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杰:“天眼之父”南仁东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物通讯报道《走进无垠广袤的人生》(选自《读者》2018.9);《FAST的独门绝技》(有调整。摘自互联网);《“大窝凼”里的中国梦》等通讯报道(选自互联网);《“天眼”介绍》视频材料(选自互联网)。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意图
  遵照陆志平教授的“场景—活动—体验—建构”教学理念,紧扣由“人物”到“精神”的探寻,从人物故事简单复述中脱胎开来,直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直观体验天眼的神奇瑰丽中,在教材所精选的典型事例中感悟人物身上流淌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亲身读诵、体悟经典名句来转承,以文载道,用文化人,将文化传承、国家命脉、时代发展、科技腾飞等元素植入学生心田。同时,教者在教学环节上求简,在教学语言上求美,在教学效果上求真,努力打造中华英杰系列“淳美教育”样本。
  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字资料、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天眼”,品悟天文学家南仁东所具有的“中国精神”。
  2.练习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归纳、复述故事等能力。
  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感知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感悟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科学品质。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天眼”介绍》视频。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南仁东图片,学生谈初识印象。
  2.介紹南仁东的小诗,思考:南仁东怎样踏过平庸?
  (出示小诗: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3.出示小标题:20多年只做一件事、一直在跟自己较劲、对世界有一颗柔软的心,明确教学重点。
  二、读文交流
  阅读交流第一部分:“20多年只做一件事”
  1.读“天眼”简介,寻找“之最”,小组合作展示。
  2.示例:单口径最大,直径达500米,它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教师补充列举:灵敏度最高、看得最远等。
  3.学生浏览文章《走进无垠广袤的人生》的第一部分,感受并交流南仁东建造“天眼”之艰难。
  ▲第一处:坚毅执着,不避艰险,实地考察。
  小组汇报,教师扮同行人员劝说,生扮南仁东回答。补充南仁东山中选址的视频资料。
  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小组轮读,感受南仁东不畏艰辛、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
  ▲第二处:建“天眼”之艰,不只有选址,还有争取经费问题。
  ▲第三处:审核“天眼”方案时……反复计算。
  出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小组合作诵读,感受南仁东的勤奋好学、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阅读交流第二部分:“一直在跟自己较劲”
  1.浏览文章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找细节,知“精神”。思考:南仁东是怎样跟自己较劲的?
  2.学生交流展示:
  ▲第一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做?他扛起这个责任,就有了一种使命感。
  小结:敢于挑战,有家国情怀,使命感。
  ▲第二处:对于每个细节……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不会被放过去。
  小结: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他都严格把关,严谨认真,追求完美。
  ▲第三处:百折不挠,勇于创新。
  (播放纪录片《时代楷模——南仁东》视频)
  3.师小结并出示: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学生齐读,体悟南仁东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阅读交流第三部分:“对世界有一颗柔软的心”
  1.学生复述故事,体会南仁东内心的柔软(文中或其他资料中的均可)。
  2.出示:“唯仁者能爱人”——儒家《大学》,学生领读,体悟南仁东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
  三、总结升华
  1.观看南仁东获国家科技人物奖视频,学生谈感受。
  2.教师概括提升并补充介绍:南仁东所著的书和论文。
  3.出示《左传》中一句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学生小组交流感悟。
  4.多媒体出示一组中国其他科学家图片与简介,教师小结。
  5.课外延伸,要求学生课后读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尝试创作颁奖词。
  教学评析
  周小艳老师用智慧的文本解读,多元的资源整合,巧妙的谋篇布课,让大家认识、了解、更深深地记住了“天眼之父”,记住了“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中国风采”和“中国精神”!周老师以一段视频,一张照片,一个问题开篇,让浩大的“天眼”工程与农民工般的南仁东直击学生的思维神经,学生与中华英杰瞬间贴近了。南仁东的一首小诗,贯穿课堂始终,循环诵读,反复追问,引领着学生自主学习,品悟细节,从一言一行感受南仁东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精益求精、好学严谨、百折不挠、心怀感恩等精神品质。学生不由自主地认真朗读,发自肺腑地深入交流,郑重严肃地写下赞美。“博学之……”等中华传统经典名句,智慧无痕地融合在南仁东身上,更熔铸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视频、资料的补充恰到好处地激起大家心中的阵阵涟漪。科技奖颁奖典礼上,身患重病的南仁东沙哑的声音伴着蹒跚的步履,用尽全部力气道出满腔的感恩,观众无不被感动,被震撼。这不正是中华英杰的人格魅力唤起的情感共鸣吗?整节课,在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下,学生的心灵上烙下了美丽的“中国印”。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附属小学/江苏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梳理、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式认识生字,探索偏旁的秘密,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并收集新词,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拓展理解词语原有含义和新的含义,进行积累。  4.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作用,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诵读并理解《江畔独步寻花》,拓展阅读,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前段时间,我布置班上学生写了一篇人物外貌描写片段,收上来一统计,我发现了15双水汪汪的大眼睛、9对月牙儿似的眉毛、18张樱桃小嘴……  究其原因,学生的习作生了病——条件反射病。一说眉毛,就想到弯弯的,像月牙;一说眼睛,就想到水汪汪的,像黑葡萄;一说嘴巴,就想到小小的,像  樱桃。  怎么办?有一天我无意发现了女儿极爱读的一本书——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书中有一个调皮捣蛋的朱(智)多
第一课时  一、看图知“秋”,引入课题  1.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课文插图中是什么季节呢?(板书“秋天”,带拼音。)  2.拼读、识记“秋”字,并为“秋”字组词。  3.出示“秋”字的字体演变,从而加深对“秋”字的理解和认识。  4.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识“自然段”。  (1)出示课文内容,和儿歌对比,找不同之处。  (2)认识自然段,出示《数自然段》儿歌。  数
“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由此,朱光潜先生提出了写作的“疵、稳、醇、化”四境之说。  的确,一个人的文学性写作能力发展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有人认为,实践出真知,只要坚持写,写着写着就能提升写作能力了。这话似乎不无道理。然而,细度之下,又觉不全妥帖。仅仅坚持多写,还不行,这样可能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未必能够进入文学
作文的常识不高深,很普通,但每个老师都必须了解它、尊重它,教学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叶圣陶先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我们景仰的一代宗师。在我看来,他有关作文教学的论述和实践都是在阐述作文的常识是什么,都是在强调坚守常识的重要性。  一、作文目标: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提到作文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作文“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但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
文本解读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童话”这个主题,由《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组成。本课教学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发展想象能力,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备课前,教师可围绕以下要点研读教材。  1.认清课型  统编本教材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那一定会很好》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不
设计理念  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很明确,即从学习方法到尝试运用方法,训练的重点指向于人物描写。正如统编本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所说:“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作为习作教学的专题训练单元,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必将是围绕“人物描写”这一表
统编本教材采用单元整体编排,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课后题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课后练习检测题是巩固和反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练习检测题应该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和单元训练重点进行设计。  一、课后思考题指向语文主题读写  训练  统编本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指出:课后的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
“任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啦!”一条消息让沉寂多年的小学同学群炸开了锅!  “哇!任老师牛!”  “没想到教过我们的老师这么厉害!”  “想当年,我也是任老师的得力助手啊!”  “任老师还带班吗?不知道我儿子有没有这个运气再让她教啊!”  ……  同学群里顿时热闹起来。平时大家忙于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变得疏远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小学老师任丽芳而有了活力。大家一下找到了共同的话题,赞叹者有之,忆往昔者有之,
我们家张先生忙完了装修大业,把管理内务的重任毫不犹豫地甩给了我。这可把我忙坏了,光是这些花花草草,就足以让我耗尽心力。  不过我得申明,侍弄花草可不是我的强项。以前在旧居,盆栽的养护都是母亲的事,我难得过问,也无暇去关注,如今父母搬出去住,这些花草都是有生命的,不能坐視不管啊,而且成倍增加了养护工程,可把我忙坏了。  张先生在顶楼露台、天井、地下室外平台都筑了花坛,再加上一个院子,里面都种满了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