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空想:乌托邦社会主义中“乌托邦”概念的源起、演变与理解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8102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词源学上来看,“乌托邦”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双关语义,其原初指涉在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严正批判。而在中文语境中,“乌托邦”是一个近乎被等同于“空想”的概念范畴,“乌托邦”在国内学界长期遭受污名化。在“乌托邦”和“空想”之间划上等号的错误译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也无益于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厘清“乌托邦”概念的真正指称,或对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演进,进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进路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古代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超越语言文字本身的德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是塑造优秀品德的文化沃土。大学的传统语言文化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认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习、传承、传播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以生为本,以德为先,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人才。
本研究使用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数据,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基础,探讨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发现: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不会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而是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