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要点妙设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不仅能巧抓要点妙设问,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把握方面,需要教师潜入文本之中,才能达到以“问”激趣、以“问”出效的目标。本文对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巧抓要点提问的方式,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艺术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常常使用提问的方式讲解知识。作为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好的提问会阻碍学生发展。所以,在提问的把控上,教师应认真分析提问目的,巧妙抓住提问要点,使问题更具策略性和艺术性,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氛围之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问是一项急需教师深入探究和实践的紧迫任务。
  一、“盲目”提问,提问陷入不足之境
  (一)提问过于宏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能准确地掌握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往往所提出的问题会过于宏观。而教师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学生只要思考一下所提的问题就会明白,就能够满足提问的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过于宏观的提问会让学生感觉到茫然,根本不知道教师想要表达什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提问[1]。
  (二)提问过于直白。
  有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过于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提问方式过于直白。这样不但没有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序,而且无法界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此外,当学生可以很轻易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认为教师的提问没有探索价值,最终失去语文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这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提问过于约束。
  在很多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有时绝不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忽视学生在学习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这样才可以顺利开展教学,但是这样会阻碍学生的自由发挥,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让小学生的思维拓展受到局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没有个性,影响未来发展[2]。
  二、巧妙提问,分析教学提问艺术
  (一)把握灵活,唤醒学生激热情。
  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初读文本后,或一片茫然、或似懂非懂。此时,教师就需要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让其产生疑问。如果教师一味地直接提问,很容易造成压抑的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提出一个问题,要懂得灵活性,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询问,才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全面。
  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篇课文,讲述的是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故事,表现的是爱因斯坦伟大的品格,以及乐于与孩子相处,关爱孩子的性格。为了让学生对于爱因斯坦的“伟大”有全面了解,教师就可以对提问的方式进行变换,紧扣“伟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为什么小女孩的父亲如此兴奋?他所理解的“伟大”是什么?第二,小女孩所认为的“伟大”是什么?第三,爱因斯坦觉得自己就很“伟大”么?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伟大”又是什么?第四,对于“伟大”,你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看法。针对不同的人对于“伟大”的不同理解,再配合学生自己对于“伟大”的理解,来设计不同的问题,做到环环相扣,灵活变化,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了解学生特点,多下工夫,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提问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关注精彩,独到设问促赏析。
  语文,作为一门艺术特质与文学气息兼具的学科,拥有深奥而又丰富的语言魅力。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升自我审美素养,利用语言的魅力和美的教学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利用独具特色的问题方式、精彩纷呈的问题内容,渗透语文的审美教学,从而引导学生以美的心态、以发现的眼光挖掘文章中的精彩,从而探索文章的细节之处,探寻答案,找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提升自我审美素养和赏析水平,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兴趣[4]。
  如教学《变色龙》这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变色龙的视频,通过栩栩如生、形象具体的动态视频,以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入“变色龙的世界”。同时,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个基本的学习脉络——“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回变色龙”,引导学生找出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并针对第三部分的内容与学生展开探讨,然后提问:“为什么作者将变色龙放回去了?他是怎样想的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一只变色龙?”当《变色龙》一文解析完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蜻蜓、蚂蚁、蝴蝶等小动物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通过你的观察,说出你所观察的小动物外形特点以及基本的生活习性。”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探讨,让小组内先针对小动物进行探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感想,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待小组有了一个共同的探讨结果后,再指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陈述。然后,教师再提问:“同学们,你们还有没有补充?”利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小动物,无论小动物是美是丑、是大是小,都要懂得善待它们,懂得保护它们。最后,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能够选择一种小动物,写一写“我眼中的?摇?摇?摇?摇”,这样对课堂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扣紧疑问,直击内心启思考。
  小学生拥有强烈的好胜心与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提问设计之中,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站在学生内驱力的角度出发提出质疑,利用“悬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明白由浅入深的道理,使得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一种感觉——“只要自己跳一跳,就可以摘取成功的果实”[5]。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成就动机的维护,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语文知识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利用发展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要求,将课堂的“指挥棒”真正交到学生手中。
  如《山谷中的谜底》这一篇课文的教学,因为学生好奇心的驱使,在这一类充满悬疑的学习之中,学生的热情就会明显地提升一个台阶,课堂氛围也会热烈很多。由此,教师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对于“谜底”的好奇与疑惑,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构建出民主、和谐的互动模式,创设出层次分明、多元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起来探讨山谷的秘密。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三段,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东坡有着怎样的自然环境?为什么除了雪松,其他的树都无法存活?雪松有着是凭借怎样的本事才存活下来的?在学生初步了解雪松特性和东坡环境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雪松才会弯曲?从雪松的弯曲,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对于这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雪松的独特性及智慧加以了解,让学生明白,雪松出现了弯曲现象不代表它倒下或者是毁灭,反而这样的行为可以给它带来更好的发展和生存。当学生认识并理解“雪松精神和智慧”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索第五自然段的文字,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在留下这一个问题后,结束课文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寻答案,这样的效果更佳。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树立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提问艺术,懂得抓住提问的时机,找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不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帮助小学生拓展语文思维,为今后的个性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桂美.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3):82-83.
  [2]徐翠玲.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网友世界,2014(12):166.
  [3]林惠芳.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5(11):57.
  [4]孙艳红.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89.
  [5]孙静.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频率、比率与效率”研究[D].鲁东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课程已经剥离狭隘的学科体系,不断融进隐性的文化体验和更具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当前课程因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效,已然成为推动学校高位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助燃剂。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 课程形式 课程评价  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课程已经剥离狭隘的学科体系,不断融合进隐性的文化体验和更具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当前课程因其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效,已然成
摘 要: 西晋索靖作为隶书向草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大家。当时人皆致力于草书之际,惟他能够继承章草的古朴厚重之意,便于初学者仿摹,因此在当时影响颇广。索靖不仅善于书法,还能对书法字体进行高度总结,提出自己的书法理论观点。  关键词: 索靖 章草 特点 书法理论  索靖(公元239—303年),生于西晋时期,《晋书·索靖传》载:“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1]记载十分简短,而唐张
摘 要: 电视剧《青恋》深度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展望新时代下的新主题,讲述浙江乡村的故事,展现真实农村的人际社会,建构真实农村新景象,描绘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奋斗历程,将青年梦、乡村梦和中国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关键词: 《青恋》 新主题 乡村 青年梦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这天,一部集农村、青年创业、环保、轻喜剧等元素于一体的现代青年励志农村题材创业剧《青恋》在
摘 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各大陆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发展步入全球化进程。随着几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人们日益打破时空限制,“地球村”悄然进入人们的眼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技术,让全球交往成为可能。但是,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 技术 《全球通史》 福与祸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课堂常见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此种方式也有一些问题,笔者对以往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做了些微改变,在古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小组竞赛式”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文章就“小组竞赛式”学习具体教学流程做了详细说明,并谈到注意事项,分析了这种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同时也对此教学方式做了反思。  关键词:小组竞赛式学习 古文教学 作用  《语文课程标
摘 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改革的今天,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批量培养已经成为各高等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热点话题。借鉴国外经验和已有基础发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是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介绍了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显著意义,其次给出了目前我国各高校第二课堂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最后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校 第二课堂 创新型拔尖人才  一、引言  《
摘 要: 黄庭坚诗中多次以“大雅”推扬前贤后进,表现出比同时代其他诗人更明显的对大雅人格的强调。这一论述具有多维内涵:一方面是对大雅传统的自觉继承,另一方面,对人格本性的强调与对学问涵养的重视展示出黄庭坚本人独特的思想特征。实际上,“人如大雅诗”之论更是黄庭坚对理想人格的界定与期许。  关键词: 黄庭坚 大雅 理想人格  “人如大雅诗”是黄庭坚对司马光的评语。这一新奇比喻的背后颇有值得探讨之处。虽
摘要:本文讨论当下流行的新兴框式结构“佛系×”,从“×系”入手,讨论“×系”的出现及“系”的语法化,“×系”中×的类型,讨论“佛系”的来源,并且讨论“佛系×”中××的类型,“佛系×”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框式意义和语义色彩。  关键词:佛系× ×系 框式结构  2017年12月,随着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刷遍“朋友圈”,“佛系青年”一词悄然走红,在这一词语的基础上,网络语言中各
摘 要: 以创新闻名的孟京辉采用了新颖的舞台形式,结合音乐、舞蹈、灯光效果导演《恋爱的犀牛》,演绎了一段奇美绝伦的爱情故事。细细品味之下读者看到爱情主题的背后更深刻的东西。  关键词: 孟京辉 《恋爱的犀牛》 戏剧形式 角色 主题  孟京辉以标新立异的姿态,离经叛道的实践屹立于中国90年代的先锋剧坛上,赢得了年轻观众的赞同和喝彩,为中国90年代先锋戏剧的复兴贡献卓著。在此,通过《恋爱的犀牛》感受孟
摘 要: 整合交流理论提出了压力—适应—成长动态模型,将跨文化适应描述为环境压力与多元文化整合作用下的人格重塑。其对文化多元性的坚持,对压力正面作用的发掘,对适应最终目标的重新定义,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提供了新路径,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适应 整合交流理论 研究思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跨文化适应研究理论界,逐渐以将适应视为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取代以往以“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