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和想象支撑操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e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三角形单元中的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操作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帮助学生内化新知,拓展新知的应用,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操作 思维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7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新课
  师:用三根细绳,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围出一个三角形)围得好吗?好在哪里?(三根细绳首尾相接)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三根细绳围成一个三角形,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三条线段必须首尾相接围成的才是三角形,为后面探索三角形的知识做铺垫。】
  二、实践,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受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师:会围三角形了吗?
  (小组长拿出1号信封,里面只有两根细绳:一长一短)
  (1)产生疑问,引发思考
  师:只有两根细绳,我们要围三角形?该怎么办?
  生:把两根变成三根。
  (小组合作,剪断其中一根细绳,围成一个三角形。小组代表介绍剪和围的过程,边介绍并演示。)
  (2)反思过程,初步感受
  师:为什么你们都剪了长的那根细绳,而不剪短的那一根呢?
  (生认为剪短的那一根细绳,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这只是猜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3)再次操作,验证猜测
  师:拿出2号信封(里面还是同样的两根细绳),剪断短的那根,看看得到的三根细绳还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操作,得出确实不能围成三角形)
  2.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师:为什么剪断长的那根细绳,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而剪断短的那一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两条边的长度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
  师:剪断其中长的那根细绳,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操作演示):不一定,如果剪断后得到的两条较短的细绳的和小于最长的细绳,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就是我们研究得出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时,它的顶点无法首尾相接。)
  3.验证结论,深刻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师:是否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动手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三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任意两边的和是否都大于第三条边。
  (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下面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5厘米,8厘米。
  师: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它们可以围成三角形吗?
  师: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想象一下,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两个顶点在一起,第三个顶点会相接吗?(当它们碰到一起时,已经形成了一条直线,所以无法围成三角形。)看来,并不是有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一定要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里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只给出了两根细绳,让学生围一个三角形,学生思考得出要剪断其中一根,并都会剪断长的一根细绳,顺利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第二层次,思维支撑操作,教师提出:“为什么剪了长的那根而不是剪短的那根?”学生之前剪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这时就会思考,并且猜测剪短的一根细绳也许无法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猜想。第三层次,“剪断长的一根细绳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四层次,想象支撑操作,“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次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通过操作不能很好地解决,让学生通过前一次教师的课件演示来想象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细绳的动态情况,学生很快得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从而完善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三、内化,拓展应用
  师:长为5厘米、3厘米、8厘米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改变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方案一:把8厘米的变短,变成7或6或5或4或3;
  方案二:把3厘米的变长,变成4或5或6或7或8或9或10或11或12;
  方案三:把5厘米的变长,变成6或7或8或9或10。
  师:如下图,从学校到少年宫,哪条路最近?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吗?
  师:原来我们已经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问题同样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那就是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看来数学知识都是相通的,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让学生通过改变一条线段的长度来围成三角形,这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运用,学生要考虑到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加长一条边,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加长,缩短一条边的长度也是如此,学生知识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才能很好地解答这道题;第二题是沟通知识的联系,学生发现之前学习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解释的问题用今天学习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同样也可以解释,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互相联系,前后相通的。】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口算出“几点差几分”是“认识时间”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的出错率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后,改进教法,通过引导学生用“同步联动性”思想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认识时间;时刻;同步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28-02  在教学“认识时间”后进行的测试中,如图1
[摘 要]数形结合即借用简明的图像、符号和标识直观地把理性的算术逻辑关系呈现出来,将过于复杂的图形变化通过系列运算而进行简化,得出一个简约的结论,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见数思形、见形想数、数形结合的意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形结合;直观;概念;渗透;运用;挖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思维。通过“问题为串,练习为线”的教学新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研讨,在研讨中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问题串 练习线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68  【模式简介】  教
[摘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应抓实预习指导活动,以此引发学生调用自身的经验参与学习,还要关注数学阅读、数学实践操作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去探索数学奥秘,从而让学习效率更高。  [关键词]经验;数学;预习;阅读;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69-02  数学学习是学生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细心捕捉学生出现的各种信息,以灵动的教学机智巧妙地进行处理,使课堂教学绽放灵动的精彩。  [关键词]数学本质 数学思想方法 长方体 正方体 学习经验 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27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往往会有意外的生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灵动的教学机智,将意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几何直观,会使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形象。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促进学生掌握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核心素养;圆的周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24-02  “
[摘 要]思维是一个人的灵魂,人只有会思维才富有生命活力。以“圆柱的侧面积”的教学为例,在创设情境、操作实验、推理归纳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9-01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思维是一个人的灵魂,
[摘 要]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针对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存在的转化方法单一的现象,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操作;转化;相异构想;圆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应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例3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让他们在真实的演练中体味数学学习的喜悦,能够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应用意识;自主探究;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25-02  应用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古代的趣题之一。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 ,可促进学生灵活思考和有效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鸡兔同笼问题;一题多解;灵活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32-01  【问题缘起】在一次教研活动上,我们数学教研组首先围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