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h4388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初中生统一使用的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新课本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课本中,初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初中29篇,许多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优秀品德与情操等文质兼美的课文得以保留。

二、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


  1.热情不高并且难度较大
  初中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传统文化多蕴含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用得少、用处小、学习难。中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熏陶的难度就更大。
  2.信息文化对中学生影响大
  信息时代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玩游戏、看漫画等休闲杂志等的兴趣,远远比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大。
  3.考試功利性缺少文化底蕴
  学习传统文化或文言文,更多是从考试角度来考量。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少,不想、不愿对经典名著中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探讨。而学生对于网络上的个性化的流行用语,却很快就能接受并传播开来。

三、如何把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1.课堂上学内涵
  教学汉字之形,感悟汉字之美;教学古诗之意,体味诗人之情;诵读经典韵文,完善人格品行。课堂上,教师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内涵、哲学传统、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等,让学生探讨当时社会的信仰、环境、认识以及和当今的差异。例如:指导学生学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讲解重点难字“省”字时,让学生了解“省”是个多音字,“省”在这里读音是:xing的第三声。意思是“反省、自我检查”。通过讲解《论语》中的这条语录告诉学生传统文化中,对克己养性的道德人格自觉性的要求,这种思想具体到精英人群中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感,以及孔子为了弘扬、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颠沛流离不改初心,一生致力于实现匡世济民的精神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作品中见精髓
  汉文化博大精深,而一部作品所折射的传统伦理道德、礼仪,以及音乐和审美等无处不在。课堂教学让学生分析古人的思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有的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有的体现了传统精英人群的“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优秀品质。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3.阅读中拓视野
  初中生古文功底差,经典阅读少。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教师指导学生对哪些书籍应该精读,或哪些可采取泛读方式。通过扩展课文经典读物阅读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拓宽视野,领悟和打开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眼光来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引导学生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形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4.学科间重沟通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提高语文能力,就需要加强和其他学科的沟通。例如加强语文学习和音乐的沟通,让学生发现语言中的音乐美,也让音乐促进语言的表达,通过健康的音乐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让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多一些音乐的元素。通过语言与绘画,以及书法的沟通,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比较画家是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而作家又是如何运用文字烘托气氛来表达人物心情和处境。通过学科间联系,从而达到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和放飞学生想象力作用。
  5.活动中读经典
  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1)背。背诵中积累语言。在活动中齐背、轮背、接龙背等,看谁背得多又准。也可由家长督促背诵,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
  (2)悟。悟中领悟道理。每堂课的前十分钟,班上的同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向大家阐述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学生明白这些语言中蕴含的道理,才可以学以致用,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用。用中深化感受,积淀语言。比如:指导学生们提取成语,把古典语言转化成现代常用的成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更让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比如: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孙康映雪等,这样不但积累了成语,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4)演。用舞蹈、演唱、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经典故事编排成艺术节目,诠释经典美文,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快乐。
  教材的历次修订都是传统文化不断加强、经典篇目次次传承的过程,国学经典积淀成学生传统文化的基础,更形成了几代人关于语文课本的共同记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把语文课程学习好,还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者通联:重庆市合川区南屏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学习,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与优化。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快乐、轻松、活泼的学
【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要想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是富有感情的有声的艺术形式,它语言精练,声韵和谐,意境优美。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特点,就决定了诵读将成为感知诗词内容,品鉴诗词之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都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要将朗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在诗词鉴赏的教学过
用8种测定交换性阳离子和离子交换量(CEC)的方法对美国阿拉巴马洲某些高度风化的水(标)准点土壤进行了比较研究。选择0.1MBaCl_2法作为测定这些高度风化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和CE
鲍勃·迪伦说:"我认为最有罪的是那些看到不对的东西心里也知道不对但就是不愿正视的人。"他用歌词中表现出的对人类、社会、人生深深的忧虑惊醒着每一个有良知却又一次次自
柴油机能否正常工作运转,与燃油供给系统的性能有密切关系,本文就南车16v280ZD-A柴油发电机组燃油供给系统构造及故障诊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该研究为故障诊断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