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实验并不复杂难懂,更不是高不可攀,对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的范畴,学生所从事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两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在过程、本质上有相似之处。
所谓探究式实验教学,就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实验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中的实验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状态中。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设计有一定趣味性,并与认知水平同步的探究主题。实践表明,与学生经历和经验相贴近的活动主题,学生必然感兴趣,乐意参加。因此,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从学生的主体经验和人生经历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主题。 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中的“讨论与交流”——讨论生活中感受到的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由实验验证讨论结果。为此,可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分组设计比赛,看谁的设计合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也可在实验时让学生多角度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从中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劣,体会书中方法的独特性,感受探究学习的快乐。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做出正确判断。
分析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中如何确定物体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从表面数据不能确定它们的关系.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去找加速度与质量倒数的关系,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的过程,失去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也就是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自己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结论,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应当看到,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反复练习巩固而补回。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阵地。将实验与科学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新课标下主旋律,我们应尽可能将传统的重复式实验改变为探究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探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探究的实验,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将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途径。同时,探究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所谓探究式实验教学,就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实验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中的实验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状态中。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设计有一定趣味性,并与认知水平同步的探究主题。实践表明,与学生经历和经验相贴近的活动主题,学生必然感兴趣,乐意参加。因此,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从学生的主体经验和人生经历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主题。 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中的“讨论与交流”——讨论生活中感受到的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由实验验证讨论结果。为此,可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分组设计比赛,看谁的设计合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也可在实验时让学生多角度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从中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劣,体会书中方法的独特性,感受探究学习的快乐。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做出正确判断。
分析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中如何确定物体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从表面数据不能确定它们的关系.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去找加速度与质量倒数的关系,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的过程,失去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也就是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自己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结论,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应当看到,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反复练习巩固而补回。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阵地。将实验与科学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新课标下主旋律,我们应尽可能将传统的重复式实验改变为探究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探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探究的实验,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将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途径。同时,探究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