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学习一门功课也是一样。对于化学这门课程,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新鲜的方法引学生入门,然后再加以辅导和强化。学习化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动手实践,如果只依靠理论知识,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表面东西,纸上谈兵。所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化学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知识——创新、实践的资本
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进入初中学生的课堂,那么学生打好这一门课程的基础就显得非常必要。不论学习什么,有一个好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就像盖高楼一样,只有地基打好了,楼房才能越盖越高,不会坍塌,否则楼还没盖就会毁于一旦。但是丰富的知识是依靠于日积月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形成的,要想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创新,就必须要求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点滴,打好基础知识,不然谁都不可能有创新这个概念。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给他们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拥有创新的资本。
例如,教师在讲授“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这一课时,让学生分清物质、认识物质,对一些物质的气味、形态、特性等具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只有在生活中通过日积月累的收集、关注,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分清所有的物质,然后对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了然于心。对于基础知识手到擒来之后,学生会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就事半功倍了。
二、求知欲望——创新、实践的动力
古人读书考取功名后总说“十年寒窗苦读”,其实对于现代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现在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这个讲究高效率的时代,压力就是动力。知道将要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学生自己也会对自己提高要求。他们对知识就更加的渴求,对学习就会更加的上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引导他们向往追求更高的学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对知识渴求。
另外,学生对于刚接触的事物会有一种冲动的想法,那就是渴求弄清楚那是什么。而化学作为初中生新接触的一门课程,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是比较强的,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动手实践,然后观察现象,解开这个谜题。例如,在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时,让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己选择各种植物(如紫卷心菜、胡萝卜、牵牛花或其他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用研钵中研碎,加入酒精浸泡,用纱布将浸出的汁液挤出,得到植物汁液指示剂。告诉学生这些汁液滴加到酸性、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看看这些汁液分别在食醋、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中的颜色变化,然后总结,从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化学本质——创新、实践的依据
化学是一门很神奇的课程,它不但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还能满足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都会为之一震,对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充满好奇,觉得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感到化学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其实我们接触化学的时间久了,就会知道化学其实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喜欢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铁、铜及其化合物”时,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铁为什么会生锈?铜表面为什么会有绿色的东西?通过这些最常见的现象告诉他们一些化学反应,然后带领他们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待学习过这些东西后,让他们亲自动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去除铁锈,这肯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四、结语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去探寻化学的规律,去证实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在化学以及生活方面的创新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使学生敢于直面自己的每一个想法然后亲自动手去验证它正确与否。有敢于创新的理念,又有具备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基础知识——创新、实践的资本
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进入初中学生的课堂,那么学生打好这一门课程的基础就显得非常必要。不论学习什么,有一个好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就像盖高楼一样,只有地基打好了,楼房才能越盖越高,不会坍塌,否则楼还没盖就会毁于一旦。但是丰富的知识是依靠于日积月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形成的,要想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创新,就必须要求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点滴,打好基础知识,不然谁都不可能有创新这个概念。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给他们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拥有创新的资本。
例如,教师在讲授“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这一课时,让学生分清物质、认识物质,对一些物质的气味、形态、特性等具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只有在生活中通过日积月累的收集、关注,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分清所有的物质,然后对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了然于心。对于基础知识手到擒来之后,学生会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就事半功倍了。
二、求知欲望——创新、实践的动力
古人读书考取功名后总说“十年寒窗苦读”,其实对于现代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现在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这个讲究高效率的时代,压力就是动力。知道将要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学生自己也会对自己提高要求。他们对知识就更加的渴求,对学习就会更加的上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引导他们向往追求更高的学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对知识渴求。
另外,学生对于刚接触的事物会有一种冲动的想法,那就是渴求弄清楚那是什么。而化学作为初中生新接触的一门课程,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是比较强的,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动手实践,然后观察现象,解开这个谜题。例如,在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时,让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己选择各种植物(如紫卷心菜、胡萝卜、牵牛花或其他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用研钵中研碎,加入酒精浸泡,用纱布将浸出的汁液挤出,得到植物汁液指示剂。告诉学生这些汁液滴加到酸性、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看看这些汁液分别在食醋、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中的颜色变化,然后总结,从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化学本质——创新、实践的依据
化学是一门很神奇的课程,它不但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还能满足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都会为之一震,对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充满好奇,觉得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感到化学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其实我们接触化学的时间久了,就会知道化学其实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喜欢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铁、铜及其化合物”时,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铁为什么会生锈?铜表面为什么会有绿色的东西?通过这些最常见的现象告诉他们一些化学反应,然后带领他们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待学习过这些东西后,让他们亲自动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去除铁锈,这肯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四、结语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去探寻化学的规律,去证实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在化学以及生活方面的创新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使学生敢于直面自己的每一个想法然后亲自动手去验证它正确与否。有敢于创新的理念,又有具备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