑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中学物理中,有很多物理概念或规律相互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电势能与重力势能、速度与加速度、电场与磁场、等,这些概念和规律意义相近
一、教材依据(According)  人教版新目标(Goforit!)七年级下册Unit9Whatdoeshelooklike?SectionA(1a-2c)  二、设计思路(TeachingIdeas)  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本节课依据“三步
期刊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笔者就此谈一点拙见,求教于广大读者。  一、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及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一)教学目标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高校输送合格
学生的情趣既有天性的,又有后天习得的社会情感和各种学习兴趣及理想、志趣。我们所理解的情趣教学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
摘 要:“三段自主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效率的低下的问题。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还必须高度重视这种教学模式的导向作用和导学案、学生实际、评价机制、学习小组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高效 课堂 探索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强化程序化的训练,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合作能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源泉,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好坏有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谈谈几点看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请学生用学具(小圆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例如: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小圆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