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的中国画面对着并经历了巨大的危机与转变。一方面,在西方文化艺术不断传入的现实语境中,要不要接受西方艺术,怎样接受西方艺术,怎样保持本土艺术的面貌,这些都成为中国画家思考最多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近代中国画家的创作。另一方面,救亡图存、抵御外侮、建设国家的时代主旋律,也是近代中国画创作不得不面对的。因之,在这种情况下,近代中国画的创作不能不变也不可不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何衡量中国画的历史和现实地位以及对西方绘画的消化和吸收上。
毋庸讳言,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创作出现了很多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轻视与否定。但是也要看到,在几代画家的努力下,近现代中国画的创作也取得了颇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综合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柳州博物馆不仅重视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收藏与研究,对近现代绘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也很重视。在柳州博物馆的绘画收藏中,近现代绘画作品是其大宗,其中既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也有地方性画家、名人的作品。以下按照山水、花鸟、人物画的顺序加以介绍。
一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近现代山水画代表性画家的作品。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黄宾虹《拟古山水图》一件。黄宾虹(1865~1955年),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拟古山水图》款识:“前清道咸中,包安吴、赵撝叔山水画师北宋,墨法胜于明贤,不为兼皴带染习气所囿,试一拟之。癸巳,宾虹年九十。”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这件作品创作于1953年。这一年黄宾虹已经90岁。其二,这件作品拟包世臣和赵之谦风格。黄宾虹认为包、赵两家的山水取法北宋,与明人不同,没有受到“兼皴带染习气”的束缚。实际上,明代的院画多师北宋。很显然,黄宾虹这里所说的习气乃是就当时的文人画而言。其三,即使到了90岁之后,黄宾虹对墨法的研究仍未中断。结合作品来看,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平常的山水景色,构图也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对于墨法的使用确实有与明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为不为物象所拘,直接落墨,以书法的笔法写出,不作形体的细节皴染。黄宾虹80岁后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是为“黑宾虹”阶段。这件作品虽非典型,但是对于了解他绘画风格和绘画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黄宾虹《琴台松风图》一件,描绘的是游览伯牙琴台所见的景色。虽未标明年代,但很显然是处于其绘画风格转变之中的作品。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胡佩衡《云峰松涛图》一件。胡佩衡(1892~1965年),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原籍河北省涿县。曾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根据《云峰松涛图》款识“飞瀑落寒潭,高峰出云际。拄杖听松涛,流水任东逝。辛巳孟冬拟张君度笔。弼华仁兄大人雅鉴。冷庵胡佩衡写于燕京春风大雅之堂”可知,这件作品1941年作于北京。“飞瀑落寒潭,高峰出云际”只是这件作品的背景和铺垫,真正描绘的是高士倚杖听松涛的场景。高大挺立的松树,在清风过后,形成阵阵涛声。高士虽然只是个背影,但已足够表达此时的心境了。张君度即明代画家张宏。胡佩衡的这件作品对张宏画作的模拟并不算多,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发挥。近代画家对写意和墨法的重视远超前代,如果将这件作品与黄宾虹的作品相参照,是可以看出时代的某些共同特点的。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溥儒《金陵秋山图》一件。溥儒(1896~1963年),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清恭亲王奕忻之孙。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金陵秋山图》款识:“杖锡安禅地,香烟恋讲楼。孤云半溪水,冷景四山秋。鸟影临岩下,泉声入涧流。何人共幽□,独来伴远游。写金陵近作诗意。”由此可见,这件作品所描绘的是溥儒自作诗诗意。南京的秋天,山峦凋敝,木叶萧疏,秋意已渐浓,香烟孤云、鸟影泉声的意境就此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的构图打破了常规,明显可见西画的影响。这一点要和他留学德国的经历联系起来。虽然关于他留德的具体情况仍很模糊,但是西方绘画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陆俨少山水画作品两件,一件为《雁荡云锦图》,一件为《拟丹台春晓图》。陆俨少(1909~1993年),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等。《雁荡云锦图》画于1979年12月,款识:“积雨初收,林岚乍霁,雁荡诸处,悬瀑千山,来如白虹,界破青冥,掩映岩树,青黄烂然,一段云锦。”描绘雁荡山的景色。陆俨少的作品上常有自作诗文题跋,书法亦自成一家,这与他毕生注重综合修养,勤于读书是分不开的。《拟丹台春晓图》也作于1979年,款识:“吾家天游生好作《丹台春晓图》,流传于世者有二本,予此图略取其意,以朱墨为之。”天游生即元代画家陆天游,曾作有《丹台春晓图》,其这件作品虽然“略取其意”,但主要还是其自家风格,陆天游恐怕只是在题材和思路上给予了他些许启发。

柳州博物馆近现代山水画收藏不仅以代表性人物为主,也颇注重近现代名人书画作品的收藏。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林纾《汀洲春远图》一件。林纾(1852~1924年),福建闽县人。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任教于北京大学。由《汀洲春远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宋人姜夔《琵琶仙》词意。暮春时节,在远山的映衬之下,杨柳依依,薰风阵阵。画面上并未出现啼鴂的形象,但是意境已然生成。林纾自题“以戴文节法写之。文节学石谷,能时时出新意,往往得意处近燕文贵。以皴法细致,不走荒率一路。今人方以荒率为能,自谓是麓台宗派,吾不敢谓然也。”很显然,林氏对当时绘画创作“以荒率为能”颇有微词。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并不以绘画知名,其晚年在绘画上倾注了很大的心力。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不仅看到了林纾的精湛的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所反映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综合修养。 柳州博物馆对本地优秀画家的收藏与研究也很重视。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邓俊群《柳江胜景图》一件。邓俊群(1906~1990年),原名家骏,曾用名梅谷子、梅谷老人、六然老人,广西柳州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20世纪40年代初与马万里、宋吟可、张家瑶等画家创办广西美专。《柳江胜景图》描绘了50年代柳江两岸的风光和居民生活景象,顿使50年代柳州市的历史画面又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眼前。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其《仕女图》《梅花图》《东篱佳趣图》《墨虾图》等。
此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李霈《山静日长图》、沈翰《拟古山水图四条屏》、张大千《林窈百流图》、关山月《秋山听瀑图》《高山流水图》等山水画作品。
二
近现代花鸟画代表画家的作品,柳州博物馆多有收藏。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吴昌硕《铁骨红梅图》一件。吴昌硕(1848~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由《铁骨红梅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乙卯年,即1915年。这件作品描绘的是铁骨红梅,前景老干虬绕,红梅竞绽。中景一块顽石与红梅相映,具有典型的文人画意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梅的枝干叶花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既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穿插避让,也有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是吴昌硕作品极为精彩的一件。吴昌硕认为“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这是他的夫子自道,也是近现代绘画发展的主要路径。对他来说,花卉的枝叶花朵与书法尤其是篆书和草书的用笔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从他的作品明显可以看到笔墨的修养和发挥。对他来说,客观物象的表达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意象的营造才是他求索的重点。除此之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吴昌硕的《寒梅图》和《美意延年图》。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齐白石《芭蕉图》一件。齐白石(1864~1957年),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名誉院长等。《芭蕉图》绘芭蕉一树,蕉叶两三张,用焦墨淡墨分出层次,笔简意赅,为白石翁晚年精品力作。《芭蕉图》款识云:“西方人不知中华画法之佳处,谓无写生之真趣。吾年来为西人求画甚多,一日画蕉三幅,兴犹未尽,再成此幅。”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吾年来为西人求画甚多”表明这件作品大约作于齐白石声誉最隆的20世纪50年代。其二,齐白石反驳了西方人对中国画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表现在西方人认为绘画应有写生的基础,不能向壁虚造。而在齐氏看来,这恰好是中国画的佳处,即不为物象所囿,直抒胸臆。其三,这件作品是齐白石为外国人连画三幅芭蕉之后“兴犹未尽”的产物。画家的创作状态饱满,心中有话,笔下有画,自然水平绝佳。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齐白石《荔枝图》一件。由《荔枝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1948年,已是白石晚年成熟风格。作品只用红、黑、赭三色描绘了果篮、蚱蜢和荔枝。荔枝不仅颜色鲜艳而且数目众多,是全画的重点所在。整件作品构图严整,笔酣墨饱,洵为佳作。除此之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齐白石的《墨蟹图》《墨虾图》等。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当中,陈衡恪曾为其指示绘画津梁,“红花墨叶”一派的形成,陈氏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博物馆也收藏有陈衡恪《松石齐寿图》一件。这件作品以自信的笔墨描绘了并立的松枝与奇石,虽然是一件为祝寿所写的应酬之作,但是作者的胆识与功力显露无遗。将齐陈的作品加以比较,似乎也可见出当时某些共同的时尚和风气来。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赵少昂作品三件,分别为《双清图》《柳阴春燕图》《花鸟图》。赵少昂(1905~1998年)字叔仪,原籍广东番禺。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等。从《双清图》和《柳阴春燕图》的款识来看,这两件作品都是1943年赵少昂为柳江县长萧劲华所画,可见赵少昂与柳州的渊源不浅。萧劲华,湖南祁阳人,民国30年任柳江县长,民国33年离任,后迁居马来西亚。其人雅好书法,师承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并学王右军书,笔势遒劲,豪放泼辣,奕奕有神。当时州人多请其书写招牌及庐塞别墅匾额,擅名一时。萧劲华虽为县长却雅好书法,赵少昂与之交往当是很自然的事了。赵少昂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岭南画派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传统的笔墨,另一方面也可明显看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上述画家在近代绘画史上的地位显赫,广为人知。不仅如此,柳州博物馆也收藏有一批创作者名气不大但艺术精湛的画作。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汤世澍《花卉图》一件。汤世澍(1831~1903年),字润之,晚号修叟,江苏常州人。从《花卉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作于丁亥年,即1887年。这件作品工笔描绘了盛开的折枝花卉,造型严谨,色彩清雅。汤世澍的花鸟画受到恽寿平的影响很大,这件作品即明言“仿白云外史粉本”。恽寿平的花卉以五代徐崇嗣的没骨法为宗。作画时以写生为基础,必对真花极力摹写,力求得其活色生香。他力主“惟能极似,才能与花传神”。善于用色渲染,点染并用。汤世澍的这件作品明显继承了恽寿平的花鸟特色并有所发挥。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符翕《柏芝图》一件。符翕(1840~1902年)字子琴,别号蔬笋居士,湖南清泉县人。曾任福建长乐、广东阳山等地知县。马宗霍《书林藻鉴》评曰:“宦粤二十余年,以金石书画名五岭间,分书茂密雄强,得自西狭颂者为多,而风神逸宕,亦兼有乙瑛、杨淮表记遗意。楷书树骨于平原,取势于兰台,气厚而遒,笔颇而驶,榜题举重若轻,尤擅其胜。行书则平原、南宫、东坡、松雪并出腕下,飞腾爽骏,王觉斯、陈曼生不能过也。晚岁参以分隶,奇趣妙理,殆欲与何道州分席。”符翕的这件《柏芝图》描绘了一株高大茂盛的柏树和树下的数丛灵芝。《柏芝图》款识:“冰霜为骨玉为姿,岩壑幽深养岁时。高节自增无量寿,更看浓荫满孙枝。商霖岏樵令伯仲,不远数千里邮书索画,盖今春花朝为太伯母悦庆之辰,欲以拙墨缀堂壁也。且谓里中称觞,除笔墨诗文,余仪悉屏谢,以此观令伯仲之贤为何如也。余供职鹿鹿,荒于绘事,何足以副雅望而阐慈德?感来意之钝驽,勉濡毫为报,装池既成,亟付驿使。此幅到时,请令伯仲为我捧向重闱,当进百觥云耳。丁亥上元后四日,符翕并记穗垣。”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这件作品画于光绪丁亥年,即1887年。其二,这件作品是符翕为程商霖兄弟的母亲祝寿而作。程龢祥(1847~1924年),字商霖,号息叟,湖南衡阳人,任两淮盐道三十余年。龢祥弟书祥,字垸樵,承祖业,从事文房四宝的制作。晚年兄弟二人选址衡阳北集兵区樟木乡西林村兴建麟凤山庄,时人称之为“程公馆”,历时十三年,载于1906年始成。符翕亦为湖南人,双方当早有交谊。其三,程氏兄弟为当时大商人,为其母祝寿,“除笔墨诗文,余仪悉屏谢”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之一斑。符翕的绘画并无明显师承,由于长于书法,以书入画也是其绘画的主要方向。结合吴昌硕的绘画成就来看,这应当是当时书画家的共识。符翕或当更先一步。 广西及柳州本地的花鸟画家同样值得重视。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马万里《群雏图》一件。马万里(1904~1979年),原名瑞图,字允甫,别署曼庐,晚号大年。斋名天地庐、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苏常州武进人。曾任广西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群雏图》描绘的是数只鸡雏在草中觅食。由《群雏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作于戊寅年六月,即1938年6月。这一年正是抗战军兴之时,马万里的题跋中有所涉及,他说:“豪端迹象妙能成,眼底沙虫劫屡更。嗟尔群雏争啄食,助人起舞未成声。昔岁铁年居士为余题画诗,瑞图录之。”马万里抄录的是符铸的诗。符铸即上文所提到的画家符翕之子,字铁年,少善诗书,早有令名。这件作品的收藏者任民也值得关注,画上有他的题跋说:“余重赴前方,遇万里先生于宜山旅次,以此相赠。余不忍以先生之画出入战区,留赠如蕙贤妹,为赴新纪念并题以志感:群雏啄食亦相呼,为富无仁愧此图。风雨晦时尤爱汝,声声催起荡倭奴。任民,廿七,十二,廿五。”由此可见,1938年6月马万里在宜山将这件作品赠予任民。当年12月,任民不愿意这件作品跟随他进入战区,因此转赠如蕙并赋诗抒怀。诗的后两句“风雨晦时尤爱汝,声声催起荡倭奴”尤可显示抗战时期的舆论向背。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马万里的《枇杷图》《花卉图》以及他与杨诚远合作《墨竹杜鹃图》等作品多幅。
此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李寄园《万里荣华图》,居廉《富贵长春图》,陆恢《芦雁图》,程璋《红叶花鸟图》,经亨颐、陈树人《延年图》,张善孖《老虎图》,汤涤《兰草图》,于非闇《雪鵙图》,陈半丁《雪梅图》,王雪涛《鹰雀图》,朱屺瞻《竹石图》,李苦禅《双鸟图》,吴作人《熊猫图》,刘海粟《竹雀图》,钱君匋《莲塘清趣图》,叶侣梅《人物山水图》,叶浅予《舞女图》,谢曼萍《虎图》,唐云《花鸟图》,来楚生《筐桃图》等。

三
柳州博物馆的扇子收藏是一个特色,其中近现代人物画家的作品也很精彩。这里首先介绍。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沙馥《芝崖听瀑图》扇子一件。沙馥(1831~1906年)字山春,江苏苏州人。根据《芝崖听瀑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清光绪乙亥年,即1875年。作品重点描绘了山崖与高士,而所谓的“芝”与“瀑”都做了简化处理。仔细观察,在左下角的水边确实有几棵灵芝,并不起眼。瀑布也只是几根线条而已。沙馥出身于绘画世家,为马仙根弟子,是苏州阊门外山塘年画铺中最著名画家。初学陈老莲。咸丰间任熊至吴门,曾问业于任熊。任熊去世后又与任薰关系甚密。后因自愧画学不如任薰雄伟恣肆,遂弃老莲法,转学改琦、费丹旭,并专攻仕女、花卉,亦自成一家。沙馥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还在中年,仍在陈老莲和二任的影响之下。
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潘振镛《洛神图》扇子一件。潘振镛(1852~1921年),字承伯,号亚笙,又号雅生,别署冰壶琴主,晚署讷钝老人、钝叟、钝老人,浙江秀水人。由《洛神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光绪已卯年,即1879年。这一年潘振镛还不到30岁,但是从绘画的风格上看,已经很成熟了。作品描绘了洛神凌波而立,正如曹植所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随侍的童子则侧身仰视,态度恭谨。潘振镛出生于绘画世家,父祖皆善画,后虽家道中衰,仍不改其志。与沙馥相同,潘振镛的风格也受到了改琦、费丹旭的影响。他在题跋中自承“略近七芗居士”,七芗即改琦。在这件作品中改琦对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与整体风格上。实际上,潘振镛受到费丹旭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不仅表现在造型与色彩的处理上,也表现在风格的相似性上。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钱禄新《兰亭集叙图》扇子一件。钱禄新,生卒年不详。由《兰亭集叙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创作于乙亥年,即1935年。这件作品在18×51.3cm的扇面上描绘了东晋著名的兰亭集叙的场景,画中人物多达八人。这在扇面作品当中是不多见的。作品远景为“崇山峻岭”,近景则为“茂林修竹”,一班名士姿态各异,潇洒出尘,一觞一咏,畅叙幽情。钱禄新为海上画家钱慧安之子,家学渊源有自,但是这件作品却是“摹桃花庵主人笔意”。“桃花庵主人”即唐寅。唐寅的人物画继承唐代传统,造型严谨,设色清雅,这在钱禄新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是钱氏作品也显示他自己在处理人物形象上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张大千《仕女图》一件。张大千在款识中也说“戏效六如居士画法”,六如居士即唐寅。很明显,张大千和钱禄新对唐寅的取法有不小的区别。从技术上看,张大千也许更接近唐寅,但是从风格和意境上看,钱禄新似更胜一筹。
在介绍柳州博物馆所收藏的人物扇子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本馆所收藏的其他近现代画家的人物画作品。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徐操《青女素娥图》一件。徐操(1899~1961年)字燕孙,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曾任中国画院副院长。由款识可知,这件作品描绘的是“玉溪生诗意”。玉溪生即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两句诗出自他的《霜月诗》,“青女”即霜雪之神,“素娥”即嫦娥。作品描绘了青女与素娥立于广寒宫外,云气缭绕,衣袂飘举,神态萧然,正有“高处不胜寒”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徐操的人物画在线条的技术和意境的营造上,仍然继承了明清以来的传统,但是人物的面部造型已经现代化了。将徐操的作品与上文所介绍的人物画略加比较便可明白。徐操对中国画的线描传统情有独钟,做过深入的研究,这件作品的线条运用就反映了这一点。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关良作品两件,分别为《乌龙院图》和《孙大圣图》。关良(1900~1986年),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乌龙院图》所描绘的是京剧乌龙院的情节。乌龙院是宋江为外室阎惜娇所建的房子,整出戏的情节都围绕这所房子展开。宋江、阎惜娇和张文远的感情纠葛和利益纷争是这出戏的重点。《孙大圣图》是1979年应柳州博物馆之请而作。作品的题材同样来源于孙悟空戏,但是这件作品的题目“今日欢呼孙大圣”却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关良1917年随兄东渡日本,先入川端研究所师从画家藤岛武二,后转入“太平洋画会”师从中村不折学习素描和油画,尤喜爱凡高和高更的绘画风格。早年学习经历对他后来创作风格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用中国画的材料和意境、西方绘画的构图与色彩来表现中国的戏曲人物成为中年之后关良的主要创作方向。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黄胄《喀什人物图》一件。黄胄(1925~1997年),河北蠡县人。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喀什人物图》是黄胄1978年在喀什的速写稿。作品描绘了少数民族少女骑马涉水疾行的场景。黄胄主张画家一开始就用毛笔速写,这样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起来。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有写生的特征,尽管这些作品可能并非现场写生而成。在黄胄的作品可以读出他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和鲜活感受。这件作品的笔墨与人物造型紧密结合,线条跳荡,墨色深沉,色彩明快。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程十髮《花香鹿鸣图》一件。程十髮(1921~2007年),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上海人。曾任上海画院院长等。这件作品绘制于1979年,描绘的是少数民族少女以鹿运物,途中小憩的场景。少女手中的野花突出了全画的主题。程十发从年轻时就对传统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这一方面表现在他对陈老莲、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曾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他始终希望能确立自我的绘画风貌。从这件作品来看,无论是题材、构图、造型、色彩乃至笔墨,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新风格和类型。
柳州博物馆自1959年建馆以来,一直重视对历代绘画作品的征集和收藏。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绘画经过近代以来的风雨洗礼,在21世纪的今天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近现代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时空的变换必然带来对近现代绘画作品认识和评价的调整。柳州博物馆将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近现代绘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张眠溪















毋庸讳言,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创作出现了很多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轻视与否定。但是也要看到,在几代画家的努力下,近现代中国画的创作也取得了颇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综合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柳州博物馆不仅重视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收藏与研究,对近现代绘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也很重视。在柳州博物馆的绘画收藏中,近现代绘画作品是其大宗,其中既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也有地方性画家、名人的作品。以下按照山水、花鸟、人物画的顺序加以介绍。
一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近现代山水画代表性画家的作品。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黄宾虹《拟古山水图》一件。黄宾虹(1865~1955年),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拟古山水图》款识:“前清道咸中,包安吴、赵撝叔山水画师北宋,墨法胜于明贤,不为兼皴带染习气所囿,试一拟之。癸巳,宾虹年九十。”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这件作品创作于1953年。这一年黄宾虹已经90岁。其二,这件作品拟包世臣和赵之谦风格。黄宾虹认为包、赵两家的山水取法北宋,与明人不同,没有受到“兼皴带染习气”的束缚。实际上,明代的院画多师北宋。很显然,黄宾虹这里所说的习气乃是就当时的文人画而言。其三,即使到了90岁之后,黄宾虹对墨法的研究仍未中断。结合作品来看,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平常的山水景色,构图也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对于墨法的使用确实有与明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为不为物象所拘,直接落墨,以书法的笔法写出,不作形体的细节皴染。黄宾虹80岁后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是为“黑宾虹”阶段。这件作品虽非典型,但是对于了解他绘画风格和绘画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黄宾虹《琴台松风图》一件,描绘的是游览伯牙琴台所见的景色。虽未标明年代,但很显然是处于其绘画风格转变之中的作品。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胡佩衡《云峰松涛图》一件。胡佩衡(1892~1965年),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原籍河北省涿县。曾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根据《云峰松涛图》款识“飞瀑落寒潭,高峰出云际。拄杖听松涛,流水任东逝。辛巳孟冬拟张君度笔。弼华仁兄大人雅鉴。冷庵胡佩衡写于燕京春风大雅之堂”可知,这件作品1941年作于北京。“飞瀑落寒潭,高峰出云际”只是这件作品的背景和铺垫,真正描绘的是高士倚杖听松涛的场景。高大挺立的松树,在清风过后,形成阵阵涛声。高士虽然只是个背影,但已足够表达此时的心境了。张君度即明代画家张宏。胡佩衡的这件作品对张宏画作的模拟并不算多,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发挥。近代画家对写意和墨法的重视远超前代,如果将这件作品与黄宾虹的作品相参照,是可以看出时代的某些共同特点的。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溥儒《金陵秋山图》一件。溥儒(1896~1963年),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清恭亲王奕忻之孙。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金陵秋山图》款识:“杖锡安禅地,香烟恋讲楼。孤云半溪水,冷景四山秋。鸟影临岩下,泉声入涧流。何人共幽□,独来伴远游。写金陵近作诗意。”由此可见,这件作品所描绘的是溥儒自作诗诗意。南京的秋天,山峦凋敝,木叶萧疏,秋意已渐浓,香烟孤云、鸟影泉声的意境就此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的构图打破了常规,明显可见西画的影响。这一点要和他留学德国的经历联系起来。虽然关于他留德的具体情况仍很模糊,但是西方绘画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陆俨少山水画作品两件,一件为《雁荡云锦图》,一件为《拟丹台春晓图》。陆俨少(1909~1993年),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等。《雁荡云锦图》画于1979年12月,款识:“积雨初收,林岚乍霁,雁荡诸处,悬瀑千山,来如白虹,界破青冥,掩映岩树,青黄烂然,一段云锦。”描绘雁荡山的景色。陆俨少的作品上常有自作诗文题跋,书法亦自成一家,这与他毕生注重综合修养,勤于读书是分不开的。《拟丹台春晓图》也作于1979年,款识:“吾家天游生好作《丹台春晓图》,流传于世者有二本,予此图略取其意,以朱墨为之。”天游生即元代画家陆天游,曾作有《丹台春晓图》,其这件作品虽然“略取其意”,但主要还是其自家风格,陆天游恐怕只是在题材和思路上给予了他些许启发。

柳州博物馆近现代山水画收藏不仅以代表性人物为主,也颇注重近现代名人书画作品的收藏。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林纾《汀洲春远图》一件。林纾(1852~1924年),福建闽县人。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任教于北京大学。由《汀洲春远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宋人姜夔《琵琶仙》词意。暮春时节,在远山的映衬之下,杨柳依依,薰风阵阵。画面上并未出现啼鴂的形象,但是意境已然生成。林纾自题“以戴文节法写之。文节学石谷,能时时出新意,往往得意处近燕文贵。以皴法细致,不走荒率一路。今人方以荒率为能,自谓是麓台宗派,吾不敢谓然也。”很显然,林氏对当时绘画创作“以荒率为能”颇有微词。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并不以绘画知名,其晚年在绘画上倾注了很大的心力。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不仅看到了林纾的精湛的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所反映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综合修养。 柳州博物馆对本地优秀画家的收藏与研究也很重视。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邓俊群《柳江胜景图》一件。邓俊群(1906~1990年),原名家骏,曾用名梅谷子、梅谷老人、六然老人,广西柳州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20世纪40年代初与马万里、宋吟可、张家瑶等画家创办广西美专。《柳江胜景图》描绘了50年代柳江两岸的风光和居民生活景象,顿使50年代柳州市的历史画面又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眼前。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其《仕女图》《梅花图》《东篱佳趣图》《墨虾图》等。
此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李霈《山静日长图》、沈翰《拟古山水图四条屏》、张大千《林窈百流图》、关山月《秋山听瀑图》《高山流水图》等山水画作品。
二
近现代花鸟画代表画家的作品,柳州博物馆多有收藏。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吴昌硕《铁骨红梅图》一件。吴昌硕(1848~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由《铁骨红梅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乙卯年,即1915年。这件作品描绘的是铁骨红梅,前景老干虬绕,红梅竞绽。中景一块顽石与红梅相映,具有典型的文人画意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梅的枝干叶花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既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穿插避让,也有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是吴昌硕作品极为精彩的一件。吴昌硕认为“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这是他的夫子自道,也是近现代绘画发展的主要路径。对他来说,花卉的枝叶花朵与书法尤其是篆书和草书的用笔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从他的作品明显可以看到笔墨的修养和发挥。对他来说,客观物象的表达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意象的营造才是他求索的重点。除此之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吴昌硕的《寒梅图》和《美意延年图》。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齐白石《芭蕉图》一件。齐白石(1864~1957年),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名誉院长等。《芭蕉图》绘芭蕉一树,蕉叶两三张,用焦墨淡墨分出层次,笔简意赅,为白石翁晚年精品力作。《芭蕉图》款识云:“西方人不知中华画法之佳处,谓无写生之真趣。吾年来为西人求画甚多,一日画蕉三幅,兴犹未尽,再成此幅。”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吾年来为西人求画甚多”表明这件作品大约作于齐白石声誉最隆的20世纪50年代。其二,齐白石反驳了西方人对中国画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表现在西方人认为绘画应有写生的基础,不能向壁虚造。而在齐氏看来,这恰好是中国画的佳处,即不为物象所囿,直抒胸臆。其三,这件作品是齐白石为外国人连画三幅芭蕉之后“兴犹未尽”的产物。画家的创作状态饱满,心中有话,笔下有画,自然水平绝佳。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齐白石《荔枝图》一件。由《荔枝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1948年,已是白石晚年成熟风格。作品只用红、黑、赭三色描绘了果篮、蚱蜢和荔枝。荔枝不仅颜色鲜艳而且数目众多,是全画的重点所在。整件作品构图严整,笔酣墨饱,洵为佳作。除此之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齐白石的《墨蟹图》《墨虾图》等。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当中,陈衡恪曾为其指示绘画津梁,“红花墨叶”一派的形成,陈氏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博物馆也收藏有陈衡恪《松石齐寿图》一件。这件作品以自信的笔墨描绘了并立的松枝与奇石,虽然是一件为祝寿所写的应酬之作,但是作者的胆识与功力显露无遗。将齐陈的作品加以比较,似乎也可见出当时某些共同的时尚和风气来。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赵少昂作品三件,分别为《双清图》《柳阴春燕图》《花鸟图》。赵少昂(1905~1998年)字叔仪,原籍广东番禺。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等。从《双清图》和《柳阴春燕图》的款识来看,这两件作品都是1943年赵少昂为柳江县长萧劲华所画,可见赵少昂与柳州的渊源不浅。萧劲华,湖南祁阳人,民国30年任柳江县长,民国33年离任,后迁居马来西亚。其人雅好书法,师承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并学王右军书,笔势遒劲,豪放泼辣,奕奕有神。当时州人多请其书写招牌及庐塞别墅匾额,擅名一时。萧劲华虽为县长却雅好书法,赵少昂与之交往当是很自然的事了。赵少昂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岭南画派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传统的笔墨,另一方面也可明显看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上述画家在近代绘画史上的地位显赫,广为人知。不仅如此,柳州博物馆也收藏有一批创作者名气不大但艺术精湛的画作。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汤世澍《花卉图》一件。汤世澍(1831~1903年),字润之,晚号修叟,江苏常州人。从《花卉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作于丁亥年,即1887年。这件作品工笔描绘了盛开的折枝花卉,造型严谨,色彩清雅。汤世澍的花鸟画受到恽寿平的影响很大,这件作品即明言“仿白云外史粉本”。恽寿平的花卉以五代徐崇嗣的没骨法为宗。作画时以写生为基础,必对真花极力摹写,力求得其活色生香。他力主“惟能极似,才能与花传神”。善于用色渲染,点染并用。汤世澍的这件作品明显继承了恽寿平的花鸟特色并有所发挥。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符翕《柏芝图》一件。符翕(1840~1902年)字子琴,别号蔬笋居士,湖南清泉县人。曾任福建长乐、广东阳山等地知县。马宗霍《书林藻鉴》评曰:“宦粤二十余年,以金石书画名五岭间,分书茂密雄强,得自西狭颂者为多,而风神逸宕,亦兼有乙瑛、杨淮表记遗意。楷书树骨于平原,取势于兰台,气厚而遒,笔颇而驶,榜题举重若轻,尤擅其胜。行书则平原、南宫、东坡、松雪并出腕下,飞腾爽骏,王觉斯、陈曼生不能过也。晚岁参以分隶,奇趣妙理,殆欲与何道州分席。”符翕的这件《柏芝图》描绘了一株高大茂盛的柏树和树下的数丛灵芝。《柏芝图》款识:“冰霜为骨玉为姿,岩壑幽深养岁时。高节自增无量寿,更看浓荫满孙枝。商霖岏樵令伯仲,不远数千里邮书索画,盖今春花朝为太伯母悦庆之辰,欲以拙墨缀堂壁也。且谓里中称觞,除笔墨诗文,余仪悉屏谢,以此观令伯仲之贤为何如也。余供职鹿鹿,荒于绘事,何足以副雅望而阐慈德?感来意之钝驽,勉濡毫为报,装池既成,亟付驿使。此幅到时,请令伯仲为我捧向重闱,当进百觥云耳。丁亥上元后四日,符翕并记穗垣。”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这件作品画于光绪丁亥年,即1887年。其二,这件作品是符翕为程商霖兄弟的母亲祝寿而作。程龢祥(1847~1924年),字商霖,号息叟,湖南衡阳人,任两淮盐道三十余年。龢祥弟书祥,字垸樵,承祖业,从事文房四宝的制作。晚年兄弟二人选址衡阳北集兵区樟木乡西林村兴建麟凤山庄,时人称之为“程公馆”,历时十三年,载于1906年始成。符翕亦为湖南人,双方当早有交谊。其三,程氏兄弟为当时大商人,为其母祝寿,“除笔墨诗文,余仪悉屏谢”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之一斑。符翕的绘画并无明显师承,由于长于书法,以书入画也是其绘画的主要方向。结合吴昌硕的绘画成就来看,这应当是当时书画家的共识。符翕或当更先一步。 广西及柳州本地的花鸟画家同样值得重视。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马万里《群雏图》一件。马万里(1904~1979年),原名瑞图,字允甫,别署曼庐,晚号大年。斋名天地庐、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苏常州武进人。曾任广西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群雏图》描绘的是数只鸡雏在草中觅食。由《群雏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作于戊寅年六月,即1938年6月。这一年正是抗战军兴之时,马万里的题跋中有所涉及,他说:“豪端迹象妙能成,眼底沙虫劫屡更。嗟尔群雏争啄食,助人起舞未成声。昔岁铁年居士为余题画诗,瑞图录之。”马万里抄录的是符铸的诗。符铸即上文所提到的画家符翕之子,字铁年,少善诗书,早有令名。这件作品的收藏者任民也值得关注,画上有他的题跋说:“余重赴前方,遇万里先生于宜山旅次,以此相赠。余不忍以先生之画出入战区,留赠如蕙贤妹,为赴新纪念并题以志感:群雏啄食亦相呼,为富无仁愧此图。风雨晦时尤爱汝,声声催起荡倭奴。任民,廿七,十二,廿五。”由此可见,1938年6月马万里在宜山将这件作品赠予任民。当年12月,任民不愿意这件作品跟随他进入战区,因此转赠如蕙并赋诗抒怀。诗的后两句“风雨晦时尤爱汝,声声催起荡倭奴”尤可显示抗战时期的舆论向背。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马万里的《枇杷图》《花卉图》以及他与杨诚远合作《墨竹杜鹃图》等作品多幅。
此外,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李寄园《万里荣华图》,居廉《富贵长春图》,陆恢《芦雁图》,程璋《红叶花鸟图》,经亨颐、陈树人《延年图》,张善孖《老虎图》,汤涤《兰草图》,于非闇《雪鵙图》,陈半丁《雪梅图》,王雪涛《鹰雀图》,朱屺瞻《竹石图》,李苦禅《双鸟图》,吴作人《熊猫图》,刘海粟《竹雀图》,钱君匋《莲塘清趣图》,叶侣梅《人物山水图》,叶浅予《舞女图》,谢曼萍《虎图》,唐云《花鸟图》,来楚生《筐桃图》等。

三
柳州博物馆的扇子收藏是一个特色,其中近现代人物画家的作品也很精彩。这里首先介绍。柳州博物馆收藏有沙馥《芝崖听瀑图》扇子一件。沙馥(1831~1906年)字山春,江苏苏州人。根据《芝崖听瀑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清光绪乙亥年,即1875年。作品重点描绘了山崖与高士,而所谓的“芝”与“瀑”都做了简化处理。仔细观察,在左下角的水边确实有几棵灵芝,并不起眼。瀑布也只是几根线条而已。沙馥出身于绘画世家,为马仙根弟子,是苏州阊门外山塘年画铺中最著名画家。初学陈老莲。咸丰间任熊至吴门,曾问业于任熊。任熊去世后又与任薰关系甚密。后因自愧画学不如任薰雄伟恣肆,遂弃老莲法,转学改琦、费丹旭,并专攻仕女、花卉,亦自成一家。沙馥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还在中年,仍在陈老莲和二任的影响之下。
柳州博物馆还收藏有潘振镛《洛神图》扇子一件。潘振镛(1852~1921年),字承伯,号亚笙,又号雅生,别署冰壶琴主,晚署讷钝老人、钝叟、钝老人,浙江秀水人。由《洛神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画于光绪已卯年,即1879年。这一年潘振镛还不到30岁,但是从绘画的风格上看,已经很成熟了。作品描绘了洛神凌波而立,正如曹植所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随侍的童子则侧身仰视,态度恭谨。潘振镛出生于绘画世家,父祖皆善画,后虽家道中衰,仍不改其志。与沙馥相同,潘振镛的风格也受到了改琦、费丹旭的影响。他在题跋中自承“略近七芗居士”,七芗即改琦。在这件作品中改琦对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与整体风格上。实际上,潘振镛受到费丹旭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不仅表现在造型与色彩的处理上,也表现在风格的相似性上。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钱禄新《兰亭集叙图》扇子一件。钱禄新,生卒年不详。由《兰亭集叙图》款识可知,这件作品创作于乙亥年,即1935年。这件作品在18×51.3cm的扇面上描绘了东晋著名的兰亭集叙的场景,画中人物多达八人。这在扇面作品当中是不多见的。作品远景为“崇山峻岭”,近景则为“茂林修竹”,一班名士姿态各异,潇洒出尘,一觞一咏,畅叙幽情。钱禄新为海上画家钱慧安之子,家学渊源有自,但是这件作品却是“摹桃花庵主人笔意”。“桃花庵主人”即唐寅。唐寅的人物画继承唐代传统,造型严谨,设色清雅,这在钱禄新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是钱氏作品也显示他自己在处理人物形象上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张大千《仕女图》一件。张大千在款识中也说“戏效六如居士画法”,六如居士即唐寅。很明显,张大千和钱禄新对唐寅的取法有不小的区别。从技术上看,张大千也许更接近唐寅,但是从风格和意境上看,钱禄新似更胜一筹。
在介绍柳州博物馆所收藏的人物扇子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本馆所收藏的其他近现代画家的人物画作品。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徐操《青女素娥图》一件。徐操(1899~1961年)字燕孙,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曾任中国画院副院长。由款识可知,这件作品描绘的是“玉溪生诗意”。玉溪生即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两句诗出自他的《霜月诗》,“青女”即霜雪之神,“素娥”即嫦娥。作品描绘了青女与素娥立于广寒宫外,云气缭绕,衣袂飘举,神态萧然,正有“高处不胜寒”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徐操的人物画在线条的技术和意境的营造上,仍然继承了明清以来的传统,但是人物的面部造型已经现代化了。将徐操的作品与上文所介绍的人物画略加比较便可明白。徐操对中国画的线描传统情有独钟,做过深入的研究,这件作品的线条运用就反映了这一点。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关良作品两件,分别为《乌龙院图》和《孙大圣图》。关良(1900~1986年),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乌龙院图》所描绘的是京剧乌龙院的情节。乌龙院是宋江为外室阎惜娇所建的房子,整出戏的情节都围绕这所房子展开。宋江、阎惜娇和张文远的感情纠葛和利益纷争是这出戏的重点。《孙大圣图》是1979年应柳州博物馆之请而作。作品的题材同样来源于孙悟空戏,但是这件作品的题目“今日欢呼孙大圣”却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关良1917年随兄东渡日本,先入川端研究所师从画家藤岛武二,后转入“太平洋画会”师从中村不折学习素描和油画,尤喜爱凡高和高更的绘画风格。早年学习经历对他后来创作风格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用中国画的材料和意境、西方绘画的构图与色彩来表现中国的戏曲人物成为中年之后关良的主要创作方向。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黄胄《喀什人物图》一件。黄胄(1925~1997年),河北蠡县人。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喀什人物图》是黄胄1978年在喀什的速写稿。作品描绘了少数民族少女骑马涉水疾行的场景。黄胄主张画家一开始就用毛笔速写,这样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起来。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有写生的特征,尽管这些作品可能并非现场写生而成。在黄胄的作品可以读出他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和鲜活感受。这件作品的笔墨与人物造型紧密结合,线条跳荡,墨色深沉,色彩明快。
柳州博物馆收藏有程十髮《花香鹿鸣图》一件。程十髮(1921~2007年),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上海人。曾任上海画院院长等。这件作品绘制于1979年,描绘的是少数民族少女以鹿运物,途中小憩的场景。少女手中的野花突出了全画的主题。程十发从年轻时就对传统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这一方面表现在他对陈老莲、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曾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他始终希望能确立自我的绘画风貌。从这件作品来看,无论是题材、构图、造型、色彩乃至笔墨,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新风格和类型。
柳州博物馆自1959年建馆以来,一直重视对历代绘画作品的征集和收藏。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绘画经过近代以来的风雨洗礼,在21世纪的今天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近现代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时空的变换必然带来对近现代绘画作品认识和评价的调整。柳州博物馆将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近现代绘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张眠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