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竹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竹意象是中国文学中较常见的一个意象,常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竹子常被用作君子正直等优秀品质的象征,在一些神话中竹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征,除此之外,竹子还用作情感和吉祥的象征。
  关键词:竹意象;象征;情感;优秀品质
  作者简介:张红菊(1995.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北华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竹子外形笔直,色泽淡雅,外体有节而内里虚空,生長迅速,繁殖力强,而且经霜不凋,竹子的这些特点适于表达文人委婉含蓄的情感或超然脱俗的情怀,深受文人关注。竹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竹子常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思想内涵,研究竹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可以更好地体会文人的思想情感,了解中国竹文化。
  一、生殖崇拜的象征
  竹意象最先被运用在在神话传说中,具有生殖崇拜的含义。竹生长得很快,俗语说,“清明爆半笋,谷雨成半林。”正是由于竹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所以竹意象能够用作生殖崇拜的象征。如《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1]《诗经·小雅·斯干》是为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建成所作,开头部分的“竹苞松茂”比喻家族兴旺,竹意象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又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录:“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长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2]在夜郎竹王神话中的竹子具备特殊含义,有生殖崇拜的内涵,竹子流入足间是性交的隐晦说法。
  二、君子高尚品质的象征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竹子意象经常使用作君子优秀品质的象征。竹子外形笔直,外体有节,内里虚空,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竹子的这些特点常与人的正直高洁、虚心谦逊、坚韧顽强等特点相联系,因而竹子常被用作君子优秀品质的象征。
  (一)正直高洁的象征:
  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3]可以说,竹是苏轼本人的情感抱负、人生信念与审美个性的物化,竹维系着苏轼奔放、卓绝的平生。苏轼大加赞誉竹子,正是欣赏竹子所蕴含的优秀品质,诗中的竹子是诗人正直高尚品质的象征。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众姐妹挑选住处,林黛玉相中了潇湘馆,自言“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4]林黛玉爱竹,正是因为竹子的品性契合了林黛玉瘦劲孤高的性格。林黛玉年少时进贾府,虽是锦衣玉食,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她常须察言观色小心谨慎,她如竹一般,有着自己的尊严。潇湘馆外的竹子意象具有多重含义,但主要是黛玉形象的象征。
  (二)谦逊有节的象征:
  如岑参《范公丛竹歌并序》中的竹:“为君成阴将蔽日,进笋穿阶踏还出。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 [5]侍御史范公院中的竹子虚心守节、四时长青,这正是范公谦虚守节的写照。竹子谦逊有节,常被用在归隐诗中,成为有操守、谦逊有节的隐者的象征。如阮籍的《咏怀》:“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绵绵瓜瓞生。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 [6]魏晋时期政局动荡混乱,阮籍积极入世的行为遭遇到重重阻力,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他便要投身自然中,或欲置身神仙世界,去追求个体精神的解放与超越。诗中的“修竹”是有节操的隐者的象征。又如左思的《招隐》:“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7]魏晋时期,隐逸是当时最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征象之一,隐者的数量较多,以“招隐”为题的诗作蔚然成风。左思的两首招隐诗都是通过描写与世隔绝的隐者的生活环境,表达诗人不屈身于世俗,不与世沉浮的决心,此诗歌中的竹子是谦逊的隐士品德的象征。
  (三)坚韧顽强的象征:
  如鲍照的《中兴歌十首》之一: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8]竹子一年四季常绿,不改颜色,一直保持本色,这是君子意志坚定、保持本色的优秀品质的象征。又如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9]郑诗中的竹子牢牢地扎根于破岩中,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遭到多大的磨难击打,它们仍然刚强坚定。作者在歌颂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的风骨。这里的竹子象征的是君子坚韧顽强的品格,意蕴深厚。
  三、情感的象征物
  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竹是象形字,“象两两并生”,[10]所以竹常用作爱情和亲情的象征。如《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11]《山鬼》描写了巫儿历经艰难爬到山顶等待他的女神,但直到最后,等待的人也没有出现,巫儿独居竹林孤寂、伤感,幽篁成为修竹美人爱情受阻的感伤情怀的象征。
  竹子性凉,这很容易与人事的悲凉联系起来,所以竹意象常被用在闺怨诗中,是女主人公孤寂情感的象征。如《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12]《冉冉孤生竹》是一首怨妇诗,女子刚结婚不久,丈夫就离开了,女子独守空房不免孤独寂寞,此处的孤竹正是女子孤独的象征。又如徐陵的《梅花落》: “对户一株梅,新花落故栽。燕拾还莲井,风吹上镜台。娼家愁思妾,楼上独徘徊。啼看竹叶锦,簪罢未成裁。” [13]女子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看着绣帕上的竹子,不免想到与情人之间的过往,内心寂寞伤感,思绪万千。   “湘妃竹”作为一个独具悲凉意味的意象,在诗歌中更能突出诗歌所表达的悲情意蕴。相传尧舜时代,舜帝体恤天下苍生,在铲除恶龙后病逝。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得悉真相后抱头痛哭,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白色的,另有血红的,这竹子即是“湘妃竹”。诗人常以由这则神话故事发展而来的“湘妃竹”入诗,抒写别离的悲苦,“湘妃竹”成为了悲情的象征物。如鲍照的《登黄鹤矶》中有“泪竹感湘别,弄珠懷汉游。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14]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之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15]李白的《远别离》“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16]他们都在诗歌中运用了湘妃竹意象,使其诗歌带有一种悲凉的情调。
  四、吉祥的象征
  我国自古就有竹报平安、节节高升之说,这里的竹被赋予了吉祥的含义。另外,竹子常与凤凰这一象征太平的祥瑞之物共同构成竹待凤凰这一祈福太平的文化意象。《韩诗外传集释》和《庄子·秋水》中都有凤凰食竹食的记载,如《韩诗外传集释》第八卷中记载的“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食,没身不去。” [17]将竹与百鸟之王凤凰并置,言凤凰食竹实,可见出竹的独特地位,同时表现了一种高远的期待,表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不凡的人生价值。自唐太宗开始,陈子昂、李白、元稹等人都运用过竹待凤凰这一意象,如唐太宗《赋予得临池竹》:“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18]元稹《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鸾凤一已顾,燕雀永不过”, [19]由此可见,竹象征吉祥的内涵在唐代的诗文中就已经出现。
  结语:
  在与竹意象有关的诗歌中,诗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互动,竹不仅仅只是诗人借以起兴的事物和抒情的背景,而且也是一种独具审美特质的意象。竹意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竹意象的象征意义不断地丰富,从生殖崇拜的象征到君子高尚品质的象征,情感的象征,吉祥的象征。竹意象象征意义的不断丰富,体现了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与深化。竹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那些带有闺怨、隐逸色彩的作品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体现了诗歌创作精神的转变,表明诗歌的功能已经多元化了。” [20]
  参考文献:
  [1]芳园.诗经:耀世典藏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4.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0:1.
  [3]李白等.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苏轼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5:4.
  [5][16][18][19]彭定求.全唐诗[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3.
  [6]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4.
  [7][12]萧统.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
  [8]丁福林,丛玲玲.鲍照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6.
  [9]卞孝萱.板桥集[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5:6.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11]屈原.楚辞[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5.
  [13]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
  [14]丁福林,丛玲玲.鲍照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
  [15]倪璠.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
  [17]韩婴.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9.
  [20]马奔腾,李馨芳.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竹”意象及其诗学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17,(2).
其他文献
摘 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大多数世人只知道这三首词为咏春草的绝好作品,却不知道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细雨湿流光”已经是写尽了春草的姿态。“细雨湿流光”字字尽摄春草之魂,各有意义又相互映衬,形成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南乡子;人间词话;春草;意象  作者简介:韩林馨(1996.12-),女,河南南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摘 要:《楹联丛话》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而梁章钜也被称作“楹联学的开山鼻祖”,在他的努力之下,楹联不再只是散见于民间用于风俗习惯的表达亦或是实際需求的寄托的“俗文学”,而是慢慢变得有系统有理论支撑的文论体系。明清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很多文人在保全自己的状态下,通过自娱自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让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众层化是明清大量文人汇集于基层,使得底边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所有这些都
摘 要:吴文英(约1202~1276),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其处南宋,其时,宋词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梦窗词能精研贤典,亦有其风高帜,离不开他对前人的接受。  关键词:梦窗词;语言接受;艺术接受  作者简介:袁月(1993-),女,汉族,江苏泰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指导老师:钱锡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本文选取李白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道教意象鲲鹏、神仙与仙境、白发为研究对象,借助钱钟书的“化境”说,分析译诗中意象呈现的三种方法,意象平行,意象引申以及意象替换,从而达到“得意忘言”,即传递原文精神并符合译语习惯。  关键词:李白诗歌;道教意象;“化境”说  作者简介:方文英(1993-),女,湖北黄冈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
近年来,随着Internet在流量、规模和复杂度等方面的飞速增长,WWW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广泛的、全球性的信息服务中心。在WWW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和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随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