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干扰抑制γ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ge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抑制γ突触核蛋白(SNCG)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株生长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针对SNCG基因的mRNA序列(GENBANK :No.NM003087.2 ),设计合成干扰SNCG基因表达的RNA (siRNA)有效靶序列及其DNA,与慢病毒骨架质粒GV115(hU6-MCS-CMV-EGFP )连接并包装,获得实验组慢病毒LV-SNCG-RNAi-EGFP,并用相同步骤构建阴性对照组慢病毒LV-SNCG-NC-EGFP。用两种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人结肠癌SW1116细胞(实验组:RNAi组,阴性对照组:NC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后shRNA荧光标签(EGFP )的表达情况;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RNAi组与NC组细胞中SNCG基因表达mRNA的干扰效果;以野生型SW1116细胞为空白对照(野生型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NAi组、NC组和野生型组细胞中SNCG基因表达蛋白的干扰效果;CCK-8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用于评价RNA干扰SNCG基因表达对RNAi组与NC组细胞的体外生长及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

结果

成功构建并获得了稳定表达重组慢病毒的SW1116细胞株,表达慢病毒LV-SNCG-RNAi-EGFP及LV-SNCG-NC-EGFP滴度均为8×108 TU/ml。RNAi组SNCG基因相对表达水平(2-Δ ΔCt)为0.114 ± 0.030,低于于对照NC组的SNCG基因相对表达水平(2-ΔΔCt:1.009 ± 0.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RNAi组SNCG基因干扰效率达到76.8%。RNAi组的SNCG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001 ± 2.884,低于NC组(蛋白相对表达量:32.445 ± 4.731)和野生型组(蛋白相对表达量:34.308 ± 6.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P= 0.020)。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干扰SNCG基因表达后,RNAi组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从48 h开始受到明显抑制,并持续到120 h,与NC组及野生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6)。RNAi组克隆明显偏小,RNAi组平均直径(0.582 ± 0.103)mm,低于NC组[(1.863 ± 0.316)mm]及野生型组[(1.749 ± 0.52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RNAi组克隆形成率为(17.1 ± 3.5)%,低于NC组[ (36.5 ± 4.3)%]及野生型组[(33.8 ± 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3,P= 0.019)。RNAi组的侵袭个数为(37.4 ± 9.3)个,较NC组[(112.3 ± 8.6)个]及野生型组[(100.0 ± 0.0)个]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8,P= 0.007)。而NC组及野生型组在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数量及侵袭能力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SNCG基因表达在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亚甲蓝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和性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和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收治的44例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入组56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试验组患者在游离直肠系膜前于直肠上动脉内缓慢注射1%亚甲蓝8 ml观察其对TME手术区域的显示情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肿瘤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瘘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6例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切除后,全组患者消化道重建均行Roux-en-Y方式吻合,并经鼻咽放置胃引流管,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远端放置引流管,经皮胃穿刺放置十二指肠引流管进行消化液引流。分析2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残胃代食管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自2005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行游离残胃替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手术且发生术后并发症的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并发症分别为胸胃瘘、输入袢综合征、吻合口瘘各1例。术后发生胸胃瘘的患者经清除胸部切口及胃周围的污物后,予以间断全层缝合,再作浆肌层缝合修补;术后予以加强抗炎、抑酸和静脉营养等治疗,术后第9天
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和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直肠癌手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腹腔镜直肠TME手术所涉及的血管处理主要针对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的方式有两种: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结扎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低位结扎。本文回顾并分析近年来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吻合口瘘和手术时间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作一评述,以期为肠系膜下动脉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
随着胃癌标准根治术的推广,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既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明晰术后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原因,重视临床症状和体征,恰当的处理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认真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吻合口瘘是结直肠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吻合口瘘的因素很多,包括患者和疾病相关因素、术前因素(新辅助放化疗和机械性肠道准备等)、术中因素(吻合方式、是否行注水试验、是否行预防性造瘘和手术方式等)及术后因素(术后用药等)。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并可参考预测和诊断模型。吻合口瘘一旦确诊,需立即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对于腹腔内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鸟苷酸环化酶(GUCY2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39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标本,诊断均经病理证实;另选取同期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的39例患者的正常黏膜标本及经内镜治疗后的47例腺瘤组织标本作对照。所有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
目的总结以急性完全性小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急性阑尾炎的疾病特点,减少误诊并为选择适宜的诊治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通外科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共收治了以急性完全性小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3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对这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3例患者均为急诊入院。发病至入院时间(62.2 ± 25.0)h ;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和停止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