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实验并不复杂难懂,更不是高不可攀,对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的范畴,学生所从事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两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在过程、本质上有相似之处。
  所谓探究式实验教学,就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实验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中的实验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状态中。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设计有一定趣味性,并与认知水平同步的探究主题。实践表明,与学生经历和经验相贴近的活动主题,学生必然感兴趣,乐意参加。因此,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从学生的主体经验和人生经历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主题。 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中的“讨论与交流”——讨论生活中感受到的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由实验验证讨论结果。为此,可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分组设计比赛,看谁的设计合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也可在实验时让学生多角度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从中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劣,体会书中方法的独特性,感受探究学习的快乐。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做出正确判断。
  分析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中如何确定物体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从表面数据不能确定它们的关系.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去找加速度与质量倒数的关系,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的过程,失去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也就是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自己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结论,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应当看到,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反复练习巩固而补回。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阵地。将实验与科学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新课标下主旋律,我们应尽可能将传统的重复式实验改变为探究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探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探究的实验,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将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途径。同时,探究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文言文,一种传承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内蕴,培养语感。一般来说,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难度大。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奉行字句落实的原则,教法僵化,课堂枯燥而缺少活力。进入课改之后,文言文的教学是最为混乱和困惑的。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呢?作为语文教师找到构建这种课堂教学的“点”和“线”最为重要,这就如建造房子的支柱。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结合某地下车库种植顶板工程的特点,采用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耐根穿刺TPO自粘复合防水卷材的防水设计,排水系统选用HDPE排水板结合盲沟排水,有效解决了渗漏、窜水和排水
教育个性化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理想.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其乐于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并且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如何培养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校本课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学校经过从局部到整体的试验,开设了五大类共38门课程,硕果累累。在参与课题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思考:什么样的课题才算上乘呢?最后认为,它不仅要融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还要与学科、学校、地域有一定的联系,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将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呈现给大家,以抛砖引玉。    一、确定理想的课题是上好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  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这一点,秦牧的《土地》比较典型。作者在文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法、实验法、讨论法等等,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下面以“物体的浮沉”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一、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实验引入法”引入新课,应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使学生的直觉兴趣发展为
个性化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介质的反映。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赋予现实以独特意义的重建。根据这一理论,个性化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个性化阅读是自主性阅读  历史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因为目前历史考试中所要求的“学科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巧妙地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巨大的教学效益。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从环境诱发、参与诱发、设疑诱发、联想诱发等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