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校管理的转变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即要求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必然引起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变革,这就不仅要求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更要求校长与新课程共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校长对学校管理也必须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一、管理由“重分数管理“向重”教师发展管理“转变”
  
  传统的学校管理,尽管也具有许多优点,但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 重分数管理。总是难以摆脱分数管理的桎梏。常以考试中学生成绩为唯一的依据来奖惩教师,这样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教师劳动的过程性、群体性,对教师进行的是一种终极性的评价。而新课改提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不以奖惩为评价目的,而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专业的成熟,知识的整合,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成分,最终走上教师专业化道路,为教师的发展考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把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教师主人翁的意识。
  2 教师评价单一。现行学校管理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观念。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评价的单一性主体即学校领导,没有体现现代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评价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关注被评价者(即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将教师的高尚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充分调动起来,引导教师为人之师的正确价值取向,使之主动投入到新课改的浪潮之中,并在极具挑战性、创造性的劳动中,成长为当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有代表性机构或各界人士,也应当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这样才不失公正,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管理由“管而不理”的现状向“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转变
  
  学校制度建设是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不少学校在制定学校有关的规定,或是在执行规定前后,要么刚性过强,要么制度成为摆设,根本没法执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隐性殆工现象,只满足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愿进行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校长只关注到教师的弱点或不足,对个体教师的长项不注重研究,对学生的奖励只关注到少数高分学生,对非智能领域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视而不见。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管理,理重于管而不是管重于理,理顺师生的思想、行为及学习和生活,才能做到管有所依,管有所源。管有所序,管有所效。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的新课改提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利用制度适于不同智能、非智能的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是相同规格。要达到这一教育效果,就必须实现从“管重于理,管而不理”向“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转变。
  
  三、管理方式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
  
  实施新课程之前,我们每天忙于应试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引入,就强烈要求学校要增强它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增强校与校之间的互动性。
  首先从校际之间新课改、新理念、和备课上课实践的经验上看,需要交流。其次,从课程资源上看,教师必须走出学校,走出文本教材,来到社区、深入社会,才能获得大量当教学资源。再次,学校可以请县区教研员或知名的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都有助于利用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学校不应当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孤岛,而是要有机地溶于社会,学校教育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形成互动性,网络化和社会化的现代教育体系。
  
  四、管理由“功利化、形式化”向“为学生持续发展”方向转化
  
  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都存在着许多困惑。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操作往往与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有着很大的矛盾。在高考制度目前尚未改变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作祟,是学校管理功利化的具体表现。在此观念下,学校的许多工作易落俗套,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淡漠,“以法治校”只在口头,不见行动,只要学生听话,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建设,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学生的发展与变化或发展与变化的趋势,均不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之内。于是,学校的管理只能体现少数领导的意志,形式化、自由化泛滥成灾。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管理的前瞻性,是当前紧要的一个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也将不再是以分数管理、以学校一方评价教师、以“管重于理”、以封闭式、功利化、形式化、自由化的管理。我们要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地推动这五个方面的转变,使学校管理达到最高的境界。即新课改提出的“没有管理的管理。”
其他文献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家族由细胞产生,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蛋白,与人类疾病有特殊关系。而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高,威胁着女性健康,同时有SOCS基因表达。由于
初中化学是启蒙阶段。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难点、分化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枯燥乏味。化学用语的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一化学教学中的瓶颈历来是化学教学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健康第一”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同时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身体和健康的知识。这些基本常识和健身方法,除了在室外体育课中进行教学外,主要还是在室内课中进行。    1 长期以来体育室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