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芳,罗明: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意蕴及其可能性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rfvbgtyhn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铁芳,罗明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3期《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意蕴及其可能性》一文指出,對话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个体在教学中走向人与人彼此连结的基本方式,也是个体走西精神教化的基本实践形式。教学中的对话蕴含着三重意义:首先是作为交流方式,即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其次是作为思想方式,即通过对话来开启思维,深化交流,促成对事物的深度理解;最后是作为生存方式,让个体通过对话来真实地活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彼此开放,共同追寻美好事物,活出更高的人性姿态。
  对话的过程乃是从日常生活事物出发,转向日常生活之上的更高事物,由此引导个体灵魂产品卖给日常生活状态之中超拔出来,激励个体对更高知识的欲求。对话的展开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爱,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又要体现对学生的必要引导。对话的关键在于转向客观事物,寻求事物之中的理性,这意味着就是自身思维的敞开与对学生思维的激励。对话的结果乃是人的自我对话。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不仅是一种师生之间彼此听说关系的建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关系,师生相互承认,彼此接纳,由此向着对话事物敞开自我,并最终走向个体心灵的自我发现与个体精神的自主建构。
其他文献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直秉持“爱的教育”理念,旨在滋养学生“爱”的精神气质。2012年,我从同仁小学调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小时,正赶上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幕开启,即将学校传承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融入到新课标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探索中去。那时,我已从事德育工作二十多年,此前一直带领团队就“德育必须走向整合”这一主张,展开了一系列尝试,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也更加坚定了
摘 要 为了让新劳动教理念能突破一校、一地局限,在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探索通过建立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联盟这一民间组织来带动更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从改变劳动教育现状,分享劳动教育经验,加强劳动教育研讨,优化劳动教育生态四方面实现联盟的价值追求。从共同的理念追求、制订联盟章程、精心设计活动及加强提炼传播等维度来具体运作实施,完善联盟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  关 键 词 劳动教
摘 要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应进入学校教育文化实践场域,整合学校现有各部门职能和教育资源,全面规划以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学习指导为核心维度的指导课程体系。立足学校文化积淀和课程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课程的实施方式,不断发现、唤醒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学会关注自我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 键 词 学生发展指导;学校文化;课
摘 要法治专册的学习,需要建立法律与儿童生活的有效链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与发现生活中的“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指导其法治行为,才能帮助学生增进法治认知,促進其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会过“法治生活”。  关 键 词法治专册;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2  2019年秋季,各地都将开始使用全套统编《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为发现孩子心中的太阳并使其能发出璀璨的光芒,姚丹一致徜徉在“发现之旅”中,而她的教育生命,也因发现而美丽。  发现本真,每个生命都不一样  2017年春,姚丹调任沙面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她愿意当小朋友的知心导师,和他们同呼吸、共成长。漫步在风景绮丽的校园时,总是用亲切的笑脸迎接孩子们的问好,捕捉他们脸上瞬间或欣喜或困惑的表情。
读完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笔者对其为实现教育理想,不满足于既有成绩,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大感钦佩,他的那种勇于突破、锐意进取的态度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学习。在这本足足十五万字的书中,李希贵校长不但介绍了他在北京十一学校推进教改的具体做法,更阐释了对学生、教师、学校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要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
这是一次平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讨。听完一节公开课“坚持才会有收获”(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5课),大家来到会议室,围坐下来。担任研讨主持的学校领导说了几句开场白,然后是上课的韩老师说课,接下来应该轮到听课老师分别谈评课意见。我作为市教研员,一般是安排在最后发言的。  不过,我举手示意,征询大家的意见,希望——  打破评课的“套路”  每次上完公开课,大家都很期待评课研讨。听课老师记了一本子感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显示,德育课程交叉重复导致学校德育处于“原生状态”,碎片化的德育生活亟待整合。立足儿童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从中提炼德育生活主题;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渠道,借助课前学习、课堂实践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整合家庭和学校、社区德育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实现知行统一。以国家德育课程为核心,实现德育资源的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  关 键 词
专栏·名师工作室  黄又绿,高级教师,温州市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温州市鞋都第一小学校长。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品德教学分会第四届理事,温州市师德演讲团成员;浙江省师德楷模、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温州市名教师、温州市最美教师。  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曾获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评审一等奖,全国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优质课奖,浙江省小学
摘 要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处于幸福钝化、缺失及异化,个体价值感和归属感较低的状态。正面教育实践发现,开展正面教育的教师幸福感普遍较强。以正面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内在层面教师与自身、学生、环境的关系及外在层面教师的课堂幸福、专业成长、教育使命感、家庭幸福的关系重构,促成教师内外在的连接与统一,进而提高价值感和归属感。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生命;教师幸福;正面教育;教育生态  G41  文献编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