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大纲》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指明了路子。语文教学要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江山的壮丽,文化的灿烂和对劳动的赞美,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等有的课文则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如《沁园春,长沙》、《我爱这土地》等:有的课文反映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如《祝福》、《孔雀东南飞》等还有的课文表现了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纪念刘和珍君》、《蜀道难》等。
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各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课文中包含着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如《为了忘却的记念》题目中“忘却”和“记念”这一组相矛盾的词语,仔细体会就可以理解到鲁迅写作时悲伤和愤怒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灯》中的文眼“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也正透露出爱国作家尽管身处浓重的社会黑暗当中仍然对抗日战争怀着必胜的信心;《雷雨》内容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动荡情况和反动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关“三?一八”惨案的背景材料能让学生认识段祺瑞政府及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和无耻,增强识别能力和培养正确的爱憎感情等。教师应象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从课文的题目、人物、事件、文眼、意境、中心以及背景材料中挖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例如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教师稍加点拨后便让大家诵读。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山祖国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通过朗读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对课文中捉到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认识上有分歧的思想政治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能集思广益,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深化。例如在教授《陈奂生上城》一课时,对“中国老百姓身上是否仍然游荡着阿Q的幽灵”进行讨论,最后大家认识到:①改革开放初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尽管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依然贫乏,在农村依然存在着种种陋习,只有克服这些陋习,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不仅要抓物质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只有精神文明上去了,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作者出于失去了双腿,心里特别苦闷,不理解母亲,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母亲则是默默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对“儿子苦闷不理解母亲,母亲却默默的关心着儿子,儿子最后理解了母亲,但母亲已远去’,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慈母孝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感受到作者感激、难过、负疚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这种方法即是所谓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功能的最大优势,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大纲》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指明了路子。语文教学要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江山的壮丽,文化的灿烂和对劳动的赞美,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等有的课文则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如《沁园春,长沙》、《我爱这土地》等:有的课文反映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如《祝福》、《孔雀东南飞》等还有的课文表现了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纪念刘和珍君》、《蜀道难》等。
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各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课文中包含着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如《为了忘却的记念》题目中“忘却”和“记念”这一组相矛盾的词语,仔细体会就可以理解到鲁迅写作时悲伤和愤怒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灯》中的文眼“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也正透露出爱国作家尽管身处浓重的社会黑暗当中仍然对抗日战争怀着必胜的信心;《雷雨》内容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动荡情况和反动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关“三?一八”惨案的背景材料能让学生认识段祺瑞政府及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和无耻,增强识别能力和培养正确的爱憎感情等。教师应象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从课文的题目、人物、事件、文眼、意境、中心以及背景材料中挖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例如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教师稍加点拨后便让大家诵读。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山祖国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通过朗读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对课文中捉到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认识上有分歧的思想政治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能集思广益,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深化。例如在教授《陈奂生上城》一课时,对“中国老百姓身上是否仍然游荡着阿Q的幽灵”进行讨论,最后大家认识到:①改革开放初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尽管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依然贫乏,在农村依然存在着种种陋习,只有克服这些陋习,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不仅要抓物质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只有精神文明上去了,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作者出于失去了双腿,心里特别苦闷,不理解母亲,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母亲则是默默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对“儿子苦闷不理解母亲,母亲却默默的关心着儿子,儿子最后理解了母亲,但母亲已远去’,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慈母孝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感受到作者感激、难过、负疚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这种方法即是所谓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功能的最大优势,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