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论诗学视阈下苏轼饮食诗词英译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xia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味论诗学为理据,选取伯顿·华兹生和许渊冲的译文,对苏轼饮食诗词中的诗味传译进行效果评析,阐释“滋味”说、“韵味”说和“至味”说在诗词之味传译过程中的体现。译者要把握原诗语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自己的审美原则和翻译策略,以“信而创化”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再现原作诗味。
  关键词:苏轼;饮食诗词;味论诗学;诗味英译
  作者简介:朱园园(1994.5-),女,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一、引言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代文人都爱用饱含情思的笔墨去描绘饮食之趣。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苏轼一生创作诗词中专门写饮食的诗词有一百五十多首,涉及酒茶、鱼肉、菜羹、粥饭和水果等日常食材。其饮食诗词隽永清逸,意味横生,展现了苏轼的高洁品质和豁达性情,从中也可窥见其超然的人生哲学和旷达的生活态度。
  味论生发于味觉感官的独特审美体验,经过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极具美学价值的中国传统文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陆机提出“大羹之遗味”一说,为以“味”论诗之发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赋予“味”以美学意义,提出“馀味”说。钟嵘将“滋味”作为诗歌批评的美学标准,强调诗词的形式、格律与修辞,追求形象与语言的感性美。唐代司空图以“韵味”论诗,看重诗词之意境与思想旨趣,即作者精神气质与情感内涵给人的精神审美领悟。苏轼“至味”说中的味关乎诗词的至简风格和形式之外的意蕴,展现的是融合作者的精神、气质和情感为一体的审美感受。总之,诗学中所说的“味”是指风格神韵、思想意旨和情感理趣。
  二、诗词“味”的传译
  以味论诗具有深厚的积淀,以味论译则可借鉴其历史传统。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既要注重译意,更要注重译味。金岳霖指出:“得一语言文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比较容易的事,得一语言文字所表示的味是比较困难的事。”(陈福康,1996:354)诗词之味虽游离无尽,但也是可以传译的。译者要洞察作者情感,鉴赏诗词之味,在翻译过程中将诗词味尽可能地再现给读者,使读者获得审美同心。
  三、醉酒词英译:饮醇醪厚酒,言世态滋味
  钟嵘在《诗品》序言中云: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2000:2)。他强调诗歌炼字炼味,讲求音韵协律,修辞以言情。译者需要用取象思维去理解阐释原作,再现原作炼字之巧,形式音律之美,保留意境以存诗的滋味。
  原文:
  西江月·顷在黄州
  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
  The Moon On the West River
  Lines Written on a Bridge
  Written at Huangzhou on a spring night when the poet passed a wine-shop, drank there and then rode by moonlight to a bridge where he lay down and slept till dawn.
  Wave on wave glimmers by the river shores;
  Sphere on sphere dimly appears in the sky.
  Though unsaddled is my white-jade-like horse,
  Drunken, asleep in the sweet grass I’ll lie.
  My horse’s hoofs may break. I’m afraid,
  The breeze-rippled brook paved by the moon with white jade.
  I tether my horse to a green willow
  On the bridge and I pillow
  My head or my arm till the cuckoo’s songs awake
  A spring daybreak.(许渊冲,2007:155)
  “滋味”说强调诗词语言层面的选词、修辞、韵律。语言层面英译考探的就是言语字调、音韵诗形的再现。就选词而言,上阙译文“wave on wave”和“sphere on sphere”再现了“弥弥”和“层霄”之态。“glimmers”凸显“浅”态,“dimly”凸显“隐”态。下阙以琼瑶美玉比作皎洁的月色,译者以“the moon with white jade”再现修辞用法。译者尽力仿创原词音韵,达到了感耳之效。上阙各行分行展开且长度相近,隔行押韵,塑造了诗形。下阙照顾了音韵要求,上下两行连行押韵,达到了“单字的音象和谐相处、互补互彰”(辜正坤,2010:20-21)。译者对于浅层的语言视觉美和音律节奏美通過移情感知,再现原词的画境,达到了音美形美的“形似”境界。
  四、煎茶诗英译:煮香茗甘茶,论风骨韵味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诗应“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司空图,袁枚,2005:47)。译者应造筑象外之境,传达原作的神韵美感和作者的精神品格。茶具有气韵悠长的特质,又是品质高洁的象征,从茶诗中即可窥见作者的精神风貌。
其他文献
摘 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大多数世人只知道这三首词为咏春草的绝好作品,却不知道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细雨湿流光”已经是写尽了春草的姿态。“细雨湿流光”字字尽摄春草之魂,各有意义又相互映衬,形成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南乡子;人间词话;春草;意象  作者简介:韩林馨(1996.12-),女,河南南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摘 要:《楹联丛话》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而梁章钜也被称作“楹联学的开山鼻祖”,在他的努力之下,楹联不再只是散见于民间用于风俗习惯的表达亦或是实際需求的寄托的“俗文学”,而是慢慢变得有系统有理论支撑的文论体系。明清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很多文人在保全自己的状态下,通过自娱自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让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众层化是明清大量文人汇集于基层,使得底边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所有这些都
摘 要:吴文英(约1202~1276),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其处南宋,其时,宋词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梦窗词能精研贤典,亦有其风高帜,离不开他对前人的接受。  关键词:梦窗词;语言接受;艺术接受  作者简介:袁月(1993-),女,汉族,江苏泰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指导老师:钱锡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本文选取李白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道教意象鲲鹏、神仙与仙境、白发为研究对象,借助钱钟书的“化境”说,分析译诗中意象呈现的三种方法,意象平行,意象引申以及意象替换,从而达到“得意忘言”,即传递原文精神并符合译语习惯。  关键词:李白诗歌;道教意象;“化境”说  作者简介:方文英(1993-),女,湖北黄冈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
近年来,随着Internet在流量、规模和复杂度等方面的飞速增长,WWW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广泛的、全球性的信息服务中心。在WWW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和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随之产
摘 要:竹意象是中国文学中较常见的一个意象,常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竹子常被用作君子正直等优秀品质的象征,在一些神话中竹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征,除此之外,竹子还用作情感和吉祥的象征。  关键词:竹意象;象征;情感;优秀品质  作者简介:张红菊(1995.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北华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