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略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中学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学生的语言,要根据学生特点富有多样性、多向性、导向性等等,构建和谐、融洽的语文氛围。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性、单向性、模糊性等充斥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评价理念,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的思路——语感教学。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教学中如何用语感派教学原则指导课堂,如何用“语感派”教学的课堂结构来安排课堂,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语感派基本课型,如何使用语感派品味语言的方法,语感教学要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感教学课堂改革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感派  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四年,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孩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艺术主要表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它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体,没有隐性的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支撑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基于语文素养的人文艺术方面的培育。因此,许多研究者指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做到脚踏实地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改革,现在面临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学中的人文艺术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
【摘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创建和谐有趣的课堂识字学习氛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课堂识字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是继拼音教学之后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识字正确、熟练,以及应用程度的掌握,都会为以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究其根源,语文老师毫无激情的课文讲析,没有做到带动学生披情入文,学生置身课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言为心声。语文老师的激情来自于学科知识的渊博;源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情感体现要求教学语言表达应富有“情绪化”;教学过程应张弛有度;教无定法。以情感为依托,点燃生命的火花,还语文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到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审美过程首先是通过感知觉这样的心理过程来实现的。审美感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为在审美感知过程中,虽
期刊
目的:中药效能作用经由寒热基本分类表达出具有物理温度现象及非物理反馈呈现,使得药性作用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特质。汉代张仲景使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与干姜配伍,如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等,《证治要诀》亦云:“附子无干姜不热”,《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征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经方中附子与寒凉药物配伍者即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三方。“
【摘要】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属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课题。利用课文人文主义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主义教育思考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怎样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达到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