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为何要“发紫”

来源 :意林12+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用“红得发紫”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的地位或在某方面的境遇好的程度,红,是说好的意思,有成功至极的意味,红就“红”呗,为什么还要“紫”了呢?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恶紫之夺朱也。”东汉刘熙《释名?释采帛》中亦有句日:“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曾经紫色是不被看重的。古时,紫属杂色,远不如朱(红)正统,被人们视为一种惑人的邪恶色彩。这样看来,紫色的境况是不能胜任现在的“红得发紫”的比喻的,那么,“紫”是如何翻身,进而胜于“红”的呢?
  原来,春秋时的齐桓公喜欢紫色服装,因为皇帝的独癖,紫色衣服甚至飞离了平民百姓家。又有文武百官的上行下效,紫色渐由不被重视的杂色变成高贵之色。
  汉朝时,紫色又一度攀升,生活中的高贵的东西常冠以“紫”字,如紫薇、紫檀、紫晶、紫貂等。
  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紫”晋升到红之上了。“红得发紫”是说已经快离开“朱(红)”这个层次,要升级到“紫”那一层级了。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有何功德纡金紫,若比同年是幸人。”他以此得意自己的“红得发紫”。白居易在官场混了几十年、致仕前终于当上了正三品的刑部尚书。
  看来,“红”的极致程度非“紫”不可,所以“红”要到发“紫”才是好。
  
  青挈飘香摘自《中年读者》
其他文献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题往往可以设置为陌生复杂的情境,同时又不需要很多非高考内容的知识来承载,因此在高考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但是实验题往往试题种类繁多、知识点混杂、情境陌生、综合性强,让人感觉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实验题考查的核心是能力和方法,对实验题进行分类(图1),专题化复习.下面笔者从考查的核心能力、方法策略和实例三个方面逐一进行说明.
阐述了浙江省林权改革试点县庆元县林改历程,指出目前对森林资源流转的法律限制,制约了工商资本等社会资金对林业的投资;对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法律限制,制约了农民获取金融资
成功演讲为政客加分  自诩“凡人一个”的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彦和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出色的演讲能力。在西方国家,如果领导人不会演讲就不能宣扬自己的政党主张,就不会迎合选民利益,获得民众支持。  出色的演讲往往能帮助政治家获得成功,甚至影响和扭转政治危机:100多年前,澳大利亚第二任总理迪金靠演讲拉开国家独立的序幕;二战期间,丘吉尔的抗战演讲曾让他在英国下议院获得381票对0票的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