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规则水平与4岁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由父母亲自照看孩子的家庭其家庭规则水平显著高于由其他人照看孩子的家庭。因此,为了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家庭应建立稳定、一致的规则,且尽量由父母亲自照看孩子。
【关键词】4岁儿童;家庭规则;自主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46-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性(autonomy)或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的愿望和能力。自主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自主性包括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三个维度,自我依靠(self-reliance)与依赖相对,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寻求他人的帮助;自我控制(self--contr01)与任性相对,是指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主张fself--assertion)与从众相对,是指能够自已做主而不受他人支配。家庭规则是指家庭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秩序或行为规范,它的存在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家庭认同感和价值感。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规则与儿童的自主性尤其是其中的自我控制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家庭规则的建立有助于儿童管理情感和控制冲动能力的发展。我国有些学者虽然也已意识到家庭规则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经验性探讨,而关于家庭规则与儿童自主性发展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
本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编制一份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规则调查问卷,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家庭中有关规则建立方面的情况;二是探讨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编制问卷并实施问卷调查和儿童自主性测查实验两部分构成。
(一)研究对象
1 问卷调查
随机选取辽宁省大连市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600名,据此进行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随后随机选取辽宁省大连市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500名,据此进行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从辽宁省大连市随机抽取33名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进行家庭规则问卷调查。
2 儿童自主性测查实验
对上述随机抽取的辽宁省大连市33名4岁儿童(男女比例相当)进行自主性测查实验。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1 问卷
参考W.Jensen等于1983年编制的家庭规则量表。根据我国家庭的实际情况修订问卷。
2 实验材料
采用邹晓燕设计的自主性实验模式。具体实验材料如下:
自我依靠测试:一个“形状盒”,即一个木制中空的盒子,盒子的六个面均有呈各种几何形状的孔,这些孔只容许同样形状的积木通过。
自我主张测试:一幅只用虚线勾勒出的斑马轮廓图,因为只是轮廓图,因此看起来也像鹿或驴。
自我控制测试:各种新颖的玩具,如积木、“厨房”玩具、遥控汽车、迷宫板、穿线龟、“小木匠”玩具等。
(三)研究过程
在W.Tensen等于1983年编制的家庭规则量表(共35个题目、8个维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家庭的实际情况编制初测问卷。初测问卷共包含88道题,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孩子自己的规则,父母教育孩子的规则,工作日规则,闲暇时间规则,庆祝日规则和扩展家庭规则。在辽宁省大连市进行问卷的初测,形成样本一。将样本一的420份有效问卷用于项目分析,删除经校正后题总相关的平方与多重相关的平方载荷小于0.3的项目,保留56个项目。用筛选后的56个项目在辽宁省大连市进行第二次施测,形成样本二。采用SPSS11.5对样本二的384份有效问卷作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由4个维度、21个项目构成的家庭规则问卷。
对随机抽取的33名被试进行自主性发展水平的测查实验。向33名被试儿童的家长发放家庭规则问卷,考察其家庭规则水平。最后,整理数据并统计分析。
(四)编码
问卷题目设五个选项,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采用五点计分法,分数越低说明家庭规则水平越高。
自主性测试由三名评分者在现场通过单向玻璃观察或观看录像,分别对每位被试的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水平进行评分。
自主性测试包含三部分:自我依靠测试、自我主张测试和自我控制测试。
自我依靠测试:主试坐在被试的对面,让被试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放进盒子里,观察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按行为出现的次数累积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求助水平越高,即自我依靠水平越低(编码及赋分见表1)。
自我主张测试:主试拿出斑马轮廓图,问被试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待被试说出答案后,主试自己看一下图并说出自己的答案(与被试的答案不同),并问被试谁说得对。主试观察记录被试的表现。然后,主试再仔细看一下图,并更改自己的答案,再一次问被试到底谁说得对。主试观察记录被试的表现。按行为出现的次数累积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从众水平越高,即自我主张水平越低(编码及赋分见表2)。
自我控制测试:主试(儿童的父母)从玩具箱中拿出玩具与儿童一起玩,观察到儿童对玩具产生兴趣后,对儿童说:“好了,你的游戏时间到了,现在请你把玩具放回玩具箱里吧。”从发出命令开始计时5分钟,用摄像机记录儿童的表现。观察儿童三方面的行为表现,按行为出现的次数累积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任性水平越高,即自我控制水平越低(编码及赋分见表3)。
(五)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为了便于进行相关分析,4岁儿童自主性测查实验采用反向计分法(即分数越高,自主性水平越低),家庭规则问卷也采用反向计分法(即分数越高,家庭规则水平越低)。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规则问卷的结构
1 家庭规则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初试问卷回收形成的样本一进行项目分析,删除32个题总相关较低和多重相关平方小于0.3的项目,剩余56个项目。对56个项目再测后回收形成的样本二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度量,得:KMO值为0.881,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Kaiser,1974);Bartlett球形检验值达显著性水平(sig=0.000),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因此,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在因素分析中,采用Varimax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来提取因子,其中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4个。根据因素分析的原则,删除数据载荷小于0.3的项目和多个因子载荷相对较接近的项目,然后
【关键词】4岁儿童;家庭规则;自主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46-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性(autonomy)或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的愿望和能力。自主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自主性包括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三个维度,自我依靠(self-reliance)与依赖相对,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寻求他人的帮助;自我控制(self--contr01)与任性相对,是指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主张fself--assertion)与从众相对,是指能够自已做主而不受他人支配。家庭规则是指家庭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秩序或行为规范,它的存在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家庭认同感和价值感。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规则与儿童的自主性尤其是其中的自我控制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家庭规则的建立有助于儿童管理情感和控制冲动能力的发展。我国有些学者虽然也已意识到家庭规则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经验性探讨,而关于家庭规则与儿童自主性发展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


本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编制一份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规则调查问卷,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家庭中有关规则建立方面的情况;二是探讨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编制问卷并实施问卷调查和儿童自主性测查实验两部分构成。
(一)研究对象
1 问卷调查
随机选取辽宁省大连市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600名,据此进行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随后随机选取辽宁省大连市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500名,据此进行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从辽宁省大连市随机抽取33名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进行家庭规则问卷调查。
2 儿童自主性测查实验
对上述随机抽取的辽宁省大连市33名4岁儿童(男女比例相当)进行自主性测查实验。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1 问卷
参考W.Jensen等于1983年编制的家庭规则量表。根据我国家庭的实际情况修订问卷。
2 实验材料
采用邹晓燕设计的自主性实验模式。具体实验材料如下:
自我依靠测试:一个“形状盒”,即一个木制中空的盒子,盒子的六个面均有呈各种几何形状的孔,这些孔只容许同样形状的积木通过。
自我主张测试:一幅只用虚线勾勒出的斑马轮廓图,因为只是轮廓图,因此看起来也像鹿或驴。
自我控制测试:各种新颖的玩具,如积木、“厨房”玩具、遥控汽车、迷宫板、穿线龟、“小木匠”玩具等。
(三)研究过程
在W.Tensen等于1983年编制的家庭规则量表(共35个题目、8个维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家庭的实际情况编制初测问卷。初测问卷共包含88道题,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孩子自己的规则,父母教育孩子的规则,工作日规则,闲暇时间规则,庆祝日规则和扩展家庭规则。在辽宁省大连市进行问卷的初测,形成样本一。将样本一的420份有效问卷用于项目分析,删除经校正后题总相关的平方与多重相关的平方载荷小于0.3的项目,保留56个项目。用筛选后的56个项目在辽宁省大连市进行第二次施测,形成样本二。采用SPSS11.5对样本二的384份有效问卷作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由4个维度、21个项目构成的家庭规则问卷。
对随机抽取的33名被试进行自主性发展水平的测查实验。向33名被试儿童的家长发放家庭规则问卷,考察其家庭规则水平。最后,整理数据并统计分析。
(四)编码
问卷题目设五个选项,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采用五点计分法,分数越低说明家庭规则水平越高。
自主性测试由三名评分者在现场通过单向玻璃观察或观看录像,分别对每位被试的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水平进行评分。
自主性测试包含三部分:自我依靠测试、自我主张测试和自我控制测试。
自我依靠测试:主试坐在被试的对面,让被试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放进盒子里,观察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按行为出现的次数累积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求助水平越高,即自我依靠水平越低(编码及赋分见表1)。
自我主张测试:主试拿出斑马轮廓图,问被试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待被试说出答案后,主试自己看一下图并说出自己的答案(与被试的答案不同),并问被试谁说得对。主试观察记录被试的表现。然后,主试再仔细看一下图,并更改自己的答案,再一次问被试到底谁说得对。主试观察记录被试的表现。按行为出现的次数累积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从众水平越高,即自我主张水平越低(编码及赋分见表2)。
自我控制测试:主试(儿童的父母)从玩具箱中拿出玩具与儿童一起玩,观察到儿童对玩具产生兴趣后,对儿童说:“好了,你的游戏时间到了,现在请你把玩具放回玩具箱里吧。”从发出命令开始计时5分钟,用摄像机记录儿童的表现。观察儿童三方面的行为表现,按行为出现的次数累积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任性水平越高,即自我控制水平越低(编码及赋分见表3)。
(五)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为了便于进行相关分析,4岁儿童自主性测查实验采用反向计分法(即分数越高,自主性水平越低),家庭规则问卷也采用反向计分法(即分数越高,家庭规则水平越低)。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规则问卷的结构
1 家庭规则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初试问卷回收形成的样本一进行项目分析,删除32个题总相关较低和多重相关平方小于0.3的项目,剩余56个项目。对56个项目再测后回收形成的样本二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度量,得:KMO值为0.881,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Kaiser,1974);Bartlett球形检验值达显著性水平(sig=0.000),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因此,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在因素分析中,采用Varimax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来提取因子,其中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4个。根据因素分析的原则,删除数据载荷小于0.3的项目和多个因子载荷相对较接近的项目,然后