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eideyuo0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到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审美过程首先是通过感知觉这样的心理过程来实现的。审美感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为在审美感知过程中,虽然也要借助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但主要不是认识活动,而是情感活动。
  实际上,儿童审美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察静态的美,到观察动态的美;从观察自然的美到观察社会的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美到体验内在精神的美,以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观察形式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汉字、短语和句子,去注意它们的对称、比例、和谐、严谨等。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欣赏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严格地说,只有当审美感知发展到审美欣赏时,才算是真正跨进了审美境界,进入审美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体验文艺性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人力量,欣赏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体蕴文章意境的幽雅恬静的美,领略诗歌中激动人心的感情,赏识语言文字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是抑扬顿挫的文采美、音韵美、节奏美以及掩卷回味课文的余音、余味、余韵和余意,引发出许许多多的遐想……在高年级还可以让儿童初步感受议论文的逻辑力量,这些都是通过课文的字、词、句、篇,由儿童经过听、说、读、写的实践而逐渐领悟的,从而使儿童具体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表现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绝大多数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我们可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的美,使之因文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赞叹,获得美的享受。例如我们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用引读法把学生带到桂林的“现场”,让他们充分感受桂林山水的奇丽景色。教学“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特点时,则可用讨论法让学生来欣赏美,课文中对“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是这样描写的: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学生从课文中领略到了形象的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美、意境的美以及语感的美。这样,学生不仅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也进行了审美欣赏。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去欣赏美,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去表达美,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去接受美感,进而认识五彩缤纷的世界,体会人生的目的。如黑格尔所说:“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我深信,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在一定审美观的指导下,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审美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试图给他们灌输一些抽象的美学信条,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为审美观的建立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纷纭繁复的客观世界里,通过感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自我揣摩、吸收、领悟,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既是一个认知和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审美欣赏,达到审美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自觉地创造审美对象的活动。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凭借语育进行听、说、读、写的审美创造。
  当学生通过感受美、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也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萌芽状态下的创造活动,鼓励他们进行审美创造。从模仿开始,逐渐增加创造性成分,由扶到放,以培养学生独立地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从学词学句开始,先让学生模仿范文提供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说一句话”的训练。如教学“轻轻地”一词,就让学生仿照课文中“风轻轻地吹着”一句进行句式训练。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物说到人,从天上说到地下,从有声说到无声。如“春姑娘轻轻地飞来了。”“燕子轻轻地唱着歌。”“云儿轻轻地飘着。”“麦苗儿轻轻地点着头。”“柳枝轻轻地飘荡着。”等等。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对“轻轻地”一词表达的状态和意境,对简单句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学生在模仿中包含了一些审美创造的因素。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根据儿童的特点,针对儿童的实际,在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教给儿童基本的审美知识和基本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小学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必须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具有丰厚的理论底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化探索,是以新课程理论为支撑,以改变从课文内容到内容的问答式阅读教学现状为突破口,凸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体现学科教学的人文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性探讨实践探索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母语课程。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文
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DBD)是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的一个并发症。在糖尿病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患者逐渐出现排尿间隔延长、排尿感觉迟缓、排尿乏力、点滴而下与排尿不净。尿动力学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学生的语言,要根据学生特点富有多样性、多向性、导向性等等,构建和谐、融洽的语文氛围。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性、单向性、模糊性等充斥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评价理念,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的思路——语感教学。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教学中如何用语感派教学原则指导课堂,如何用“语感派”教学的课堂结构来安排课堂,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语感派基本课型,如何使用语感派品味语言的方法,语感教学要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感教学课堂改革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感派  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四年,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孩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艺术主要表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它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体,没有隐性的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支撑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基于语文素养的人文艺术方面的培育。因此,许多研究者指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做到脚踏实地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改革,现在面临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学中的人文艺术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
【摘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创建和谐有趣的课堂识字学习氛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课堂识字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是继拼音教学之后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识字正确、熟练,以及应用程度的掌握,都会为以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究其根源,语文老师毫无激情的课文讲析,没有做到带动学生披情入文,学生置身课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言为心声。语文老师的激情来自于学科知识的渊博;源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情感体现要求教学语言表达应富有“情绪化”;教学过程应张弛有度;教无定法。以情感为依托,点燃生命的火花,还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