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感悟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当而且必须把朗读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好好的课文整体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上,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农村的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远教资源已成为当今教学的一大趋势,它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远教资源使课堂教学不再"寂寞",学生们不仅限于以书本去认识生字,而是可根据优质的远教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识字教学中利用远教资源不仅创造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识字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试探讨一下基于教学目标的语文单元阅读教学。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语文 单元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有效学习的前提是制定明确的目标,让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引
摘要:个性化阅读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热门话题,我们应该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格局;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放在课内,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得到独特体验。本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领域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阅读 教学  阅读是人们的重要活动之一,它能够帮助人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精
摘要:作文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大多数小学生学习语文最为困难的是如何写好作文。怎么激发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作文训练有明确的要求,但要真正落实这个方面却是我们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教学 方法  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升,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而作文教学恰恰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
摘要:席慕容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她的诗歌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并且她的诗歌里面包含着满满的故乡情。而祖籍为内蒙古的席慕容无数次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席慕容诗歌便凸显出了较为浓厚的草原文化。另外,席慕容的每一首诗歌都是有感情的,充满了人文情怀。  关键词:席慕容 草原文化 人文情怀  一、席慕容诗歌中的草原文化  有一首草原歌曲这样唱到:“草原在哪里?草原在我的心里,草原在我的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侧重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听话和说话能力的训练,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失衡,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更好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要求人们讲话不仅要清晰准确有条理,而且要流利得体,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怕说,即便说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