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在幼儿园,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纲要》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包括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民主的学习环境。礼仪环境育人,耳闻目染,潜移默化。
一、学校自然环境营造礼仪氛围
环境的布置,在无声的营造着育人的氛围是非常值得关注和雕琢的阵地。从环境人手,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提示”伴随老师和幼儿,为幼儿园实践礼仪教育提供了环境支撑。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对礼仪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礼貌“声声”。
礼貌是最好的语言。平台顶,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礼貌声声:“我来帮助你!”“我跟你做好朋友!”“您先请!”“谢谢你!”……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礼仪规范,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
2、笑脸“盈盈”。
微笑是最动人的表情。楼梯口,一个个纯真的娃娃头,可爱的小南南、小沙沙各种各样的笑脸,笑的眯着眼的、调皮的一睁一闭的小眼睛、睫毛长长的大眼睛,朝着每一个入园的人展开着,好像在淘气的说着“你好啊”。让你不由得也在心里笑起来,并由此溢于脸部,笑容也感染了大家,问好声不断。
3、故事“多多”。
故事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走廊里,一幅幅画面配上简单的儿歌,《三轻歌》、《好习惯》,适合幼儿课间、散步时每日吟诵。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就认知到了正确的交往礼仪,体验文明礼仪好习惯。在教室的图书角放人了礼仪方面的书籍,使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了解到交往中的一些常识,如,礼貌、宽容、合作、等待等,能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交往规则。
二、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礼仪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课堂中教师的礼仪规范,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都在给幼儿做出示范,使幼儿在师生交往中受到耳闻目染的教育。
1、仪表端庄。
以优美的仪表影响幼儿。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作为教育者,教师在仪表上要“端庄、清新、大方、高雅”。因此,教师的衣着要端正,式样要庄重,色彩要素雅,让幼儿感到可敬可亲又可爱。反之,如果教师穿着奇装异服,打扮得花里胡哨,就会影响为人师者的形象和教学的效果。
2、态度亲切。
以亲切温和的态度感染幼儿。耐心、和蔼、尊重幼儿,这是爱幼儿的具体表现,也应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礼仪素养。爱幼儿,就不能只爱乖巧聪明的幼儿,对于淘气、木讷的幼儿,浅浅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柔柔的动作都是无声的鼓励。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送以微笑,耐心地等待,“别急,慢慢来。”“想一想,我们相信你能行的。”充满爱心的教师,定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孩子。
3、言行文明。
以文明优雅的言行示范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带头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要挂在嘴边。在请幼儿回答问题时,要手掌平摊,做邀请势,以“请”字当头,“请你来说”,当幼儿回答完问题以后,不管结果如何,教师应给予鼓励“谢谢你的回答”……这样的语言,不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当然,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真正成为礼仪人!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幼儿园江苏215632
一、学校自然环境营造礼仪氛围
环境的布置,在无声的营造着育人的氛围是非常值得关注和雕琢的阵地。从环境人手,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提示”伴随老师和幼儿,为幼儿园实践礼仪教育提供了环境支撑。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对礼仪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礼貌“声声”。
礼貌是最好的语言。平台顶,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礼貌声声:“我来帮助你!”“我跟你做好朋友!”“您先请!”“谢谢你!”……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礼仪规范,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
2、笑脸“盈盈”。
微笑是最动人的表情。楼梯口,一个个纯真的娃娃头,可爱的小南南、小沙沙各种各样的笑脸,笑的眯着眼的、调皮的一睁一闭的小眼睛、睫毛长长的大眼睛,朝着每一个入园的人展开着,好像在淘气的说着“你好啊”。让你不由得也在心里笑起来,并由此溢于脸部,笑容也感染了大家,问好声不断。
3、故事“多多”。
故事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走廊里,一幅幅画面配上简单的儿歌,《三轻歌》、《好习惯》,适合幼儿课间、散步时每日吟诵。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就认知到了正确的交往礼仪,体验文明礼仪好习惯。在教室的图书角放人了礼仪方面的书籍,使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了解到交往中的一些常识,如,礼貌、宽容、合作、等待等,能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交往规则。
二、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礼仪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课堂中教师的礼仪规范,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都在给幼儿做出示范,使幼儿在师生交往中受到耳闻目染的教育。
1、仪表端庄。
以优美的仪表影响幼儿。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作为教育者,教师在仪表上要“端庄、清新、大方、高雅”。因此,教师的衣着要端正,式样要庄重,色彩要素雅,让幼儿感到可敬可亲又可爱。反之,如果教师穿着奇装异服,打扮得花里胡哨,就会影响为人师者的形象和教学的效果。
2、态度亲切。
以亲切温和的态度感染幼儿。耐心、和蔼、尊重幼儿,这是爱幼儿的具体表现,也应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礼仪素养。爱幼儿,就不能只爱乖巧聪明的幼儿,对于淘气、木讷的幼儿,浅浅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柔柔的动作都是无声的鼓励。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送以微笑,耐心地等待,“别急,慢慢来。”“想一想,我们相信你能行的。”充满爱心的教师,定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孩子。
3、言行文明。
以文明优雅的言行示范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带头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要挂在嘴边。在请幼儿回答问题时,要手掌平摊,做邀请势,以“请”字当头,“请你来说”,当幼儿回答完问题以后,不管结果如何,教师应给予鼓励“谢谢你的回答”……这样的语言,不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当然,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真正成为礼仪人!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幼儿园江苏21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